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说到保守,当然指的是他的观念和行为,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对于乾隆帝来说,他的保守同样是他的观念和行为。作为帝王,乾隆帝开始的时候,并非保守,甚至有革新过去的措施。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观念逐渐迟滞,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趋于保守。

必须这样

乾隆帝的骨子里面,有一种非常的保守观念。这是与他爷爷康熙帝比较而言。康熙帝主张满洲人在语言、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要向先进的汉族人学习,不可落伍于时代。举个例子,比如丧葬制度上,康熙帝就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康熙十二年,废除了残酷的人殉制度,并且废除了火化制度,施行土葬制度,等等。

乾隆帝则不是这样,他非常保守,即使已经既成事实的事物,他也要固执地坚持。

比如坚持“国语”。国语就是清语、满语。

满语起源于努尔哈赤时期。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令额尔德尼和噶盖创立无圈点满文,被称之为“老满文”。天聪六年,皇太极又命达海加以改进,在字母的右边加上圈点,被称之为“新满文”。可以说,满文的创立并使用,为满族及其清朝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朝入关后,满汉融合越来越普遍。满洲人在于汉人相处的过程中,被丰富而先进的汉文化所吸引,尤其是语言,更加吸引了满洲人争相学习并广泛运用。包括清朝皇帝都是一样,康熙帝喜欢汉语,可是奶奶孝庄反对,他便向小太监学习汉语,这对他后来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现象:满洲人不能说满语。在皇帝身边的满洲侍卫,在交谈中不说满语,还用汉语说笑话;满洲大臣觐见皇帝的时候,只会用满语叙述履历,其他事情则只能讲汉语。发展到乾隆朝,就更加严重了。乾隆帝愤怒地说道:“习汉书,入汉俗,渐忘我满洲旧俗。”接着,乾隆帝采取了应对措施:

1、满洲人必须说满语,尤其是三品以上大臣之家。

2、宗人府每年举行两次满语考试,时间为每年的四月和十月。

3、颁布满语文工具书。乾隆朝前后出版了《清文典要》《翻译批答》《清语易言》等11种工具书。

同时,乾隆帝还制定了多种罚则,对不谙满文、满语的满洲臣子加以惩罚。尽管如此,乾隆帝这种不能与时俱进的倒行逆施,还是收效甚微,满汉融合后的民族大发展已经不是皇帝的专权所能遏制的了。

比如坚持“满洲旧俗”。

满洲旧俗有很多,有的值得坚持,比如骑射,坚持下来很有意义。康熙时期,就开始了木兰秋狝,以行为打猎的形式,锻炼满洲青年,不要忘记根本。乾隆即位后,继续坚持,在乾隆六年就恢复了雍正朝停止多年的木兰秋狝,目的就是坚持满洲旧俗,也就是尚武精神。这对于巩固满洲政权,历练骑射技巧,都是很有意义的。

可是,也有一些满洲旧俗属于陋俗,需要摒弃,但乾隆帝仍然坚持。比如吃肉的时候,满洲人必须用自己随身携带的小刀切割。这不是一个必须坚持的习俗,尤其是入关后,一些满洲青年不喜欢佩刀,这并没有错。可是,乾隆帝则坚持必须佩刀,强行规定,使人很无奈,也很反感。乾隆八年,乾隆帝赴盛京谒陵的时候,君臣在清宁宫祭祀,并按照满洲旧俗,用自身佩刀割肉吃,怡亲王弘晓就因为没有佩刀而遭到申斥。《清高宗实录》这样记载:

“尔等得与朕在清宁官内祭祀,皆祖宗所赐之福,亦系满洲之旧例也。今观满洲旧例,浙至度驰。且如怡亲王弘晓不佩小刀,是何道理。朕敬阅实录内载,皇祖太宗谕曰:‘今宗室子弟食内不能自割,行走不佩箭袋,有失满洲旧俗。后之子孙,何所底止。’”

乾隆帝一面批评弘晓,一面引用皇太极的训导,以便言之有据,让听者心服。可是,时代发展了,满洲青年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乾隆帝如此做法是不妥当的。

绊住历史

乾隆帝的文治武功,历史上是充分肯定的,在位期间,把清朝推向盛世的顶峰。

国土面积巨大。乾隆时期,清朝的国内辖地幅员辽阔,疆域四至遥远:北接西伯利亚,南至海南岛及南海诸岛,西跨葱岭,东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东南至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总面积为1453多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幅员广阔、国势强大的大帝国。

人口众多。据资料统计,乾隆时期的中国人口首次破亿。乾隆六年,人口数为一亿四千三百四十一万人;乾隆五十八年,人口数激增至三亿一千三百二十八万人。50余年中,人口增长118%。人口的激增,表明太平盛世下的繁荣和发展。

经济最富有。据专家统计,乾隆时期的清朝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30%多,仅以制造业统计,清朝的比例是当时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国库里的钱花不完,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万国来朝”局面形成。这样一个大帝国,很自然形成了一个核心地位,是世界舞台的中央,乾隆朝创作的《万国来朝图》则鲜明地反映了这一史实。《万国来朝图》包含了荷兰、英吉利、法兰西、日本、朝鲜、安南等诸国,也包含台番、百濮、西藏、回部等千蛮百夷…各国度、各民族朝贺使节穿着特色的服装,带着琳琅满目的贡品云集在太和门外,等候乾隆皇帝的接见;乾隆帝则安闲地坐在宫殿里喝茶休憩,准备前往太和殿接见各国使臣。

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脚步就是在这个时候被绊住了。乾隆在位期间,按公元纪年,是1711年—1799年,正在此时,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变:

英国工业革命。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国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新式纺车珍妮纺纱机,拉开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自此,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拉开大幕。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研究发展的脚步,影响了整个世界,推动了世界近代化革命的进程。

美国独立战争。乾隆四十年(1775年),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莱克星顿枪声为标志拉开了美国革命战争的序幕,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法国大革命。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爆发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受到震动,革命者颁布了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阐明了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而不可侵犯等观点。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徐徐拉开。

不仅如此,西方的科技发展也是突飞猛进:乾隆二十年(1755年),俄国建立莫斯科大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美国科学院在波士顿成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哥伦比亚大学成立;同年,德国出现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等等。

这个时候的乾隆帝干什么呢?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噶尔尼使团访华解释了这个疑团。这一年,马噶尔尼使团来华,表面上是前来为乾隆帝祝寿,弥补之前错过的乾隆帝80大寿庆典。实际上,这个使团带有明显的政治和军事意图:

1、组成人员带有军事性。使团的成员中,包含了军事、化学、天文、制图等专家,其中就有军事地图的制作人,明显来中国搜集军事情报。

2、带有大量兵士。使团中配备了800多人的士兵,其中有技能高超的水手、定位准确的炮手,等等。

3、军事装备味道十足。马噶尔尼的座舰是英国海军最牛的军舰,配备了64门大炮。

对于这样一个使团,乾隆帝是什么态度呢?

第一、觐见的礼仪。开始的时候,和珅坚持必行三跪九叩大礼,但是,马噶尔尼不肯。乾隆帝则顺应时代,这样下旨:“若该使于进谒叩见之礼,该督固不可辞却;倘伊等不行此礼,亦只可顺其国俗,不必加之勉强。”最终,确定为其觐见英王的单膝下跪之礼,不行跪叩大礼。

第二、全面拒绝使团的要求。马噶尔尼代表英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比如将舟山群岛划出一岛,广州城划出一块地方,作为英国的居留地;比如将沿海的宁波、天津、舟山一体开放贸易;比如在北京建立栈房,允许英国人在中国传教;比如英商在华贸易不纳税或减免税,等等。乾隆帝概行拒绝,态度鲜明。

这样看,马噶尔尼此行失败了,他们的目的没有达到。乾隆帝从大清朝的利益出发,拒绝了英使的无理要求,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独立,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

可是,乾隆帝并没有看到世界发展的趋势,也未分析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在步入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现实,他还陶醉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之中。实际上,正是在乾隆朝,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是乾隆帝的保守和无知,绊住了中国前进的步伐,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