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十二帝后宫疑案 第一章 努尔哈赤休妻杀子之谜(1 / 1)

阿巴亥的得宠,对于努尔哈赤成群的后妃来说,是一个不祥的预兆。大家感觉这个年龄不大的女人不仅拥有王宫的大量财产,将来很有可能拥有天下,成为真正的主人。

清朝的帝王,从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到清末光绪、宣统帝,共经历十二帝。这些封建帝王性格各异,成就也各不相同,有的功绩煊赫,有的碌碌无为。这和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也就是后宫生活大有关联。所以,研究帝王的后宫资料,会了解到帝王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通过这些了解帝王的性格、志趣,这样对他们的认识和评价才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准确。

什么叫“后宫”呢?后宫其实就是古代所说的“六宫”。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诗句,其中就提到了“六宫”这个词。六宫是什么意思呢?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这样注释:“六宫者,前一宫,后五宫也。五者,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凡百二十人。”就是说,是这六种不同身份的人,居住在这六座不同的宫殿里面,所以称之为“六宫”。

这一章,我给大家讲一讲努尔哈赤休妻杀子之谜。

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名叫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是一位了不起的封建帝王,他以十三副铠甲、部众三十余人起兵,逐步壮大,建立了以下赫赫功勋:

统一女真各部。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各部,海西四部,又征服了东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实现了自元、明几百年来,未能实现的统一。

创建八旗制度。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四十三(1615年)年,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这些人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八旗制度是军政合一的政治体制,也是清朝定鼎燕京、入主中原的政治基础。

创制满族文字。努尔哈赤命人用蒙古字母拼写满语,创制满文,使满语满文成为清朝官方语言和文字,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族文字。

建立后金政权。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开启了他宏伟事业的起点。之后,他迁都辽阳、沈阳,为后世接班人统一全国、建立大清朝奠定了根基。

所以,后世历史这样高度评价他:“用兵三十馀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清史稿》)

努尔哈赤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清史稿》中是这么描叙的:“太祖仪表雄伟,志意阔大,沈几内蕴,发声若钟,睹记不忘,延揽大度。”都是夸他的话,说他长得棒,声若洪钟,有志向,有内涵,有度量。《清史稿》当然会这样评价,因为这部书的总纂赵尔巽做过清朝的巡抚、尚书、总督、将军,那都是受清朝恩惠封赐所得。

可是,我们也看到了关于努尔哈赤的评价的另外一种资料,这资料就是《栅中日录》。《栅中日录》的作者叫做李民寏。他是朝鲜人,1619年明朝派兵征伐后金,朝鲜国王派兵助明,李民寏作为幕僚随军。结果明军大败,全军覆没,朝鲜军投降,李民寏被俘。第二年,李民寏获得释放回国。他把自己在建州的所见所闻较为详细地记录在《栅中日录》中。在《栅中日录》中这样记载:“奴酋为人猜厉威暴,虽其妻子及素亲爱者,少有所忤,即加杀害,是以人莫不畏惧。”

两种史料,对一个人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评论。我们细读《栅中日录》,分析李民寏对努尔哈赤的认识。他说若自己的后妃子女“少有所忤”,“努尔哈赤即加杀害”,意思是说努尔哈赤动不动就杀人。难道李民寏说的是真的吗?我们查阅了史料,还真的看到了发生在努尔哈赤后宫中的两桩重要事件,即“休妻”和“杀子”事件。让我们逐一分析一下,看看两种史料哪种评价更接近于史实。

先说努尔哈赤“休妻案”。

在那个年代,休妻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可是,却发生在努尔哈赤的身上了。

他要休掉的这位妻子是谁呢?正是他的大妃阿巴亥,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人。阿巴亥是海西女真乌拉部贝勒满泰之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12岁的阿巴亥在叔父布占泰的护送下到赫图阿拉,嫁给了比她年长31岁的努尔哈赤为侧福晋,两年之后被册为大福晋,成为努尔哈赤的大妃。

努尔哈赤非常宠爱这个女人,为什么呢?

其一是这个女子长得漂亮。这是毋庸置疑的,有人说她喜欢打扮,爱穿漂亮衣服,经常是浓妆艳抹,使比她大31岁的努尔哈赤不由得神魂颠倒。

其二是生育皇子。这是很关键的一条。阿巴亥成为努尔哈赤的大妃后很是努力,不断生育,万历三十四年,也就是1605年,生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1612年,生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1614年,生十五子豫亲王多铎。这个老汗王努尔哈赤,眼看着自己一天天老去,就盼望着多生些皇子来继承他的事业。而阿巴亥恰恰做到了,她是努尔哈赤后妃中生育皇子最多的女人,没有谁能超过她。这么可心儿的年轻女人,努尔哈赤能不喜欢吗?

其三是阿巴亥的出身。这点也很重要。她的父亲满泰是海西女真乌拉部贝勒。叔父布占泰也是乌拉部贝勒,就是他护送阿巴亥嫁到努尔哈赤的家中。而布占泰又先后娶了努尔哈赤的三个女儿做贝勒夫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努尔哈赤和阿巴亥母家的关系是很复杂的,虽然有利益上的联合,但是也有重大冲突。

阿巴亥的得宠,对于努尔哈赤成群的后妃来说,是一个不祥的预兆。大家感觉这个年龄不大的女人不仅拥有王宫的大量财产,将来很有可能拥有天下,成为真正的主人。因而,她必将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弄不好会成为众矢之的。这是阿巴亥最怕看到的事情。但是,有一句话,叫做怕什么来什么,阿巴亥惧怕的事情——那些嫉妒自己得宠的妃嫔们向她发起最猛烈的攻击终于发生了。

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努尔哈赤的小福晋代音察秘密向努尔哈赤写信举报大妃阿巴亥。接到代音察的举报,努尔哈赤的汗毛都竖起来了,他简直不敢相信,他认为这里面写的绝对不是真的!他宁愿认为是代音察在撒谎,也不愿相信这些。努尔哈赤惊讶、气愤、羞辱,这些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感受一起涌上了心头,他简直都要窒息了。代音察究竟在举报信中说了什么,会让老汗王这样呢?

这件事就是大妃勾引大贝勒代善。

代善,生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七月初三日,为努尔哈赤的次子,努尔哈赤第一位大福晋佟佳氏所生,也是清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清朝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封四大贝勒,代善与堂弟阿敏、五弟莽古尔泰、八弟皇太极被封为和硕贝勒,因为他在四人中年龄最大,被称为“大贝勒”。代善作战勇敢,又有机谋,很得努尔哈赤的赏识,因而得到重用,“太祖嘉代善勇敢克敌,赐号古英巴图鲁。”(《清史稿》)尽管如此,作为母亲辈分的大妃,也应该不敢去勾引儿子辈分的大贝勒。但是,代音察举报:“大福晋曾两次备饭,送与大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满文老档》)

不过仅凭这点,很难判定阿巴亥与大贝勒代善有染。代音察便拿出了杀手锏,她说阿巴亥与代善两人曾经幽会,而且是深夜幽会:“大福晋一日二三次遣人至大贝勒家,如此往来,谅有同谋。大福晋自身,深夜出院,亦已二三次矣。”(《满文老档》)

这难道是真的吗?努尔哈赤不敢相信,于是,他派出了心腹四大臣扈子汉、额尔德尼、雅逊、蒙阿图秘密调查,结果全部属实。对努尔哈赤而言,这简直是晴天霹雳。

那么,大妃阿巴亥难道是疯了吗?她何以敢于如此大逆不道?我分析,这还是有一定背景和原因的。

一是努尔哈赤自身的原因。原来,努尔哈赤从长远利益考虑,曾经说过一些话,引起了大妃阿巴亥的误解。资料记载,努尔哈赤曾经对大家说:“吾身殁后,大阿哥须赡养诸幼子和大福晋。以有此言,故大福晋倾心于大贝勒。”(《满文老档》)努尔哈赤确实说过这样的话,因为女真族早期有这种所谓“收继婚”(女性在丈夫死后,嫁给丈夫的叔伯、儿子、侄、甥等。)的习俗,但是,那也要等到老汗王去世之后才有机会啊。这不显得大妃太着急了吗?努尔哈赤还健在,他们就勾搭成奸,成何体统呢?

二是代善的原因。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二十二日,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被处死,年仅36岁,代善成了实际上的长子,成为大贝勒。大贝勒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善良,人缘很好。所以,他的地位与日俱增,极有可能成为汗位继承人。大妃对这一切是知道的,难免为了自己的将来动些心思。

三是年龄的关系。大妃阿巴亥的年龄与丈夫努尔哈赤相差悬殊,两个人年龄差达到31岁,根本就不是一个辈分。在那个早婚的年代,阿巴亥可以做努尔哈赤的孙女了。相反,阿巴亥和代善的年龄却很接近。天命五年(1620年),大妃出事这一年,阿巴亥大妃是31岁,而代善是37岁。这样接近的年龄差异,是两个人互相仰慕的基础。

本来,墙倒众人推。在深宫之中,雪中送炭的人少,落井下石的人却大有人在的。接着就有另外一位蒙古福晋再次举报阿巴亥。

这次,举报人揭发了三件事。

第一,盗窃财物。这个阿巴亥也真是贪慕虚荣,竟然是个财迷。她仰仗自己大妃的特殊身份,竟然偷盗汗王宫的绸缎、蟒缎、金银等。被人揭发后,阿巴亥将这些东西藏匿在了自己的儿子阿济格的家中。努尔哈赤得到报告后就紧急行动,查抄了阿济格的宅邸,结果又得到了证实:“阿济格阿哥家中二柜,藏有大福晋金帛三百疋,大福晋常为此担忧,欲焚于火,欲投于水。”(《满文老档》)这个糊涂的阿巴亥,自己藏匿东西又后悔了,几次想毁掉这些赃物,但还舍不得,结果被人逮了个正着,真是咎由自取。

第二,拉拢朝臣。有人揭露,阿巴亥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有意拉拢朝中大臣,有拉帮结派之嫌。揭发者举例说,阿巴亥拉拢总兵官巴笃理和蒙阿图兄弟,给他们宝石蓝倭缎和绸缎朝服。

第三,笼络民心。大妃阿巴亥被指控,私自赏给村民很多财物,藉以笼络民心,扩大自己的影响:“大福晋背汗,私自厚赐财物与村民。”(《满文老档》)这种给村民施舍的事情,按照规定,大妃是无权自行处理的。只有汗王努尔哈赤才可以做。

努尔哈赤证实了阿巴亥的这些罪,怎么办?因为涉及两个亲人,一个是自己宠爱的老婆——大妃阿巴亥;一个是自己的爱子,很有希望继承自己汗位的大贝勒代善。要怎么解决这件事情呢?努尔哈赤痛苦不堪。

但是,既然有人揭发,这么重要的事情,是一定要处理的,必须做出结论。努尔哈赤经过反复权衡,做出了最痛苦的决定:“汗闻此言,不欲加罪其子大贝勒。”(《满文老档》)他先原谅了大贝勒代善。

但是,对大妃怎么处理呢?努尔哈赤很认真地进行了思考,这是一定要给大家一个交代的。就这样,努尔哈赤做出了最终裁决:

首先是定罪。努尔哈赤在盛怒之下,召集群臣,并把附近知晓此事的村民召来,宣布了阿巴亥的罪状:“此福晋奸狡,诈伪,窃盗,人之邪恶,彼皆有之。”(《满文老档》)在这里,努尔哈赤略去了大妃和代善的“奸情”,非常巧妙地进行了措辞。可谓用心良苦。

其次是宣判。努尔哈赤依据上述大罪,做出了宣判,那就是处死:“岂可不杀耶?”(《满文老档》)看来,这个可怜的阿巴亥是在劫难逃了。她闭上双眼,一切听天由命了。

但是,最终却峰回路转,努尔哈赤没有杀她,最终的宣判结果是“休离”:“吾不与彼共处,将彼休离。”(《满文老档》)

阿巴亥不明白,努尔哈赤怎么会突然大发慈悲了呢?是谁挽救了自己的性命?

一是她的三个儿子。大妃后来终于明白了,拯救她性命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努尔哈赤心绪烦乱,真要杀死手无寸铁的大妃阿巴亥并不难,可是,大妃所生的三个孩子怎么办?天命五年(1620年),阿济格15岁,多尔衮9岁,多铎7岁。而且,这些孩子有的还在生病,需要他们的亲生母亲照顾,杀死大妃,不就等于杀了这几个孩子吗?“然若念此罪而杀,则吾爱如心肝之三子一女,将何等悲泣!”(《满文老档》)这正是努尔哈赤不杀阿巴亥的真正原因。需要说明的是,“三子一女”,“三子”很明确,其中的那个女儿是收养的。

二是大妃的漂亮。努尔哈赤对阿巴亥还留有一丝丝情意。大妃如此年轻、漂亮、足智多谋,还为努尔哈赤生育了三个不同寻常的皇子,努尔哈赤怎能不喜爱呢?努尔哈赤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没有杀她。

三是宫廷斗争的复杂性。这样的事件,肯定夹杂着很复杂的宫廷斗争,甚至于政治斗争。努尔哈赤一定会想到,为什么这事件牵扯到的两个人,一个是自己最喜爱的大妃,一个是自己最中意的大贝勒,太蹊跷了,其中一定大有文章。所以,努尔哈赤在处理这一事件的时候,格外小心谨慎。

就这样,大妃在极为危险的情境下,保住了性命,但却遭到休离,她不得不含恨暂时离开了汗王宫。

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努尔哈赤休妻事件。

对这件事我们分析一下,大妃和代善之间的事情,以及大妃自己的错误。

就代善而言。代善作为大贝勒,出了这样的丑闻,一定是他自身缺乏头脑,政治敏感性不强造成的。不管怎么样,他作为儿子,和与自己年龄相当的母妃传出丑闻,都是令人生气的。努尔哈赤就是杀了他,也是情有可原的。可是努尔哈赤“不欲加罪其子大贝勒。”(《满文老档》)可见对他的舐犊情深。

就大妃而言。按照举报人代音察等人的说法,大妃有四宗罪:**、盗窃、拉拢朝臣、笼络民心。这四宗罪,严重违背了当时的国法、家法、家规,尤其严重损坏了努尔哈赤的威信和尊严,处以刑罚,甚至于把她处死都不过分。如果按照李民寏记载的努尔哈赤“少有所忤,即加杀害”的性情说法,她也早该被杀掉了。因为这些罪状,发生在寻常人家尚且不可,何况是汗王之家呢?又何况是汗王宫的主人大妃阿巴亥呢?但是,努尔哈赤没有那样做。

努尔哈赤前思后想,照顾了多方面的关系,只是将大妃休离回家。不久,大妃就回到了汗王宫,而且继续得宠,继续做她的大妃。而对大贝勒代善,更是出于袒护的态度,不加任何处理,至少我们没有看到处理他的任何资料。从这一角度来说,努尔哈赤并没有失去理智,滥杀无辜,他还是很仁慈的。所以,朝鲜人李民寏说努尔哈赤有滥杀妻子的行为,纯属主观臆断,缺乏实例说明。

现在我们再谈谈努尔哈赤杀子事件。

努尔哈赤所杀掉的儿子,就是他的长子褚英。

褚英,努尔哈赤长子,万历八年(1580年)生,比代善大3岁,母亲为努尔哈赤的元妃佟佳氏。努尔哈赤21岁起兵时,褚英只有4岁。所以,幼年的褚英一直生活在动**不安的环境里。每当敌兵袭来,努尔哈赤就把他藏到柜子里、炕洞里,就这样一次次躲过敌兵的袭击。这种经历,也使褚英得到了历练,养成了超乎常人的胆量。

褚英从19岁开始带兵打仗,他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屡立战功,多次得到赏赐。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他攻打叶赫安楚拉库,大获全胜,获得“洪巴图鲁,封贝勒”(《清史稿》)称号,巴图鲁,就是“勇士”的意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禇英与乌拉部激战,取得乌碣岩大捷:“上嘉其勇,赐号曰阿尔哈图土门。”(《清史稿》)这个封号的汉译是“万计”,即足智多谋,所以又称之为“广略贝勒”,足见褚英很有谋略。

可以想见,褚英不仅有胆略,还有谋略,努尔哈赤会何等喜爱。万历四十年(1612年)六月,努尔哈赤大肆赏赐褚英:赐给他国人500户,牲畜800只,银10000两,敕书80道,并宣布授予褚英执政大权。很显然,褚英被努尔哈赤确定为事业接班人,他的事业达到了巅峰时期。

然而,褚英虽然被定为储君,他的性格却存在许多致命弱点。比如,心胸狭隘,野心勃勃,猜忌多疑等等。尤其在以后发展的过程中,与三股势力发生了严重对立。

一股势力是“军功大臣”。这股势力主要包括努尔哈赤的生死之交、开国元勋、为努尔哈赤夺得天下立过汗马功劳的人。主要有额亦都、费英东、扈尔汉、何和礼、安费扬古五大臣。这五位功臣,努尔哈赤也要礼让三分,可是,褚英却对其有凌辱之举,并曾说过狠话:“如果你们谁敢于同我作对,一旦我继汗位,定杀无赦。”使得各位军功大臣十分惶恐。

第二股势力是“四大贝勒”。这四大贝勒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侄子阿敏(舒尔哈齐次子)、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这四大贝勒势力很强大,也很得努尔哈赤的信赖,各有靠山。但是,褚英依仗自己的地位,多次威胁各位贝勒。一天夜里,他把兄弟们集合到一起,威胁说:“凡是与我不和的贝勒,我即位后,就要诛杀他!凡是父汗赐给你们的财产马匹,等父汗去世后,统统收回。”并强迫他们要对天发誓,不准把这些告诉努尔哈赤,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褚英遭到上述两股势力的嫉恨,为了避免将来的灾祸,他们开始联合起来,采取措施:“诸弟及群臣愬于上。”(《清史稿》)。“愬”,就是恐惧的样子。

第三股势力就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虽然开始很信任长子褚英,但是,当军功大臣和四大贝勒一起状告褚英的种种不法情状的时候,努尔哈赤也意识到褚英威胁到了自己,于是,“上浸疏之”(《清史稿》),“浸疏”,就是逐渐疏远的意思。接着,努尔哈赤处罚了褚英:瓜分褚英的人口、牲畜、田产给四大贝勒,不让褚英再干预政事,不再让他领兵出征。

按理,这个时候,褚英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对策,最起码应该韬光养晦。不然,这三股势力可以说是一个比一个强大,褚英孤立无援,如何能够对付得了。但褚英怎么办的呢?他居然做了一件最糊涂的事情,那就是铤而走险:“焚表告天自诉,乃坐咀呪,幽禁。”(《清史稿》)

意思就是褚英趁着努尔哈赤带兵出征之际,向上天祷告,诅咒父亲,诅咒兄弟,诅咒五大臣,并说如果他们战败,不让他们进城。褚英的这番做法彻底暴露了他的性格特点:残暴、狭隘、野心。消息被人告发到努尔哈赤那儿,努尔哈赤大怒,因为褚英的做法已经突破了他的心理底线,他决定除掉这个逆子。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二十六日,努尔哈赤命将长子褚英幽禁在高墙之中。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经过了将近两年的思索,他的结论是什么?对自己这个亲生骨肉要怎么处置呢?资料记载:“长子若生存,必会败坏国家”(《无圈点老档》),很明显了,留着褚英,会后患无穷。于是在这一年的八月二十二日,刚刚过完中秋节:“始下决断,处死长子。”(《无圈点老档》)褚英死去,年仅36岁。关于褚英之死,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被绞杀致死。这个可怜的褚英,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就是努尔哈赤的杀子事件。

朝鲜人李民寏可能根据这一事件,就得出努尔哈赤“猜厉威暴”的一面。看来,他的推理似乎也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分析一下,努尔哈赤究竟为什么要杀死褚英,褚英究竟犯了多大的错误。我们看看《满文老档》中对褚英的罪状,究竟是怎么说的。

第一,心术不善。《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处死褚英的原因是“心术不善”。这是很关键的。他也确实说过威胁五大臣及众兄弟的话,动不动就威胁别人。

第二,不知认错。一个人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错误。即使是在被圈禁期间,还是我行我素,不断做出越格离谱之事,比如使用巫术诅咒父汗。褚英就是这样“不认己错”(《满文老档》)的人,这种人怎么可能继承汗位呢?

第三,败坏国家。褚英在对天焚表祷告的时候,竟然失去理智,诅咒父汗打败仗,这就等于是败坏国家。所以,努尔哈赤“经过二年多之深思,虑及长子若生存,必会败坏国家”,而痛下决心“处死长子”(《满文老档》)。

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看看努尔哈赤心里的苦衷是什么:

一是积怨难平。五大臣和四大贝勒纷纷控诉褚英,他们的怨气和褚英的罪恶实难平息。这些人是后金国的支柱,褚英得罪了他们,努尔哈赤必须要考虑。

二是建国在即。努尔哈赤经过多年的努力,一切已经准备就绪,准备在明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国,这是努尔哈赤奋斗终身的一个梦想,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代表民族利益的国家。而恰恰在这个节骨眼上,褚英的存在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努尔哈赤经过了两年痛苦的思索,还是在中秋节过后,才在万般无奈之下做出了处死禇英的决定,他的痛苦和无奈,可想而知。作为父亲,他的内心不知道有多纠结,不然,怎么会“经过二年多之深思”(《满文老档》)呢?

综上,我认为李民寏的观点过于偏激。李民寏是带着成见评价努尔哈赤的。可以想见,他作为一个后金敌对国的战俘,其所见所闻,一定是非常片面的,甚至于是道听途说的。另外,他在关押期间难免受到虐待,出狱后,他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会夹杂进很多个人情感。所以,他的话并不完全可信。

所以,努尔哈赤作为一位有为的君主,子孙繁衍兴盛,事业蒸蒸日上。他在后宫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特殊环境下发生的事件。这些并不能掩盖努尔哈赤作为一位开国帝王的正面形象。他未雨绸缪,早作打算。为防止后世子孙骨肉相残,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召集诸子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济格等,焚香设誓:“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令刑伤,以开杀戮之端。”(《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他要求子孙们千万不要滥杀无辜。他的儿孙在给他盖棺定论的时候,谥号中特地加进“仁孝睿武”(《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四字,其中,“仁孝”二字,表达出努尔哈赤并非是个一个残暴之君。看来,对于史料的分析,要实事求是,不可片面。可以这样说,努尔哈赤对待自己的老婆孩子,还是存有一份仁慈之心的,那么他的儿子皇太极对待自己的后妃,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