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宫皇太后对回到北京的事情,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包括小皇帝载淳,也是一律赞同。可是,要想回去,这些孤儿寡母很难做到。唯一的办法,就是请恭亲王火速来到承德,商量对策。

可是,恭亲王在北京,与承德相隔几百里,如何能够得到这个消息呢?至少他得知到,太后需要他的出现,需要与之谋划。

那么,奕訢愿意前往承德吗?他求之不得。他太委屈了,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他的人生,就四个字“生不逢时”。很优秀的一个皇子,长相英俊,身体又好,还很有才,骑射本领谁都不如他。可是,昏庸的道光帝没有把皇位传给他,而是传给了咸丰。按说咸丰继位之后,应该好好利用奕訢的才华,恰恰相反。咸丰帝小肚鸡肠,不但不重用他,还极力排挤他。

排挤他也就算了,最让奕訢不能接受的是,咸丰临终之际,安排了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都没有奕訢。奕訢是近支叔王,都没有资格辅佐小皇帝吗?这种安排让奕訢没有面子,让他极为窒息。

这样,就好办了,承德的两宫太后需要奕訢,奕訢需要到承德,与太后共谋大事。可是,这只是我们今天的分析,当时的当事人双方并不知情。因为,他们是叔嫂关系,尤其是两宫太后,一个25岁,一个27岁,与年轻的小叔子之间要想见面,还有很多障碍需要排除。

清宫《宫规》明确规定,老皇帝去世,遗下的妃嫔必须超过50岁,才可以和皇子们相见。很明显是怕出现**的局面。这样看来,叔嫂之间要想见面就更加困难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起决定作用的只有两个人,那就是两宫太后。看看她们是不是具有政治智慧了。

薛福成的《庸庵笔记》这样记录了一个场景:“俯巨缸而语,计议甚密”。载淳亲眼看到,两个额娘在院子里面嘀嘀咕咕。他很好奇,她们在说什么呢?她们在策划如何才能见到恭亲王,必须给他送去一封十万火急的“鸡毛信”。

由谁送去呢?

这件具有戏剧性的故事,被后人给总结了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那拉氏的妹妹派人送去的。那拉氏的妹妹可不是一般人,她经过选秀女,成为醇郡王奕譞的福晋。奕譞是咸丰帝的七弟,当时跟随咸丰帝一起逃亡承德。这要是在北京,姐妹两个见面会很难,可是,在承德,没有那么多规矩,那拉氏有可能委托妹妹送信。

第二种说法是东太后钮祜禄氏派人送的信件。钮祜禄氏有个非常机灵的侍卫叫恒起,她把鸡毛信交给了恒起,恒起星夜兼程,到北京后,把信件交给了钮祜禄氏的弟弟广科,广科赶忙前往恭王府,把信件最终交给了恭亲王。

还有第三种说法,最具传奇色彩,是西太后让她的太监安德海给送的。

安德海的机灵,能说会道是有目共睹的。他早就成了西太后的心腹,负责搜集消息,是她的重要耳目。可是,安德海怎么能出宫而去呢?这么显眼的人出宫,肃顺等人一定会产生怀疑的。于是,西太后沿用了一个传统的做法“苦肉计”,把安德海打得皮开肉绽,然后,轰出宫去。就这样,安德海顺利完成了这一重要使命。

鸡毛信送到了,奕訢知道了一切,他摩拳擦掌,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