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史中没有“甄嬛”,可是,前几年,76集电视剧《甄嬛传》火的不行,人们纷纷发问:“甄嬛是谁?”甄嬛就是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乾隆的生母“甄嬛”,不仅给了他身体,长了一副眉清目秀的帅哥容颜;而且与之朝夕相处,日夜提携,荣辱与共。更为关键的是,一旦乾隆即位,人们自然会对他的性格加以关注和研究,而这种性格,实际来源于其母的基因和影响。
迷雾满身
甄嬛浑身是谜,要弄清楚这些,着实不易。先看看她的历史简历。
孝圣宪皇后,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13岁时,入侍雍亲王府邸,号“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历;雍正元年,封为熹妃,旋晋封贵妃;雍正十三年,弘历即位,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卒,年86岁,葬泰东陵。谥号为“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写得很明白,似乎没有什么争议和悬念。可是,考证乾隆身世的时候,却有很多不解之谜,这些迷雾,居然都缠绕在乾隆的生母甄嬛身上。
我们考证,这个女人至少有两个谜团。
第一、姓氏之谜。
一个人的姓氏怎么会是一个谜团呢?应该是百分之百肯定的事情。可是,这个熹妃却给人们留下了思考的余地。雍正元年,胤禛即位,大封后宫。在资料中,关于熹妃的记载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结果。一个是姓钱,是个汉人。《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永宪录》中的记载和这个记载一样。另外一种说法就完全不同了,说她姓钮祜禄氏,是满洲人。《清世宗实录》:“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这是官方的记录。这真是一件咄咄怪事。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出来两个截然不同的姓氏呢?要知道这两种资料都很靠谱,绝非市井野闻。可见,这里面一定大有文章。一定是有人篡改了历史。
我们分析一下这两个姓氏。钱氏,应该是汉姓,钮祜禄氏是满洲姓氏,两者不可能误记。这样看来,就是人为被做了手脚。我分析,熹妃很可能是汉女钱氏,而被人篡改成钮祜禄氏。朝廷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提高她的民族地位。我们知道,由于早年孝庄规定“有敢以汉女入宫者斩”(《清宫词》),满汉之间实际上并不通婚,汉女要想进宫为妃,必须要先入旗。所以,在清朝实际上存在很严重的民族歧视现象。而满洲人享有很多特权,在宫廷中就更加明显。钱氏作为汉人,不管她是否入旗,地位都会低于满洲人。所以,把她由汉姓更改为满洲姓氏,对她来讲很有意义。二是使她融入了贵族血统。钮祜禄氏为满洲八大姓,《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把钮祜禄氏列进满洲八大姓之中。可以说,这个姓氏,在清朝是一个备受荣宠的大姓,在前朝,也产生过很多历史名人,比如开国元勋额亦都,康熙帝时有辅政大臣遏必隆,其中最有名的要算乾隆时的大贪官和珅了。在清朝的后妃中,有很多都是钮祜禄氏,其中,出了5位皇后,9位妃子。清朝12帝中,就有两位是钮祜禄氏所生,一个是乾隆,一个是咸丰帝,此外,还有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慈安,也是钮祜禄氏。这样,熹妃由钱氏改为钮祜禄氏,就很自然地把她的血统融入到贵族之中,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第二、生子之谜。
熹妃生有一子,那就是弘历。《清皇室四谱》记载:“(弘历)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生于雍亲王藩邸,母王府格格钮祜禄氏。”其它资料也都做了类似的记载,应该不会有什么争议了。可是,在历史上却产生了两个大争议。一是生母各异。关于乾隆帝生母产生了几种说法,有的说是浙江海宁陈家。陈阁老就是浙江海宁大学士陈世倌,他和雍亲王同时生了孩子,陈阁老生了男孩,胤禛生了女孩,是胤禛与陈世倌交换了孩子,重演了历史上“狸猫换太子”的闹剧。有的说是汉女傻大姐所生。雍亲王在热河打猎时,喝了鹿血壮阳,情急之下,和一个丑陋的汉女发生了苟且之事,生下弘历。而官方记载,当然是钮祜禄氏熹妃所生,档案留有记录。真是迷雾重重,让人难以选择。
二是出生地迥异。这就更可笑了,一个人的出生地怎么会产生分歧呢?尤其是皇帝的出生地,一定清楚得很。可是关于熹妃生子的地点,却有两个,一为北京雍和宫,一为承德避暑山庄。这件事的起因,是在雍正帝去世之后,乾隆帝也死了,嘉庆帝也去世了,道光帝即位,过去了三个朝代,一百多年,却产生了熹妃生乾隆帝的地点分歧。嘉庆二十五年九月,刚刚登基的道光帝发现,在已经拟好的嘉庆帝遗诏中,产生了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把乾隆帝的出生地给搞“错”了,他认为乾隆帝不是出生在避暑山庄,而是出生在雍和宫。据道光帝自己讲,是嘉庆帝在他的一首诗的注解中有这样的记录:“高宗纯皇帝以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清列朝后妃传稿》)。嘉庆帝的遗诏就这样记录了此事,并且已经以国书的形式,发往各个藩属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影响。道光帝一面急忙下诏,追回已经发出的遗诏,一面命人赶紧修改,强行把乾隆帝的出生地一律改为“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清高宗实录》)大家想一想,道光帝为什么在意这样一个100年前的问题呢?我想最关键的理由就是他要以官方的态度,为乾隆帝生母辟谣,告诉世人,乾隆帝的生母是钮祜禄氏,而绝非避暑山庄的丑陋汉女钱氏。
实际上,不管姓氏还是出生地,都是统治者策划的,是有目的的政治欺骗。
正本清源
《甄嬛传》给人们造成了很多误解。单就甄嬛本身来讲,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长相有误。
《甄嬛传》中的甄嬛,是著名演员孙俪扮演,这就不对了。查阅史料,发现乾隆生母甄嬛的两种画像。一种是朝服像,一种是乾隆为母祝寿的场景画像。分析这两种画像,看到了甄嬛的真面目:方盘大脸,浓眉大眼。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甄嬛并不漂亮。所以,《甄》剧中的甄嬛扮相不符合历史真实。
二是性格有误。
电视剧中的甄嬛,在复杂多变的宫廷斗争中得到了历练,由不谙世事,遭下人冷遇,到主动出击,足智多谋,甚至敢于置皇帝于死地,可谓“心狠手辣”。
这是必须予以澄清的问题。历史上,雍正帝的后宫,一直是风平浪静,几乎没有宫斗事件发生,这与雍正帝狠辣的性格有直接关系,后妃们大多禁锢在自己的深宫中,无人敢于挑起是非。至于甄嬛,雍正帝在世的时候,她地位不高,兢兢业业地做自己所能;尤其是她与中宫皇后和年妃(剧中为“华妃”)的关系,完全遵循宫中封号,以理行事,从未敢于有任何突破。
三是感情有误。
《甄》剧中,甄嬛与允礼产生了火热的爱情,情节跌宕起伏,结果悲壮而令人惋惜。
先介绍一下允礼。
允礼即胤礼,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三月初二日寅时生,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异母弟,母纯裕勤妃。雍正元年,被封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雍正帝认为他实心报国,操守清廉,于雍正六年进亲王,七年管工部事,八年总理户部三库,十一年管户部,备受雍正帝信赖。雍正帝临终时,命允礼辅政。乾隆即位,允礼任总理事务,管刑部。果郡王一共有两位妻子,生有一对儿女,但是很遗憾,都夭折了。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女。乾隆即位后,把雍正帝谦妃所生弘曕过继给他。乾隆三年二月,允礼薨,年41岁。
所以,允礼没有被雍正帝处死,活到乾隆年间。允礼也不可能敢于染指雍正帝的妃嫔,和甄嬛之间的感情纯属虚构,没有任何依据。
那么,《甄嬛传》中,甄嬛和果郡王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有没有历史原型呢?答案是肯定的,是两段历史嫁接过来的:
第一、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与努尔哈赤子代善的暧昧关系,产生一段母子恋情。努尔哈赤晚年,曾流露出要传位给代善,并要把阿巴亥托付给代善的想法,因为满洲人早期有“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三朝北盟会编》)这样的记载,丈夫去世,儿子可以娶后母,哥哥死了,小叔子可以娶嫂子,这叫“收继婚”。所以身为大妃的阿巴亥听了努尔哈赤的一番话,便早作打算,和代善提前交往,闹出了关系暧昧的传闻。资料《满文老档·太祖》记载:“吾曾言曰:吾身殁后,大阿哥须赡养诸幼子和大福金。以有此言,故大福金倾心于大贝勒。”
第二、孝庄文皇后和小叔子多尔衮的传闻,演绎为“太后下嫁”。皇太极去世后,孝庄和小叔子多尔衮之间,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一段叔嫂恋情。关于这段历史,史家多有论证,这里不做过多阐述。其故事本质是庄妃为了保住儿子的地位,不得已委身有权势的小叔子,但碍于皇家颜面,没有举行所谓的大婚典礼。
所以,甄嬛和小叔子果郡王允礼的关系,就是这两个故事嫁接过来的,后一段故事则更加接近些。
关键词
乾隆与他的生母甄嬛,具有一个非常大的共性,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福”字,娘两个都被康熙帝赞之为有福之人。前文介绍过,康熙帝曾与和妃瓜尔佳氏夸赞乾隆“福将过予”,福气会超过皇帝,那简直就是洪福齐天了。
至于甄嬛之福,同样,来源于皇帝金口御封。
说熹妃有福,不是市井传出来的,而是皇帝说出来的。究竟是哪一位皇帝,会对这样一位女子说出这样的话?是康熙大帝,就是她的公公康熙帝。事情发生在康熙六十一年,正是牡丹花盛开的季节,胤禛把父皇康熙帝请到雍亲王住地狮子园,赏牡丹花,其时,12岁的弘历随父王一同觐见康熙帝。康熙帝看见这个孩子长相俊美,又聪明伶俐,十分喜爱。弘历也很做脸,给爷爷背诵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一点儿不磕巴地背诵完,康熙帝大喜,感到后继有人,十分高兴。于是,说了一句语惊四座的话,说弘历“福将过予”。然后,他命令雍亲王妃,也就是雍正的嫡福晋乌拉那拉氏,把弘历亲生母亲叫来,要看看。甄嬛就这样,第一次拜见了自己的公公康熙帝。康熙帝看到甄嬛之后,有什么反应呢?《清列朝后妃传稿》记载:“皇祖连谓之有福之人”。也就是说,康熙帝看了儿媳妇之后,当时就笑了,连连说她是有福之人。
这一次狮子园牡丹台相见,对于甄嬛来讲至少有两大收获:第一、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藉此给自己的儿子带来了福运。按照乾隆自己的说法,康熙帝想通过熹妃的相貌,来预测一下她的儿子弘历将来的命运,是否是一个可以托付江山社稷的人。为此,乾隆帝郑重记下了这个事件,《乾隆帝御制诗文集》:“仰窥皇祖恩意,似已知予异日可以托付,因欲观圣母福相也。”第二、获得了“有福之人”的称号。康熙帝的这番话,不胫而走。不仅王府上下尽人皆知,就连皇宫大内也传开了。这可能是胤禛出于自己政治目的而宣传的,尤其是弘历即位后,把这段对话记录在案,达到了尽人皆知的效果。
甄嬛在宫中的地位由此而不断攀升。本来,熹妃入宫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个是地位低下。她的父亲是一个四品典仪官,也就是一个厅级干部,这在等级森严的皇宫之中,是不占优势的。我们在《甄嬛传》中,看到华妃飞扬跋扈,丝毫不惧怕皇后,就连皇帝也要让她三分,就是因为华妃的哥哥年羹尧握有重兵,是皇帝的股肱大臣。可是,以甄嬛这样的出身,想要在宫中占有一席之地,那是很难的。二是她的长相不占优势。甄嬛方盘大脸,方面大耳,浓眉大眼,女人男相,也难怪康熙帝看到之后,会笑着说她,确实不是一个美人胎子。雍正帝对这样一位长相的女人不会久宠的。幸运的是,雍正帝并非一个好色之徒,对于女人的关注,远不如他对储位的关注,不停地角逐储位,淡薄了他对嫔御长相的关注。所以,熹妃的长相缺陷没有被过分放大。
生下弘历,甄嬛就为自己晋升为妃位铺平了道路。所以,雍正帝一即位,雍正元年,她就顺利被封为熹妃,《清列朝后妃传稿》:“顷之,又进贵妃”,实际上,《传稿》记错了,直到雍正八年,甄嬛才晋升为贵妃,在宫中的地位已经至关重要了。到雍正三年,甄嬛就已经成为宫中的二号人物,帮助皇后打理后宫;到雍正九年,中宫皇后病逝,甄嬛总理后宫,大权独揽,成为后宫堂堂正正的头号人物。这等福运,不得不说得益于当年公公康熙帝的金口御封。
甄嬛有幸获此殊荣,不仅自己好运连连,也给儿子乾隆带来福运。乾隆即位之后,自然要知恩图报。
首先,多次陪伴甄嬛游山玩水。乾隆帝出巡是有名的,有好多微服私访的记载。其实,乾隆帝每次出巡,都是打着孝敬母后的旗号。《啸亭杂录》记载:“纯皇侍奉孝圣宪皇后极为孝养,每巡幸木兰、江浙等处,必首奉慈舆,朝夕侍养。”
四次南巡:乾隆十六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共四次出巡,总天数近500天。
三次巡幸五台山:乾隆十一年、乾隆十五年、乾隆二十六年,共三次,达到100余天。
四次东巡泰山:乾隆十三年、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四十一年,共四次,达到180余天。
两次巡幸盛京,也就是沈阳:乾隆八年、乾隆十九年,共两次,达到260天。
此外,乾隆帝还陪着母后到避暑山庄29次。可以想见,每次出巡,浩浩****,朝廷要花费大量银两,地方官还要极尽报效之能事,使得太后享尽了人间富贵。
其次,给太后过生日,大摆筵宴。甄嬛做皇太后时是44岁,之后,她做了42年太后。在宫里,儿子给她做了几个十年整寿:乾隆十六年60大寿,乾隆二十六年70大寿,乾隆三十六年80大寿。每次整寿,宫廷内外,大加庆祝,靡费无度:白银10000两,珍珠珊瑚600串,绫罗绸缎100匹,宫里宫外唱五天大戏,上九九大礼,等等。
这样看来,甄嬛确实是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有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