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皇太极死后葬昭陵(1 / 1)

昭陵,位于沈阳城北10华里处,满语叫“额尔登额蒙安”。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后妃的合葬墓。因为昭陵位在沈阳市区之北,故俗称“北陵”。

昭陵是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其陵名的含义多有争论,但经过专家考证,多为附会之意。其实,“昭”字有彰明、显扬之意,陵名取用“昭”字,不过在告诉后世皇太极的文武功德,永志不忘。昭陵的风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那么,这块风水宝地是谁所选?在康熙四年发生的一桩公案中,发现昭陵风水系钦天监官员杜如预、杨宏量所选。

昭陵的后宝山与众不同。按常理,帝王陵寝一定要有一座来脉清晰的后山为靠,它是陵寝风水的根基。可是,昭陵的选址,却缺少一座靠山,因为它建在一块平坦的土地上。

为了弥补不足,清廷想尽了办法。直到顺治八年,刚亲政不久的福临决定为昭陵堆一座后靠山,同时,封其山名曰“隆业山”,寓意大清江山兴隆昌盛。

堆置起来的隆业山长115丈,高6.1丈,方向取子山午向。山上结九峰,左右各四,其两端各向南弯曲,形如弯月,势若卧龙,形势优美而又不失壮丽,符合完美的风水理论。

由于隆业山属人造山,就需用大量黄土来培堆。于是,清廷调集大批人力,从外地源源不断运来土石,车拉肩扛,一派繁忙的工地景象。尽管如此,由于隆业山乃人造山,其坚固性能较之自然石山逊色很多,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已低矮了许多。

昭陵的陵园面积广大,档案记载东起二台子,西至小韩屯,北起台子,南到保安寺。其四至南北、东西各达15华里,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

昭陵兴建于崇德八年,皇太极梓宫于同年九月移至陵寝暂安。顺治六年(1649)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崩,第二年梓宫移至昭陵,与皇太极合葬。顺治八年(1651)昭陵竣工,也就在这一年,将人工堆砌起来的昭陵靠山封为隆业山,意寓大清江山事业兴旺昌盛。

昭陵的建筑洋洋大观,使人目不暇接。陵区南北狭长,东西偏窄。自南而北,其建筑高低错落,搭配有致。各个建筑的式样和努尔哈赤的福陵略无二致。

只是昭陵隆恩殿较之关内外诸陵,在其建筑用料上,独具匠心,很值得一提。大殿台基正门檐下,铺有一块珍贵的翡翠石料。这块石料长约2米,宽1米,呈淡黄色,半透明,其内杂有淡绿及白色斑块。这块名贵的石料,曾是祭陵人跪拜行礼的地方。当年,康熙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都在这块石上向殿内主位行礼。《陪都纪略》中有一首诗记下了这块石头:

翡翠玉拜石,当年国富修。

美玉非为宝,一善壮宏猷。

昭陵地宫内,葬有清王朝的第2位帝王,即清太宗皇太极和他的孝端文皇后。由于沿袭满族在关外的火化习俗,昭陵地宫中葬有两坛骨灰。

皇太极在位17年中,有后妃15位,皇子11人,公主14位。其中,皇后2位,继妃以上5位,侧妃2位,庶妃6位。他的另外一位皇后孝庄文皇后死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和皇太极合葬,而是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内。其他的十几位妃嫔,则一律葬在了昭陵妃园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