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努尔哈赤死后葬福陵(1 / 1)

努尔哈赤死后,被葬在沈阳城东20里的天柱山,称为福陵,因在沈阳之东,也称之为东陵。

福陵肇建于天聪三年(1629年),初称太祖陵或先汗陵,规模庞大,气势不凡。

福陵的风水,历来为清代统治者所推崇。它背靠辉山、兴隆岭,前临浑河。辉山在沈阳地区是最高的山峰,海拔达到265.8米,系长白山余脉。兴隆岭则在辉山之前,东北、西南走向。浑河发源于吉林纳林窝集,蜿蜒到沈阳,在辽阳与太子河交汇。就是这样一处风水宝地,被皇太极相中。皇太极派出的风水师经过反复验看,相中了城东20里处的石嘴头山,称这里“川萦山拱,佳气郁葱”,于是,择定吉日起建山陵。直到顺治八年,清王朝考虑到太祖乃清王朝的奠基人,具有不世之功,于是,改封石嘴头山名为天柱山,寓意福陵有如巨柱擎天,支撑大清江山万代不衰。

福陵占地辽阔,周围达2960丈,方圆20里。同时,为了保证陵区安全,防止百姓进入陵区,还在其周边设立青桩、白桩、红桩,并设立了防范严密的保护组织,确保陵区绝对安全。

福陵的建筑,经过历朝的修建和完善,洋洋大观,很有气势。其建筑格局也分两个区。

大红门外区,是陵寝的接引区,是从浑河北岸至大红门,其建筑原有圆唇、津墙、引河、东西下马碑、下马石牌坊、华表、狮、红楼等,如今,这些建筑已十不存五。仅存的建筑,主要有下马石牌坊、大红门、神道、石像生、华表、一百单八蹬、大碑楼等。在大碑楼两侧,还有一些附属性建筑,东有茶膳房、果房,西有省牲亭、涤品房、齐班房等建筑,均为3间,是为祭陵时制作祭品之所和八旗兵丁值宿的班房。

方城区,是福陵的核心区域,因其院墙是方形而命名。方城区实际上分两部分,南半部为祭祀区域,是活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帝王将相们在此处向陵主行礼。北半部为宝顶区域,努尔哈赤等墓主人就安息在宝顶之下的地宫之中。这一区域的主要建筑有:隆恩门、角楼、隆恩殿、东西配殿、焚帛亭、二柱门、石祭台、明楼、宝顶和地宫。

福陵的墓里到底埋葬了几个人,史家历来争论不休,并无定论。其主要原因一是年代久远,没有留下信史资料;二是福陵几经变化,其地宫内的墓主也发生过迁进或迁出。但是,不管怎样,应当肯定的是有3位人物葬在地宫之内的,即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大妃乌喇那拉氏。宝**是三坛骨灰,有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大妃乌喇那拉氏三人。

努尔哈赤共有后妃17人。除去合葬在福陵的孝慈高皇后、大妃阿巴亥之外,其余的妃嫔大多葬在寿康妃园寝。寿康妃园寝,又称太妃坟,是福陵的妃园寝。营建于康熙初年,在福陵之右的陵堡村附近。寿康妃园寝历经磨难。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二十一日,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开战,俄军占据福陵,日军向太妃坟靠拢,俄军猛轰,由于日军炮火的猛烈还击,太妃园寝被夷为平地,守陵官兵、陵户多被重伤,陵寝只剩3座坟丘。近几十年,坟丘亦被平毁,如今已很难确定建筑的具体方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