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称帝,需要方方面面的条件,只有条件成熟,才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可是,当时的政治局势异常复杂,宗室中甚至有反对的声音。正当皇太极迷茫之时,一个叫萨哈廉的人给他解了围,这是他意想不到的事情。
逆向思维的侄儿
皇太极是个雄心勃勃的大汗,他不满足仅仅称汗,他也想像明朝皇帝那样,高坐于宝座之上,面对文武百官,成一代帝业。他就多次表达过这样的想法,所以,皇太极把明朝列为首要敌国,准备取而代之。
可是,由大汗转为皇帝,这期间有太长的路要走,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其中,人这一关就必须过去,得有人拥护他做皇帝呀。文武百官会拥护他由大汗而转成皇帝吗?
很可惜,皇太极的心思没人读懂。他的那些文武百官,要么莽撞地乱表态,说他有天子之相,可以马上称帝;要么木讷无语,就他称帝之事一言不发,不表态。皇太极很不随心,心里这个急呀,谁人知我心呢?
令皇太极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他并不喜欢的人发声了,这个人就是他的侄儿萨哈廉。
说到萨哈廉,皇太极并不陌生,他是大哥代善的儿子,排行第三,要说萨哈廉与皇太极之间不会产生多大的默契,从两点可以说明:一是辈分不和,萨哈廉是皇太极的侄儿,年龄相差12岁,两个人之间不会有什么默契的话题;二是受其父代善的影响,代善与皇太极之间的矛盾心照不宣。
努尔哈赤时期,褚英的太子之位被废掉之后,代善成为努尔哈赤心目中的接班人、皇太子,这就与雄心勃勃的第八子皇太极产生了矛盾和对立。为此,专家考证,皇太极参与了一个事件,这就是代善与大妃“红杏出墙”事件,使其失去了信任,皇太子地位被动摇。从这个意义上讲,皇太极与代善存在矛盾,那么,代善的儿子萨哈廉和皇太极之间就一定会存在矛盾,这是人之常情。
萨哈廉为此还真的受到过连累。天聪年间,萨哈廉的父亲代善有一桩心愿,他想娶林丹汗的遗孀苏泰太后,但是,苏泰太后钟情的人不是代善,而是自己的姐夫济尔哈朗;加之苏泰的姐姐刚刚去世,苏泰太后更加愿意嫁给济尔哈朗,因为这更符合当时的婚俗。在这件事上,皇太极支持苏泰太后嫁给济尔哈朗,是公允的。可是,代善对皇太极心怀不满,不仅言语之间表现出来,还公然与心怀不轨的莽古济格格打得火热,这是做给皇太极看的。皇太极为此而非常生气。
皇太极为此遣人质问萨哈廉,说你父代善公然与我作对,你萨哈廉身掌礼部,为什么不阻止你父亲的种种行为呢?除了申斥之外,皇太极还下令罚萨哈廉雕鞍马5匹,空马5匹,银2000两,夺两牛录属人。
这样的一种关系,萨哈廉会支持皇太极吗?皇太极的结论是绝对不会支持。可是,令皇太极意外的是,萨哈廉具有逆向思维的特点,他非常支持皇太极。历史资料中,记载了萨哈廉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萨哈廉坚定支持皇太极的的史实。
第一次是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逝之后,谁来继承汗位,大家最终锁定了两个人,一个是萨哈廉的父亲代善,一个就是四贝勒皇太极。正当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萨哈廉找到了他的父亲代善,做了动员工作。《东华录》记载:“国不可一日无君,宜早定大计,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应速继大位。”他的观点很重要,在这个关键时期,为皇太极力挫群雄,继承汗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就是天聪九年,皇太极获得传国玉玺,左耳跃动,他再次燃起事业的欲火,他要干一番大事业,那就是弃汗称帝。又到了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皇太极有一个期盼,那就是谁能够肩负起拥戴自己称帝的大任,他在宗室中搜索者,这个人会是谁呢?
攻心术
皇太极说过这样一段话:“萨哈璘为朕谋,开陈及此,实获我心。”意思是萨哈廉帮助皇太极谋划了一切,而且,懂皇太极心的人只有萨哈廉,此外无他。看来,萨哈廉是皇太极的知己了。
萨哈廉之所以成为皇太极的知己,还因为他会攻心术,他用自己的智慧把皇太极的心给读懂了。
萨哈廉知道,皇太极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称帝。不过,皇太极的这个心思是尽人皆知的。关键是萨哈廉认识到,皇太极称帝必须得“劝进”,王公大臣不劝他是不会称帝的。怎么劝呢?
萨哈廉先来个投石问路,他没有贸然进劝,而是命令文馆的官员希福、刚林、罗硕等上书,要他们劝皇太极称帝号。希福等很恳切地上书,说明形势,获得了传国玉玺,应该顺应天象称帝。
萨哈廉的这一试探,果然引皇太极出来表演,他连连挥手说:“不行不行,虽然得到了传国玉玺,但是,统一大业还没完成,称帝的时机还不成熟。”给拒绝了。
一般人认为,皇太极这么坚决,定是真心的不想称帝。但是,萨哈廉不这么认为,他会攻心术,他知道皇太极在说谎,他心里想什么他知道。于是,他决定亲自出马。
萨哈廉带着文馆的官员,来到皇太极的面前,再次上书,要求皇太极应天称帝。不过这次,萨哈廉采取了迂回前进的办法,他从两方面阐述了皇太极拒绝称帝的原因,来为皇太极说话。
第一、我们做得不好。萨哈廉说,大汗之所以不愿意弃汗称帝,是因为我们做的不好,我们没有尽心尽力,没有让大汗满意,都是我们的错。他反复检讨,好像做得真的很不好一样。
第二、大汗有担忧。萨哈廉指出了大汗的忧虑,那就是宗室中有不忠不义之徒,比如莽古尔泰和德格类两位,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需要各位表忠心,让大汗放心。
萨哈廉太懂皇太极了,他像个蛔虫一样,爬进了皇太极的肚子里面,了解了他的想法。皇太极听了萨哈廉的陈述,心中大喜,他也会攻心术,所以,皇太极必然积极回应萨哈廉。
皇太极说:“萨哈廉说得很对,我之所以不称帝,就像他说的那样。但我也反复想了这个问题,称帝这件事,不是我个人的事情,更多的是为了祖宗的事业,父汗创下的这点事业要有所发展。”皇太极说得真是冠冕堂皇。
萨哈廉和皇太极,这两个极其聪明之人,互相攻心,产生互动。经过这番互动,大家一下子明白了,之前皇太极之所以拒绝称帝,原来如此!
大家是明白了,接下来会怎么做呢?皇太极很关心这个事情,实际上,他心里很着急。
老子很被动
萨哈廉的攻心术,赢得了皇太极的高兴,他欢天喜地,只等条件成熟之后,弃汗称帝了。
萨哈廉的做法,虽然使皇太极很高兴,对众位宗室王公来说,则显得很被动。因为大家有的支持皇太极称帝,也有的不一定支持,甚至是反对的也未可知。而萨哈廉的一番自我检讨,一番激励劝进,搞的大家没有退路了,必须支持,否则视为叛逆。所以,大家感觉很被动。
萨哈廉的父亲代善也很惊讶,这个萨哈廉三番五次地向皇太极表忠心,事前也没和自己商量,就自己擅自上书皇太极,搞的他很被动。按理,他身为当朝资历最深、爵位最高的宗室,皇太极的哥哥,说话最有分量了。皇太极多么想听到代善的表态啊。
可是,这个风头被萨哈廉抢了,代善感到很沮丧。
本来,早年汗位继承的事,代善遭到兄弟们的算计(其中就有皇太极),遭到父汗的废弃,就已经和皇太极之间产生了难以弥合的裂痕。努尔哈赤死后,代善虽然被迫支持皇太极继位,彼此心里也还是心存芥蒂的。
更让代善感到被动的事又发生了。萨哈廉居然变本加厉,要求各位宗室贝勒们立下誓言,支持皇太极继位称帝。
这下子在宗室中炸锅了,你萨哈廉算什么东西?怎么着也轮不到你来说三道四啊!他居然召集大家开会,提了两点要求:一是表忠心,让皇太极放心;二是发誓,立下誓言,最关键的是每个人要写出书面报告,交给皇太极。
可是,萨哈廉的旗号打得好,人家是为皇太极奔走呼号,谁敢于反对呢?要知道,这个时候出现不同的声音,那可是叛逆之罪了。
关键是,这个时候的代善遇到了更尴尬的事情。什么事情呢?就是皇太极不让代善立誓,更让人疑惑不解的是,皇太极也不让萨哈廉立誓。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事出有因。
皇太极不让代善立誓,是因为代善年纪大了,已经53岁了,立誓需要下跪,太不适应了;更重要的还有一点,代善是皇太极的哥哥,哥哥给弟弟下跪,多少有点儿难为情,加之,代善位高权重,曾经一度与皇太极平起平坐。皇太极思虑再三,何不给代善一个面子,免去他下跪立誓的程序呢。
可是,皇太极为什么不让萨哈廉立誓呢?要知道,这个建议可是他拿出来的,那么积极,又是命令文馆出面请示,又是集合宗室动员,就是这件事情的大拿。按理,他带头向皇太极行下跪礼立誓,应该首当其冲。可是,事与愿违,萨哈廉出了问题,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他病倒了。
萨哈廉病得很严重,皇太极十分惦念,多次派人前往探视,并劝他不要上火;萨哈廉感激万分,一次次表达歉意,君臣之间你来我往,分外融洽。当萨哈廉病重的消息传到皇太极那里时,皇太极不顾群臣谏阻,执意到萨哈廉床前看望。
萨哈廉激动万分,想要起来向皇太极行礼,却没有能够实现,他很快就病逝了。皇太极泪流满面,哽咽难言,他下达了一个意外的决定:为萨哈廉辍朝3日,朝廷给他举办了隆重的丧礼。
都服了
皇太极不让代善立誓,那是假的,是一种计策。他要看看代善的反应怎么样。代善岂能不知道,他知道皇太极的厉害,所以,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所以历史资料中,记载了皇太极与代善的一段互动话题:
代善说:“大汗这么照顾我,不让我立誓;可是,我如果不立誓,那不会犯错误吗?大汗放心,即使我立誓,也不会干预政事,违背大汗的意愿。”代善的一番话,等于向皇太极做了保证,绝对不捣乱。
皇太极心领神会道:“我怎么能怪你呢?怎么能不让你参与政事呢?我是怕你太劳累,才叫你免去立誓的。”君臣之间这个客套,说了一些云山雾罩的话之后,皇太极最终的目的是要代善下跪立誓,经过代善这通表态,目的达到了。
于是,皇太极终于站出来说出了心里话,《清太宗实录》中这样记录了皇太极的心声:“若皆修身盟誓,则愿就位。”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你们都服了,我就可以称帝了。
大家看着皇太极,知道了他想要什么,那就给他吧。可是,怎么立誓呢?皇太极说出了标准,共两条:一是内容,不用说从前的过错,过去的就过去了,既往不咎;只写明今后怎么办就行了,这是态度问题,是立场问题。二是方式,要求每个人在大汗面前焚香下跪,宣读誓文,然后举火烧掉。
程序大家都知道了,只等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天聪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爱新觉罗家族的宗室贝勒们对天盟誓,誓言如下:
“此后若于汗前起不良之念者,虽非躬为作乱,倘知兄弟辈有作乱而隐匿不首者,及汗所议国事,归而告于妻子及闲散员役者,思布间谍流言者,天地诛之,夺其纪算。”
这番话,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是清朝宗室对自己违背皇太极意愿之后的诅咒,通过这种方式,断掉“反叛者”的退路。皇太极力图达到这个目的。
代善首先立誓,他从几个方面表决心,比如背叛大汗,比如心口不一,比如散播谣言,比如泄露机密,等等,最终的结果就是四个字“遭殃死去”。
接下来,大家鱼贯而入,有阿巴泰,有济尔哈朗,有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此外,杜度、岳托、豪格等都纷纷立誓,内容大同小异。
这个时候,蒙古等外藩贝勒也在盛京,他们找到代善等说:“大汗功德隆盛,四海臣服,今天又获得了传国玉玺,应该称帝了。”《清太宗实录》中记载了这一史实,细分析,外藩贝勒的劝进,应该是皇太极等授意的。因为,接下来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皇太极看到大家“统一”了思想,还想做得更好看一点,就别出心裁,居然想要邻国朝鲜也表个态,支持他弃汗称帝,他对大臣们说:“朝鲜乃兄弟之国,应与共议。”他把朝鲜当成了“兄弟”,很希望他们出面捧场。皇太极错了,此时的朝鲜并不认可皇太极。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天聪十年,朝鲜使臣傲慢无礼,惹怒皇太极;在极其愤怒的情绪下,皇太极出兵征伐朝鲜。
不管怎么样,到这个时候,皇太极已经很满意了,大家对他称帝之事已经没有任何异议,简直就是异口同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