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载淳逐渐长大了,由于咸丰帝的安排,他是两头待,一头在皇后那里,一头在母亲那里。说实在的,载淳更多的时间喜欢待在皇后那里,而不是亲生母亲那里。倒不是因为皇后的待遇高,而是皇后对他的态度,那种柔和的、温柔的、轻声细语的关怀使载淳离不开这位嫡母。相反,懿妃母亲却是非常严厉的,让他感到莫名其妙的反感。
懿妃最近心情大好,对待载淳的态度比以前有了改善。载淳不知道为什么,那拉氏心里都清楚得很。咸丰七年十二月,她久盼的谕旨终于发下来了:“懿妃着晋封为贵妃,钦此。”这让她激动不已,虽然还是不抵皇后,但是与以前相比,已经是大大进步了。她的排位晋升到第二位,除了皇后之外,就是她了。
“多亏了这个孩子。”懿贵妃心里想。要不是载淳,凭她的出身和长相,是不会有这种待遇的。还有一点,她坚信,早晚有一天自己会超过皇后,因为这个大阿哥是她生的。
因而,懿贵妃渐渐改变了对载淳的态度,她不想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导致载淳见利忘义,忘了他是从哪里来的。于是,从生活上,从成长上,从那些细枝末节的琐事上,懿贵妃都给予了载淳无微不至的关怀。她认为,通过这样做,这个孩子会回到她的怀抱的。
可是,载淳对于贵妃母亲的异常表现,除了惊讶之外就是不理解。从孩子的内心来说,他是不接受那拉氏的。他不接受那拉氏的严厉的管束,包括她那种挑剔的言语、犀利的眼神,还有永远的批评。那拉氏也真是的,她竟然不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道理。
有一天,贵妃母亲和皇后母亲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不为别的,就是因为祖制问题产生了分歧。载淳在诸多方面违背了祖制,引起了那拉氏的不满。
一段时间以来,载淳有汉化的倾向。他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服装,长长的水袖、宽宽的袍褂,穿在身上,就像一个汉族的少年一样。更有甚者,传出来载淳经常和小太监出宫去,在琉璃厂逛来逛去。那拉氏知道,琉璃厂什么都有,古玩字画、青楼酒肆,一条繁华的汉人买卖街。
那拉氏绝对不允许载淳汉化。她有顽固不化的满汉界限,坚持和固守着满汉不通婚的习俗。尤其是自己的儿子,可千万不要沾染上汉人的积习。于是,她把小太监叫来,一阵痛打,让他们招出是谁怂恿大阿哥的。小太监绝对不敢说,也不能说,因为是皇后允许的。皇后认为这没什么,不就是玩玩嘛,只要载淳开心就好。
那拉氏找到皇后,跪在那里,请求严管载淳。她认为祖制不可废,家法必须严格。皇后请她起来,并询问什么是祖制呢?那拉氏说了五个字:“国语和骑射。”皇后听了这五个字,一下子绯红了脸,觉得自己的觉悟一下子低了很多。到底为什么呢?
“国语”,就是满语。这种语言是早年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命令创立的,它以蒙古语为基础,加上圈点之后,就变成了满语。
清朝建立后,太祖、太宗一直很严厉地教导他们的臣民,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三件事:
一是“国语”不能废。他们担心一旦入关,满洲人少,汉族人多,有被汉化的可能,那是很危险的。
二是骑射不能废。满洲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大清的江山靠的就是一种骑**神,没有清兵的铁骑入关,何来大清的江山呢?
三是满洲服饰不能废。满洲是什么服饰呢?是紧身箭袖。当年,皇太极崇德年间,朝臣向皇太极建议,要求满洲人仿照汉人的服饰,认为汉族服饰好看。皇太极严肃地教育了他们:“满洲服饰不能废弃,废弃就意味着国家即将灭亡。”皇太极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我们在这里开会,突然闯进来一群刺客,我等如果穿着汉人的宽衣大袖,能够抵御他们吗?”
皇后感到自己确实是放松了对大阿哥的管束,但是,她贵为皇后,是不能认错的。而且,皇后也有一分顾虑,毕竟大阿哥不是自己亲生的,说到底,她无法和懿贵妃相比,如果太过严厉,大阿哥会不会憎恨自己呢?
载淳还很懵懂,他不知道什么叫国语和骑射,也不知道满汉之间的界限,他只知道好玩,那些汉人的东西,包括衣服、面具、戏曲等,都很好玩。而满洲的骑射,很累,尤其是弯弓射箭,也不好玩。
懿贵妃把载淳叫进来,劈头盖脸地教训道:“这由不得你,你知道什么是家法吗?”那拉氏盛怒之下,还要说什么的时候,皇后赶忙制止她,道:“贵妃休要教训大阿哥,都是奴才们的错。”于是,皇后传旨:“掌嘴相关太监,罚银30两。”懿贵妃心里明白,皇后这是不允许大庭广众之下教育尊贵的皇太子,因为他是将来的皇帝。
这件事之后,小载淳收敛了许多,但他的心情是压抑的,更加忌惮自己的亲生母亲,幼小的心灵里面,留下了一块阴影。皇后虽然依旧宠溺着载淳,可是,她却不敢再放载淳出去,不敢让他再去琉璃厂玩耍。究竟何时是个头呢?这个孩子的教育要谁来负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