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态发展到这里,懿贵妃认为,必须回到北京去,因为承德是肃顺等人的天下。回到北京,则是恭亲王奕訢的天下。奕訢和那拉氏是早有联系的,那拉氏坚持只要回到北京,一切都好办了。不过,这个时候,必须做功课。首先,得皇上同意。
载淳同意回到北京去吗?那拉氏征询载淳的意见。不过,问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这个问题,需要降低问话的标准,你只问他是北京好还是承德好就行了。
到底哪里好呢?载淳虽然只有6岁,却也有自己的标准。
在北京,衣食无忧,要什么有什么,可是,有一样不好,不自由,两个母亲总在约束自己。在承德呢,载淳对这里究竟印象如何呢?
两个字“害怕”。
来的时候就很害怕。和母亲坐在一辆破车上,一路颠簸,骨头都要散了。尤其狼狈,这给载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究竟有多狼狈呢?
咸丰十年八月初八日,咸丰帝是从圆明园后门偷偷出发的。侍卫、王公大臣、后妃等一片混乱不堪的场面:“|端华、肃顺拥驾出东宫门,侍卫等十之三四。后妃纷纷上车,毫无关防。上乘端华旧车,轿子空抬走。闻晚住石槽,膳房、行礼俱未到。上进小米粥半盂,一夜无被褥,大哭。”
大家看,这就是《庚申都城戒严事记》记录下来的真实情况。咸丰帝仓皇出逃,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没有吃的,只有小米粥,还是恭亲王亲自下灶,煮了几个鸡蛋献上来,他才勉强果腹。最凄惨的是晚上,连被子都没有,帝王后妃们没有办法,也只有抱头痛哭了。这些情境,载淳是记忆犹新的,因为他也曾经陪着大哭过。
这是载淳记忆中的“害怕”场面,是承德之行的第一怕。
第二怕是什么呢?是父皇之死。咸丰帝临终之际,那种眼神,那种语气,那种吓人的模样,以及他刚刚去世之后,人们的放声大哭,吓到了这个年仅6岁的孩子。他并不明白,父皇为什么被盖上了脸,为什么被放进了大棺材中,人们又为什么这么样的痛哭。总之,对他来讲,那几天实在是太害怕了。
还有第三怕。发生的时间最近,就在这几天,他不明白肃顺他们为什么总和母亲她们吵架,而且是大吵大闹。他害怕,甚至于做恶梦。最害怕的一次,他都吓得尿了裤子,这个事件被记录在了史料之中。
承德给载淳留下了这“三怕”,他还愿意留在这里吗?那拉氏的启发起到了重要作用。载淳愿意回到京师去,回到紫禁城里去。不过,圆明园是回不去了,因为她已经被英法两个强盗给无情地烧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