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的三千佳丽凭借什么得到皇帝的宠爱呢?凭借姣好的容貌,却害怕有一天会人老珠黄。凭借宫斗获胜,却要冒着极大的风险,搞不好会搭上身家性命。只有一条最灵验,那就是生育。一旦生育了一儿半女,不仅自己有了前途,如果是皇子出生,将来还可能母以子贵,人前显圣。于是,没人都渴望生育,想尽各种办法。这种情况下,便出现了“假孕事件”。
惇妃“假孕”
惇妃,汪氏,出身于贵家小姐,父亲四格是正白旗满洲都统,从一品的高级官僚。乾隆二十八年十月十八日,汪氏入宫,这一年她18岁,而乾隆帝已经53岁了,二人相差36岁。
进宫之初,并未引起乾隆帝的关注。汪氏在宫中度过漫长的8个春秋,到乾隆三十六年,汪氏突然幸运降临。这一年,她连升两级:正月二十七日,晋升为永贵人;十一月十二日,再晋为惇嫔。一年之内,连升两级,实属罕见;晋为嫔位,是入宫女人封号中质的飞跃,她已经可以自称为“主子”了。
乾隆三十九年二月,惇嫔有孕;至九月,身怀六甲的她得以荣封为惇妃。到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日,惇妃顺利生产,诞下了乾隆帝最后一个公主——十公主。由此看出,惇妃封号,是奉子晋封。这一年,乾隆帝66岁,年过花甲,老来得女,实属难得;惇妃则30岁,正当而立之年。小公主健康成长,母女深得帝宠。
正当惇妃春风得意之时,娘家突遭变故,她的家父四格传来病重的消息。四格年事已高,病体缠绵,延至乾隆四十一年十月,四格病逝。突遭家丧,惇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影响到了她的性格和情绪。之前得到的荣宠,兴奋之情**然无存。但是,乾隆帝并未觉察;相反,频繁召幸惇妃,往来甚欢。帝妃之间密切的关系,终于传来“喜讯”。就在乾隆四十二年,皇帝68岁,惇妃32岁的时候,一场惇妃孕事的风波悄然袭来。
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初,惇妃被御医陈世官、罗衡诊断为已经怀孕,到四月十九日,两位御医会诊道:“妊娠脉息照常,议用胎产金丹。”惇妃突然怀孕,对乾隆来说,已经年近七旬,又将得子,自然欣喜;对于惇妃来说,虽然已是二胎,但由于头生为公主,自然报有生子的欲望。乾隆帝十分重视,不仅在惇妃饮食上着意照顾,在起居上格外留心,还派出了心腹重臣插手此事:一个是协办大学士英廉,一位是刑部尚书余文仪,其中,余文仪是颇通医理的。
进入五月,是惇妃“怀孕”的第二个月。这个月,尚书余文仪肩负了“护理”惇妃的重要使命。于是,他几乎隔几天就进宫,为惇妃诊脉。医案记载,五月八日、十二日、十六日,余文仪把脉中,确认惇妃“胎气安好”,所以,不断使用胎产金丹,固元保胎。这些消息,都会通过总管太监,传递给乾隆帝,乾隆帝也会有所批示。可是,余文仪却产生了不祥的预感;而且,在后来的把脉中,愈来愈明确。至五月二十八日,已经整整两个月了,刑部尚书余文仪频频进宫,小心翼翼为惇妃把脉,通过惇妃生理上的细微变化,进一步肯定了惇妃假孕的结果。余文仪的这个表态,第一次突破了模糊的态度,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惇妃是假孕。乾隆帝倍感尴尬,但又不得不表态,月经都来了,假孕是肯定的了。“清宫医案”写道:
“今荣分既应时而至,脉亦不见娠象,其无喜已经显著。”
假孕事件的发生,最感尴尬的不是乾隆帝,而是当事人惇妃。她曾以生下乾隆帝十公主而深得帝宠,不幸的是,接连发生了很多大事:家父病逝,掺杂着“孕事风波”,使得惇妃晕头转向,不知所以。接下来,惇妃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一是妇科疾患缠身。
1、月经不调。
这是惇妃的老毛病了。早在乾隆四十二年四月,被诊为“孕事”之初,御医在脉案中就反复提到“荣分又见”“漏红伤血”“经期淋漓”“荣分淋漓”等症状,说明惇妃一直如此。御医便使用各种办法,似乎是对症下药:
经期淋漓用:调荣除湿汤、和肝养荣丸、调荣清热汤;荣分淋漓用:和肝养荣丸、清热调荣饮;荣分有热不畅用:清热缓肝汤、清热调荣饮,等等。更有甚者,惇妃经期不调,有时会发生“崩漏”险状,御医急用“坎离静荣丸”之外,又启用具有止血散淤功效的藕节汤,才得以奏效。
月经不调之症缠绕着惇妃,直到乾隆五十年,她已年近四旬,还有“荣分欠和”的记录,可见,她绝经之前,顽疾不去,使之心情抑郁,导致恶性循环,身心疲惫。
2、下部湿毒。
由于荣分不止,导致惇妃湿毒坠下。她的这个毛病,又不比“荣分淋漓”,气味难闻,处境尴尬。为此,乾隆帝不得不命御医为之延治。
乾隆四十七年六月二十九日,御医武世倬、李德宣奉命前往,为惇妃诊治下部湿毒之症。两位向乾隆帝报告:“下部湿毒,已破出脓,今议:内服‘清肝除湿汤’;外上‘生肌散’,盖贴膏药调理。”庆幸的是,这种疾患远比月经不调好治,采用武世倬、李德宣的内外兼治之法,很快奏效,药到病除。
3、阴痒之症。
乾隆四十九年六月二十日,脉案中出现这样一条记载:“刘太平拟得妃洗药:蛇床子、地肤子、川椒、苦参、独活、仓术、黄柏、朴硝、槐花,药装布袋,水熬,熏洗。”对这则史料,医家进行了分析,认为惇妃患了阴痒之症,就其病因进行了分析:“以惇妃而论,肝失条达,脾失健运,是病发之本;湿热下注,乃属其标。”御医刘太平为之开出了一剂洗药,外用熏洗之法,良药去疴。
当然,治病需标本兼治,才能收到良效。此症既是惇妃脾肾胃失和,加之“荣分淋漓”所至,必要内服良药才可治其根本。为此,惇妃服用了各种调理的药剂:调经用“清热和荣汤”“清热调荣汤”;调胃用“和胃养阴汤”;调脾用“清阴育神汤”,等等。经过内外兼攻,疗效显著。
二是杖毙宫女遭惩。
受乾隆四十一年家父病逝和乾隆四十二年“孕事风波”的影响,惇妃脾气暴躁,导致发生了不测事件。这就是惇妃“杖毙宫女”事件,发生于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七日。按照清宫规定,不得随意使用杖刑,尤其不可痛殴致死,故惇妃犯了大忌。为此,乾隆帝严下谕旨,重惩惇妃:
1、降级。惇妃被降封为嫔。
2、惩治太监。分两个层次:本宫之首领太监郭进忠、刘良,被革去顶带,并罚钱粮二年;总管太监王忠、王成、王承义、郑玉柱、赵得胜,各罚钱粮一年。
3、抚恤。对于被殴斃的宫女,给其父母抚恤银100两,由惇嫔账下划拨。
4、警示。对惇嫔的处置结果予以公示:“将此旨交总管内务府大臣,传谕内府诸人知之。”(张采田《清列朝后妃传稿·清高宗》)
受到如此处置,惇妃倍感压抑。时隔不久,乾隆帝以十公主而恢复了汪氏的惇妃封号。可是,惇妃终因各种风波之累,失去了昔日的恩宠,风光不再。
不育的病秧子
一直以来,乾隆帝的后宫备受瞩目,较之其他帝王,话题多而深邃,以其多事也。这里讲述的是他的循贵妃,一个不能生育的病秧子。
循贵妃的出身,在典籍中这样记载:“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总督桂林女。”简单的身世介绍,却蕴含了她的高贵出身。毫无疑问,循贵妃是幸运的,她也是幸福的。她的幸福,收获在乾隆帝那里。
首先,循贵妃幸运的入选“全家福”。
乾隆皇帝有一幅“全家福”画卷,在这个画卷的卷首,乾隆帝写下了四个大字“心写治平”,所以,人们习惯地把这个画作称之为“心写治平”。
“心写治平”共有13人,即乾隆帝和他的12个后妃。这12位后妃分别是:皇后、贵妃、纯妃、嘉妃、令妃、舒妃、庆嫔、颖嫔、忻嫔、惇妃、顺妃、循嫔。实际上,乾隆皇帝后宫如云,为什么单单这12位女子被选中,成为乾隆帝全家福中的成员呢?有的出身高贵,有的为皇帝生下子女,有的则是因为姿色出众,或是走进了乾隆帝的心里,打动了帝王,才得以选中。
就循贵妃来讲,被选中加入“全家福”之中,应该是两个原因,其一是出身名门闺秀;其二是自身素质高雅,言谈举止得体落落大方。此外,年龄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有记载循贵妃出生于乾隆二十三年,这样的话,她与乾隆帝之间就相差47岁,绝对是隔辈人的年龄,是乾隆帝后宫中最小的女孩子,得宠在情理之中。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十三日,伊尔根觉罗氏晋封为循妃,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行妃册封礼。
所以,循贵妃在众多女子中,技压群芳,登上了全家福的末班车,榜上有名。相反,乌拉那拉皇后、哲悯皇贵妃、愉贵妃、婉贵妃和大名鼎鼎的容妃等,都未能如此幸运。
其次,循贵妃死后享哀荣。
嘉庆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伊尔根觉罗氏死了,这个时候,他的丈夫乾隆帝尚在,不过,已经禅位给他的儿子颙琰,自己做太上皇了。乾隆帝非常怜悯这个小自己几十岁的女人,对她的后事做了周到的安排。
1、提高葬制。伊尔根觉罗氏去世的时候,封号是循妃,按照清代的葬制,应为妃子的丧葬规格。可是,乾隆帝却格外施恩,提高了她的丧葬规制:“是日奉旨:照贵妃例办理。”⑨这真正体现了“人死为大”的理念,是对她灵魂的礼貌和尊重。
2、适宜的园寝葬位。循贵妃病逝后,于嘉庆四年九月十一日葬入妃园寝。考之《陵寝事宜易知》和《昌瑞山万年统志》,循贵妃的宝顶位于妃园寝第二排西边第一位,这是一个非常适合的位置。
这个妃园寝共葬有乾隆帝的36位后妃,共分为5排:一排3个宝顶,葬4人;二排7个宝顶,葬7人;三排9个宝顶,葬9人;四排11个宝顶,葬11人;五排5个宝顶,葬5人。循贵妃的宝顶在第二排,不仅位置靠前,而且非常适宜,符合她的封号和身份,可谓名实相符。
三是体弱多病,不能生育。
循贵妃年轻进宫,封号、宠幸等等妃嫔最关注的事情,可谓顺风顺水,无需费心。老皇帝对这个年轻貌美的花季女子可谓很是喜爱,关注度也比较高。可是,循贵妃并不如意,原因就是她体弱多病。从脉案分析,循贵妃在她入宫的黄金时期,并没有尽享荣华,而是在痛苦中苦熬岁月。在此,截取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五年,共4年的医案,对她的身体状况进行简略分析。
乾隆四十二年,伊尔根觉罗氏共两种病:月经不调,导致“肚腹疼痛”,用“调荣清热饮”;胃病发作,“胃停饮滞”,用“和胃化滞汤”。
乾隆四十三年,伊尔根觉罗氏主要病情:
1、月经不调。荣分热盛、寒凝,用“清解调荣汤”;荣分结滞,小腹疼,用“调荣定痛汤”;荣分寒恶,用“疏风调荣汤”;荣分有热,用“清热调荣汤”“调荣顺经汤”“和脾调荣饮”“清肝调荣汤”。
2、肝肺失和,咳嗽不止。肝阴不足,肺燥有热,咳嗽,用“滋肝宁嗽饮”;夜间发热,咳嗽,用“宁嗽泻白汤”;肺胃不清,咳嗽,用“宣肺和胃饮”;肝火熏肺,咳嗽,用“清肝导赤饮”;肝热肺燥,用“清肝润肺汤”;肝热肺火,咳嗽,用“清金甘露饮”;头晕恶心,咳嗽,用“清晕正气汤”。
乾隆四十四年,主要病情:
1、咳嗽。主要是外感微凉,咳嗽不止,用“清解宁咳汤”。
2、中暑。进入六月,伊尔根觉罗氏中暑,导致长时间恶心、呕吐,用“藿香正气丸”“清暑二香汤”“疏解正气汤”。
3、肝胃失和。胃气不和,烦闷懒食,用“清肝平肺汤”“香苏和胃汤”。
乾隆四十五年,伊尔根觉罗氏除了荣分需要调理外,主要是咳嗽旧疾未除,一直缠身。
夏季咳嗽。夏季来临,伊尔根觉罗氏之肺肝或着于风,或感于热,导致肝肺失和,咳嗽不止,用“清肺宁咳汤”“清热和肝汤”“逍遥和中汤”“调荣清肺汤”“宣肺化痰汤”“疏风宁咳汤”“清解宁嗽汤”。
冬季咳嗽。冬季一到,伊尔根觉罗氏外受微凉,咳嗽不断,用“杏酥饮”“清肝宁嗽汤”不断调理。
再往后,伊尔根觉罗氏的身体疾患大体延续了上述病症,略有增减而已:四十六年主要是月经不调、咳嗽不止,增加了夏季痢疾;四十七年主要是咳嗽和调荣;四十八年主要是咳嗽、调荣,增加了小便不利;四十九年、五十年都是咳嗽和调荣占据主要病例。
由上,我们分析,伊尔根觉罗氏虽处花季,也很得帝宠,可是由于身体一直不适,常年咳嗽,典型一个病秧子形态。尤其是她自始至终都荣分不调,常年用药调理,导致没能生育,膝下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