第五章 雍正帝后宫风平浪静之谜(1 / 1)

和这样一个狠虐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只有小心谨慎,甚至战战兢兢,谁还敢于铤而走险呢?因为,一旦事发,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处死。就这样,雍正帝的后宫里面,那些多事的或规矩的甄嬛们,一律三缄其口,岂敢乱来!

雍正帝是康熙帝的第四子,名胤禛。雍正帝是“康乾盛世”承前启后的一位帝王,他45岁即位,在位13年,终年58岁。雍正虽然只有13年的帝王生涯,但是,雍正帝致力于改革,锐意进取,成绩煊赫。

整顿吏治:康熙晚年吏治废弛,官员腐化堕落。雍正即位后,着手整治,建立严格的考核审查制度,从源头上制止了官员腐败。

设立军机处:雍正即位后,设立了军机处,由军机大臣负责处理军国大事,提高了决策效率,进而强化了中央集权。

改土归流:雍正之前,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雍正即位后,废除了土司世袭制度,改成和全国一致的流官制度,有任期。改土归流制度的施行,强化了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也促进了这些区域经济的发展。

摊丁入亩。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雍正改革了中国几千年以来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缴纳人头税的不合理现象。将人头税摊入地亩,按地亩的多少征税。这就缩小了社会不公,进而减少了社会矛盾。

雍正帝自己对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引以为傲的,他说:“若汉唐宋明之主,实对之不愧。”(“清世宗朱谕”)就是说,他认为自己与历史上的明君相比,毫不逊色。他的儿子乾隆帝更是夸赞父皇“善继善述”(《河南通志》),夸他有继往开来之功。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些历史资料刻意神化雍正帝,夸他与众不同,说他:“生有异徵,天表魁伟,举止端凝。”(《清史稿》)

但是客观来讲,雍正帝是一位毁誉参半的帝王。在《李朝实录·肃宗实录》中,这样记载,说雍正帝:“刚愎喜杀人”,就是固执己见的一个人。这种评价对于一个帝王来讲,是很糟糕的一个结论。

那么,雍正帝的这种性格特征,对他的后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雍正帝的后宫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呢?2012年,大型电视连续剧《甄嬛传》持续热播,闹得沸沸扬扬,大家除了看到《甄嬛传》中华丽的场景之外,还了解到,在雍正帝后宫之中,一群后妃整日争风吃醋,宫廷斗争此起彼伏。雍正帝周旋其中,苦不堪言,好像很难驾驭这群后妃,甚至于最终死在了甄嬛的手里。大家可能要问,历史上雍正帝的后宫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们查阅了大量史料,依据档案材料,进行客观分析。我们发现,清朝十二位帝王的后宫之中,确实存在宫斗现象,有的帝王后宫斗争还很厉害,甚至发生过流血事件。恰恰是雍正帝的后宫之中,鲜少宫斗,表现得出奇地安静,处于一片风平浪静的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呢?

没有发生明显的宫斗事件。

宫斗事件是指后妃与后妃之间,包括不同等级的嫔御之间的争斗。我们观看《甄嬛传》,看到最多的就是那些后妃们之间的钩心斗角,几乎无处不在,到处是宫斗。按常人的理解,这是在所难免的,一群女人侍奉一个男人,难免会发生争宠斗争。低级的吃高级的醋,平级的吃得宠的醋,后妃之间争斗不断。可是,这种争斗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很严重的,甚至是震惊朝野的大事件。所以,会在各种典籍中加以记载,比如《清实录》《起居注》等。退一步讲,既使出于忌讳,皇帝会篡改档案,并不记录这些事件;但是也会在其他的资料,或民间笔记中透露出一鳞半爪,总有一点儿线索会留下来。以往的好多事件都是这样。比如,顺治帝废后事件的内幕和细节,就在《朝鲜李朝实录》中被揭露出来;乾隆帝废后的原因,也在鲜为人知的《军机处档》中有所披露。可是,关于雍正帝后宫妃嫔之间的宫斗事件却鲜少记录,那么,到底有没有呢?我们分析一下便可一目了然。

大家知道,宫斗事件一般都是地位高的后妃才有能力挑起,反之,地位低下的妃嫔,是无论如何也很难兴风作浪的。那我们就分析一下雍正帝的几个主要后妃,看看她们是否有这个机会。

中宫皇后乌喇那拉氏,后宫的一号人物。

这位中宫皇后出身内大臣之家,位高权重,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她早年就嫁进雍王府,为人正派,公婆都很满意。那么,她对那些妃嫔们是一个什么态度呢?资料特别记载了她的品行:

一是仁慈。资料中说她“逮下为仁”(《清列朝后妃传稿》)。就是说,她很仁慈地对待那些妃嫔。

二是温柔。资料中称赞了中宫皇后的性格温柔,所以,在册封皇后的册文中称赞她:“柔嘉著于宫壶。”(《清列朝后妃传稿》)

三是孝敬。这种孝敬是对太后,对皇帝的。其他妃嫔们鉴于此,对皇后十分尊敬。雍正九年(1731年),皇后病逝,雍正帝经过三个月的思考,为皇后上了最理想的谥号,那就是孝敬皇后。《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是年,册谥孝敬皇后”,这个谥号也表现出皇后是孝敬之人。

由此我们看出,皇后是一位仁慈、温柔、受人尊敬的宫中女主。她为人正派,凛然正气,受到宫内外的一致尊敬。所以,从这位中宫皇后来看,宫斗不可能发生。

年妃,后宫的二号人物。

年妃是权臣年羹尧的妹妹,在《甄嬛传》中,年妃也就是华妃,非常跋扈,是宫廷斗争的主角。可是,我们查阅史料,发现年妃是这样一个人:

第一,温柔。雍正帝认为自己这个妃子有着很好很温柔的性格:“秉性柔嘉。”(《清世宗实录》)

第二,小心。年妃还有一个很可贵的性格,那就是小心谨慎。尤其是在皇后面前,那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年妃很知进退:“于皇后前恭谨小心。”(《清世宗实录》)

第三,体弱。经过对资料的研究,我们得出结论,年妃是一位体弱多病的妃子,资料记载她:“体素病羸。”(《清世宗实录》)看得出来,她就是一个宫廷版的林黛玉。

就是因为这样,专家推断,雍正帝最爱的女人是年妃,与她生育了四个子女。这样温柔、小心、体弱多病的年妃,会掀起宫斗来吗?

熹贵妃,钮祜禄氏,后宫的三号人物。

关于熹贵妃,有很多传奇的故事,据闻她是历史上最有福气的后妃。她到底能否在宫中掀起风浪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第一,出身低微。关于熹贵妃的出身,按照清代官方公布的档案,她出生于一个四品官员的家中,她的父亲是一个“四品典仪官”(《清列朝后妃传稿》)。本来这样一个四品官员之家,在宫中就不占优势。可是,王闿运《湘绮楼集》更是说熹贵妃的出身极为低贱:“家贫无奴婢,六七岁时,父母遣诣市,买浆酒粟面。”因为家中没有奴婢,小小年纪的她不得不去买东西。

第二,宫中地位平稳。熹贵妃的宫中封号,可以说是一直上升的。雍正元年(1723年),被封为熹妃,是三号人物;雍正三年(1725年),年妃病逝,熹妃升为二号人物;雍正九年(1731年),皇后病逝,她就是宫中的一号人物了。这样的地位,她无需挑起宫斗。而且,与她地位接近的两位妃子——齐妃和裕妃,对她构不成威胁。齐妃李氏,至迟在雍正五年(1727年),她的亲生儿子弘时出事时——她就已经失宠了,不会对其构成威胁。而熹妃和裕妃之间,情同姐妹,两个人感情很深,没有任何矛盾。

由此看出,论出身,熹贵妃没有任何能力挑起宫斗;论其在宫中的地位,又没有任何理由挑起宫斗。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雍正帝后宫之中,排名前三位的后妃,都没有条件或者能力发动宫廷斗争。

没有发生明显的储位之争。

储位之争是最令皇帝头疼也是最揪心的事情。在《甄嬛传》中也有所涉及。康熙朝发生了很多争夺皇储的大事件,这些事件惊心动魄,雍正帝记忆太深刻了:

1.康熙帝两废皇太子事件。皇太子是康熙帝第一位皇后孝诚皇后所生,就是允礽。之所以立他为太子,其实是康熙帝对孝诚皇后的一个政治交代。可是,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康熙帝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不得不废掉了太子。这件事对康熙帝刺激很大,当他宣布废黜太子的时候:“且谕且泣,几欲仆倒。”(《清圣祖实录》)也就是说,他差点没栽倒地上。可见,康熙帝身心已经受到极大伤害。几个月后,康熙帝不得不恢复了允礽的太子地位。可是,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召集众皇子,宣布再次废掉太子的决定:“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清圣祖实录》)这起废立太子案,康熙帝出尔反尔,不仅有伤他的君德,也使政局更加动**不安。

2、“九子夺嫡”。最让康熙帝闹心的是,他的那些皇子们太不平静了,互相不服气,争夺皇储,觊觎皇位。有九个儿子参与争位:太子允礽,大阿哥允褆、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十三阿哥允祥,十四阿哥允禵,历史上称之为“九子夺嫡”。皇子们各树党羽,形成派系,明争暗斗,使得康熙帝心力交瘁,耗尽了精气神,身体从此每况愈下。所以,他发出慨叹:“夙夜焦劳白发盈,愁肠一日几迴萦。”(《圣祖御制文三集》)

这些事件,雍正帝何尝不晓,他是亲历者,参与过激烈的角逐,虽然他是最大的受益者,但那可是皇家的血脉之间互相厮杀的结果。雍正帝最最不想看到这种残忍的事件,再发生于自己的子女身上。

于是,雍正帝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秘密立储。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中秋节刚过,雍正帝下旨:“今朕将此事亲书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雍正朝起居注册》)说完,命人把这个匣子放到了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

但是,有人说,就是因为这个秘密立储,雍正朝才发生了“杀子”的事件,被杀掉的是雍正帝的皇三子弘时,原因是他在争夺皇储。《清皇室四谱》记载:“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说的就是弘时被雍正帝狠心开除宗籍,甚至最终被杀死的事。

那么,这里有一个疑问,弘时何以知道雍正帝所立皇储不是自己,而冒然行动,被皇父处死了呢?史学家列举了几个事例:

第一件事,特赐胙肉。胙肉就是古代祭祀时,供神的肉。昭梿《啸亭续录》:“定例,坤宁宫祭神胙肉,皆赐侍卫分食,以代朝餐,盖古散福之义。”也就是说,谁能吃到胙肉,或者吃到更多的胙肉,那他的福气就更大。而“赐胙”是对于宗室极高的肯定,当年,孔子在鲁国,就是在一次祭祀中,未能被“赐胙”,才愤然周游列国。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胤禛登基后第一次到天坛祭天,回宫后,雍正帝特地把弘历叫到养心殿,赐给他一块胙肉,别人却没分。所以,弘历和弘时心里都有底了。

第二件事,首祭景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也就是说,祭祀先人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事情了,清朝还有“事死如事生”(《昌瑞山万年统志》)的传统。所以,在康熙帝头周年到来之际,雍正帝非常重视。他经过仔细思考,下旨:“命皇四子弘历祭景陵。”(《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帝派遣年仅13岁的弘历代替自己到东陵,行大飨礼。本来应该皇帝亲临,却派弘历代行,这让皇三子弘时为之一惊,难道说密立的储君会是弘历吗?

第三件事,再祭景陵。本来,弘时只是怀疑。康熙帝二周年的时候,雍正帝决定还是叫人代替前往。大家屏住呼吸,等待消息。雍正帝下旨:“圣祖仁皇帝再期忌辰,命皇四子弘历祭景陵。”(《世宗宪皇帝实录》)弘时什么都明白了,没错,皇上密立的储君就是弘历。弘时大失所望。

那既然胤禛要秘密立储,怎么会泄露天机呢?我想,他在做上述事情的时候,一定是无意识的,却被弘时这个有心人发觉了。

可想而知,弘时心里多不舒服啊。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于是,难免在言语之中暴露出不满情绪。他委屈、他不满、他愤懑,这时,他很自然地想到他的八叔允禩,很有才,却没被立为储君,和自己的处境有同病相怜之感:“以允禩为屈抑。”(《清世宗实录》)这不犯了大忌吗?雍正帝大怒:“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廷,是以令为允禩之子。”(《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弘时被驱逐出了紫禁城,不仅如此,又被削除了宗籍,就是爱新觉罗皇室不要他了。他真是太可怜了,就在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弘时死去。

关于弘时之死,与雍正帝秘密立储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资料认为弘时被雍正帝重惩:“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清皇室四谱》)是雍正帝处死了弘时。但是,查阅大量资料,证实了弘时是自然死亡,而非雍正帝杀死。

第一,获罪日期不符。按照《清皇室四谱》的说法,弘时是在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初六日,“削宗籍死”。就是当天获罪,被处置而死。可实际上,弘时获罪时间是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八日,被削籍出宫。而雍正帝无情惩治弘时之后,弘时并没有马上就死,而是被令“交与允祹,约束养赡”,(《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由十二叔允祹养赡,直到雍正五年(1726年)八月初六去世,期间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这一年半是弘时最难熬的时光,他在极度忧郁和不安中去世。

第二,资料并不记载。

1.《大义觉迷录》中不记载。《大义觉迷录》中收录了汉人曾静、张熙等对雍正帝所谓“十大罪状”的指责,其中,就有“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四宗重罪。这里却没有提到杀子,如果他真有杀子事件,那曾静岂能客气?

2.《爱新觉罗宗谱》中不记载。不仅如此,在清朝玉牒《爱新觉罗宗谱》中也不见弘时被杀的记载。

3.《清史稿》中不记载。《清史稿》中关于弘时之死这样记载:“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丝毫没有提到处死的事。如果是被处死的话,民国年间修订的《清史稿》不会隐而不记。

4.《海宁陈家》中不承认。《海宁陈家》是大史学家孟森先生的考据作品,文中指出:“夫‘年少放纵,行事不谨’,语颇浑沦,何至处死?”对弘时被其父处死之事提出了质疑。

第三,父子情缘未泯。弘时与父皇之间,一直以来关系还是不错的。当胤禛做皇帝时,弘时早已结婚生子,按理说应该分府另住了,可还是随父皇一起搬进紫禁城。在宫里,还给他请了师傅王懋竑教他读书,令其长进。而当他获罪之后,也还是网开一面。比如允禩获罪后,他的儿子弘旺即被“发往热河充军”(《皇清通志纲要》);而弘时获罪后,则是交给了和善的十二叔允祹,他性格好,让他带放心。可见,父子之间的情缘未泯。

由此可见,雍正并没有杀子,是《清皇室四谱》的误记而已。所以,在雍正帝的皇子之中,并没有形成因争夺皇储而流血的事件。

我们不难看出,弘时的死,应该是自然死亡,大家把他的死和雍正帝的政敌允禩、允禟之死联系在一起,虽然振振有词,但是确实缺乏历史证据。

雍正帝的后宫之中,“甄嬛”们是和平相处的,并没有发生后妃间的宫斗。同时,也没有皇子间的储位之争,难道不是风平浪静吗?

可是,大家一定会问,都是皇帝,为什么雍正帝的后宫会这么平静呢?我们还是用资料和历史事件来说明:

一是雍正帝的后宫相对简单,是非少。最关键的就是他的后妃很少。按照清宫规定,皇帝的后宫要分八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每个等级都有定数,比如皇后和皇贵妃都是一位,但是贵妃以下就不是一位了,尤其是贵人、常在、答应就没有定数了。所以,好色的皇帝会在后三个等级中做文章。比如康熙帝,他在册的后妃就有55位之多,而不在册的答应竟高达几百人之多。这样的话,他的后宫里面就真的是后妃成群了。再比如,雍正帝的爷爷顺治帝,他是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去世的,死的时候年仅24岁,正是花样年华,这么年轻,我们统计他的后宫,从皇后到低下的答应,竟然有32位之多。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帝就更不用说了,在册的就有41位之多,还有很多南巡带来的汉女,由于没有生育而未被记录在档。那么,雍正帝到底有多少后妃呢?按照档案记录,有较为详尽资料的仅有10位,其中皇后两位,皇贵妃两位,妃子三位,嫔一位,贵人两位,其他的有常在、答应等,要么记录暂付阙如,要么语焉不详。这个数据与他的爷爷、父皇、儿子相比,差很远了。

当然了,后妃少,他的子女就不会太多。雍正帝一生之中有皇子10人,公主4人。而在这10个皇子之中,只有4个存活下来,其他6个都早殇了。

为数不多的后妃,皇子又不是很多,他的后宫相对来讲是很简单的,因为人少,是非就一定会少。这是其一。

二是雍正帝非常勤政,很少留恋后宫之中。雍正帝的勤政是最有名的,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帝王。《甄嬛传》里也反复出现这样的镜头,说:“皇帝又十几天没有临幸后妃了,太后要过问了。”这种情节渲染是符合历史史实的。雍正帝最可称道的就是他的勤政。他对朝臣的奏章,事无巨细,都要一一批阅答复,没有哪一个皇帝可以与之匹敌。《大义觉迷录》记载:“无一时不切于寤寐,无一事不竭其周详。抚育诚求,如保赤子。不惜劳一身以安天下之民,不惜殚一心以慰黎庶之愿。”统计,他批阅的奏章很多:雍正元年(1723年),批阅了10498件,每天批阅29件奏章;雍正二年(1724年),批阅了13327件,每天批阅37件奏章。所以,他在《大义觉迷录》中说:“自朝至夕,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数人,日不下千万言。”大家看出来了,雍正帝就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也难怪他很少留恋后宫了。试想,皇帝鲜去后宫,大家都一样,还有什么大的矛盾产生呢?

三是雍正帝心力不济,不想后宫之事。年轻的时候,胤禛一直致力于储位之争,直到康熙帝病逝。角逐储位成功后,做了皇帝,他还要致力于清除异己的艰难斗争,因为几乎没有人相信他是正常即位,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兄弟不服:为康熙帝举衷时,允禩“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清世宗实录》)在王公大臣面前,允禩竟敢公然“诅咒詈骂”(《上谕内阁》),谩骂雍正皇帝。允禟实至雍正帝前“对坐箕踞,无人臣礼,其情叵测。”(《清世宗实录》)什么是箕踞呢?就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开状像箕。《礼记·曲礼上》说:“坐毋箕。”这是一种极为蔑视对方的无理姿势。可见,允禟是多么瞧不起雍正帝。允禵当然是最不服气的了。他表现得“放肆傲慢,犯礼犯分,”

(《上谕内阁》)“咆哮无礼。”(《大义觉迷录》)允禵不服到什么程度呢?大骂,大叫,要杀人,杀隆科多。发生这样的事,使得雍正帝无可奈何地说:“朕之兄弟中数人,实最为难治也。”(《宫中杂件》)

太后怀疑。太后就是雍正的母亲,也是允禵的母亲。她也认为康熙帝秘密立储的人不是胤禛,而是她的老儿子允禵。所以,雍正的即位,使这个做母亲的都大吃一惊:“实非梦想所期。”(《雍正朝起居注册》)她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是胤禛做了皇帝。她不服,因而不接受雍正的一切安排:不接受太后的封号,不接受群臣的祝贺,不搬到太后寝宫。总之,就是质疑。

大臣不服。最典型的就是都统鄂伦岱。这个人是康熙帝的亲表弟,位高权重,对朝政施加影响。他对雍正帝即位很不服气,有一次竟然:“将朕谕旨掷之于地。”(《清世宗实录》)对待雍正帝既不服气还很无理,把雍正帝气得恨不能一刀杀了他。

朝鲜人质疑。认为“雍正继立,或云出于矫诏。”(《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说雍正帝篡改了康熙帝的遗诏。

最终,雍正帝成了孤家寡人,他的周围之中,领侍卫内大臣共六人,反对派就有三人;大学士五人,其中三人反对胤禛。由此可见,雍正帝是多么的孤立。所以,雍正帝感到了不安全。他在吃饭睡觉的时候也是很紧张,发出“死生利害,听之由命”(《雍正朝起居注册》)的哀叹。甚至于他都不敢进行木兰秋狝,他怕自己一出京师,便被人暗杀。

所以,雍正初年发生了兄弟相残。雍正帝虽然心力强悍,心理素质好,但是,如果他真的背负了几条性命,也一定会心神不宁的。《大义觉迷录》有许多“心力交瘁”“忧烦不遑”“不遑寝食”“夜难成寐”这样的记载。看来,雍正帝自己都认为他整日生活在巨大的心理阴影之中,心理压力极大。所以,他深感心力不济,也就很少想到后宫之事了。

四是雍正帝的信仰,影响了他的私欲。雍正帝有两个重要的信仰,一信佛教,二信道教。先说信佛。雍正帝在藩邸的时候,就信奉佛教。他曾找一个叫做正修的和尚,代替他出家做主持,这个人自称“四和尚”。雍正帝不仅信奉佛教,还自称为“野僧”。《清世宗御制诗文集》这样记载:“垂裳宇内一闲客,不衲人间个野僧”。他自嘲自己是一个不着僧人服装的和尚,所以,他自号“破尘居士”“圆明居士”,表明自己不出家但修行,其目的很明显,这是个障眼法,用来迷惑人们,表明自己与世无争,不会争夺储位。再说信奉道教,即位前,雍正帝就曾谋求武夷山道士为其算命,测试自己的命运。即位后,他更是笃信不疑。经常与白云观道士往来,还把道士贾士芳、张太虚、王定乾等人养在禁苑,为其修炼,并炼丹治病。他曾作过一首诗,名为《烧丹》:“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光芒冲斗耀,灵异卫龙蟠。自觉仙胎熟,天符降紫鸾。”(《清世宗御制诗文集》)雍正不仅笃信道教,还喜食道士们炼的丹剂。他深信这些丹剂可以使自己长生不老,因而,不仅自己吃,还不时赏给宠臣们吃。可以想见,雍正帝对佛教和道教的笃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对后宫的态度,诚如他自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雍正帝编纂《悦心集》)这已经是很超脱的话了。

五是雍正帝严苛和狠戾的性格特征,使得那些甄嬛们噤若寒蝉。他有弑父、逼母、谋兄、弑弟嫌疑。

先说弑父。曾静在供词中说:“皇上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崩了驾。”(《大义觉迷录》)虽然现在一直没有结论,但是康熙之死和雍正即位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不管怎么样,雍正帝弑父的嫌疑,在短时间内排除还很困难。

次说逼母。雍正帝的母亲乌雅氏,一共生了六个孩子,是康熙帝所有后妃中生育最多的。应该说她的身体一直是不错的。这里说他逼母,主要的证据是《大义觉迷录》记载:“皇上令九贝子往西宁去见活佛,太后说,何苦如此用心。皇上不理,跑出来,太后甚怒,就撞死了。”死得很突然,说太后是被雍正帝逼迫自杀身亡的。《九朝东华录》记载:“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皇太后病,二十三日丑刻,皇太后崩。”这么快的时间,皇太后就死去,真是太蹊跷了。关键是,这还在康熙帝的大丧期间。

再说谋兄。雍正帝的兄长是大阿哥允禔、皇次子允礽、皇三子允祉。大阿哥其实在康熙朝就已经被禁锢了,雍正帝即位后,继续被禁锢,死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允礽是两立两废的皇太子,也是在康熙朝就被圈禁起来了,雍正帝即位后,继续圈禁他,并把他迁出北京,在城外圈禁。三人中,只有允祉是雍正帝即位后处置的哥哥。《清皇室四谱》记载:“雍正八年五月,论罪八款,削爵,拘禁于景山永安亭。”之所以拘禁允祉,其实只是因为雍正帝最喜爱的允祥病逝后,允祉由于表现不太悲伤,遭到雍正帝惩戒:“怡亲王忠孝性成,允祉心怀嫉忌,并不恳请持服,王府齐集,迟至早散,背理蔑伦,当削爵。”(《清史稿》)这明显不合常理,属于雍正帝打击异己的行为。两年后,允祉死于禁所。

最后说屠弟。雍正帝有好多同父异母的弟弟,但有两位可说是被他杀害的。一个是八弟允禩。允禩由于生母出身为辛者库贱奴,故而年少时就很努力,表现突出,深孚众望。雍正即位,四年(1726年)二月初七日,囚禁允禩,三月初四日,命允禩改名为“阿其那”(猪或不要脸的意思),五月十七日,雍正召见诸王大臣,历数允禩、允禟等罪,六月初一日,雍正将允禩、允禟之罪状颁示全国,议允禩罪状四十款,九月初八日,允禩亦因呕病卒于监所。看得出来,雍正帝在仅仅8个月的时间里,就处死了允禩。难怪允禩妻子早就有所预料:“虑不免首领耳!”(《雍正朝起居注》)就是担心将来会被砍头的意思。二是九弟允禟。允禟是皇八子党,他善骑射,好结交,性聪敏,身体好。他坚决支持允禩争夺皇位,是八哥的铁杆粉丝,也就因此结怨于胤禛。对于允禟的惩治,也是从雍正四年(1926年)开始的,这年三月,其名被改为“塞思黑”,(意为狗或讨厌鬼);四月,允禟身缚三条铁锁,由西北押解赴京,已经是很凄惨的了;走到中途奉旨,留住保定,就地被圈禁高墙,论罪二十七款,备受**;八月二十七日,“以腹疾卒于幽所。”他肯定是被害死的了。所以,雍正帝这种狠虐的性格特征,对自己的同胞兄弟尚且如此,是不可能不对后妃产生影响的,和这样一个狠虐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只有小心谨慎,甚至战战兢兢,谁还敢于铤而走险呢?因为一旦事发,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处死。就这样,雍正帝的后宫里面,那些多事的或规矩的甄嬛们,一律三缄其口,岂敢乱来!

讲到这里,大家似乎明白了,由于雍正帝自身的原因,尤其是他狠戾的性格特征,使得雍正帝后宫的真实情况并非如《甄嬛传》所演绎的那样,而是鲜少宫斗的。雍正帝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弘历继承了皇位,就是乾隆皇帝,在乾隆帝的后宫之中,又会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事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