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人就是努尔哈赤的最后一位大妃,乌喇那拉·阿巴亥。阿巴亥深得帝宠,子嗣兴旺,是努尔哈赤晚年形影不离的伴侣。努尔哈赤晚年,政局扑朔迷离,皇子们角逐继承人的斗争此起彼伏,阿巴亥深涉其中,最终遭到灭顶之灾。
三个大宝贝
阿巴亥12岁的时候,嫁进了努尔哈赤的家,成了这个大英雄的女人。当时,阿巴亥感到很委屈,不愿意嫁进来,为什么呢?
一是做填房。这个时候的努尔哈赤已经是妻妾成群,至少已有六七个女人,当时主事的是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姐姐。
二是年龄相差太大。虽说努尔哈赤是大英雄,早就远近闻名,但是,阿巴亥嫁过来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两个人相差31岁,这不是隔辈人的感觉吗?阿巴亥聪明、漂亮,怀春的少女,哪个不爱同龄人呢?
可是,他的叔叔布占泰为了保住乌喇,便不惜牺牲之女的爱情,于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狠心将她嫁给了努尔哈赤,想以她成为乌喇部的保护伞。
阿巴亥嫁进汗王宫之后,小心翼翼,努力行事,深得上上下下的喜爱,尤其赢得了老汗王努尔哈赤的喜爱。两年后,孟古姐姐不幸病逝,努尔哈赤极力提拔阿巴亥,意外地让她做了汗王宫的大妃,主政汗王宫。
其实,这个时候汗王宫的女人们并不服气:“她凭什么就成为大妃呢?”也是,年纪轻轻,就主政汗王宫,努尔哈赤的决定未免过于草率。
可是,接下来,大家就服气了,谁也不说什么了。为什么呢?因为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立功了,老汗王终于舒了口气:“不错,没有看走眼!”努尔哈赤为什么这么夸她呢?
因为阿巴亥连续地生育,而且生育了三个皇子:万历三十三年,生皇十二子阿济格;万历四十年,生皇十四子多尔衮;万历四十二年,生皇十五子多铎。这三个皇子,努尔哈赤都很喜欢,大概是爱屋及乌吧,他爱阿巴亥,当然就会爱她所生的三个儿子,他们成了努尔哈赤的心肝宝贝。
天命九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御八角殿,接受众人的新年朝贺。这可是露脸的时候,阿巴亥的儿子阿济格排在第六位,已经很不简单了,因为他只有19岁,他之前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是久经沙场、能征惯战的四大贝勒,之后就是阿济格,足见他地位的重要性,已经是堂堂的旗主了。
更让人吃惊的是,紧跟其后的是阿巴亥的小儿子多铎,他才九岁,就有资格单独向努尔哈赤行礼,因为他也已经是一旗之主。努尔哈赤也真是太溺爱这个孩子了,九岁的孩子懂什么呢,就被给予旗主的待遇,让人为之侧目。
至于多尔衮,努尔哈赤另有安排。天命九年五月二十八日,努尔哈赤大摆筵席,为多尔衮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科尔沁蒙古贝勒之女成为多尔衮的女人,年仅11岁的多尔衮成为新郎。
还有,就是努尔哈赤赏赐给多尔衮15个牛录,使他成为15个牛录的主子,已经是很不简单的事情了。
这个时候的大妃阿巴亥雄心勃勃,因为她年轻,因为她很有资本,她凭借老汗王的宠爱,凭借自己的聪明,为三个儿子争得了地位,赢得了权势。很多人巴结她,在她的周围,很快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利益集团,阿巴亥成为一刻耀眼的政治明星。
关键时刻
阿巴亥进宫以来,一直很顺,可用顺风顺水来形容。可是,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她意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的时候,大败而回。
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集结13万大军,号称二十万,浩浩****进军宁远孤城。
努尔哈赤以必胜的决心,要拔下这颗钉在关外的钉子。他很自信,认为势在必得。临战之前,人们也分析了形势,一致认为对努尔哈赤有利。
首先,努尔哈赤人多,达到13万;宁远袁崇焕的兵力也不过两万人。其次,努尔哈赤有作战经验,是有名的“常胜将军”;而宁远守将袁崇焕是一介书生,没有什么著名的战绩。再次,努尔哈赤集结全部精力,声势浩大;而明朝的将领大多慵弱无能,临阵退缩,不肯支援袁崇焕。
所以,战事还没开始,结论就已经出来了:努尔哈赤必胜,袁崇焕必败。
于是,努尔哈赤指挥八旗军先后攻克右屯、大凌河、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连山,势如破竹,来到孤城宁远,兵临城下,放话给袁崇焕,要他们出门受降。
努尔哈赤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袁崇焕据不投降!并且,他井井有条地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力守宁远:
一是**刺激,“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这个办法很灵,宁远上下拧成一股绳,誓死保卫宁远。
二是清除内奸,防止奸细里应外合。以往的经验证明,城内奸细往往坏事,他们涣散军心,里应外合,致使城池失守。所以,袁崇焕动员上下,揪出内奸,坚壁清野。
三是使用现代化武器——红衣大炮。袁崇焕安排西洋大炮入城,制作炮车。很快,这些现代化的大炮进入到位,训练有素的炮手严阵以待。
对这一切,努尔哈赤并不知情,他下令把宁远城围个水泄不通,然后下令攻城。
接下来的几天,是努尔哈赤人生中最灰色的日子。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接连攻城失利,八旗兵死伤无数,最关键的是努尔哈赤本人也遭到了不幸。《明熹宗实录》记载:“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
还有其他一些史料也有类似的记载,大同小异,很明确地记录了努尔哈赤在战争中不幸中炮,被红衣大炮击中,现场极为慌乱。
二十七日,努尔哈赤的军队大败而回。
这是努尔哈赤绝对没有想到的事情,他不仅没能取胜,还险些丢了性命。这让努尔哈赤颜面扫地。他简直是痛不欲生,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按理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他为什么会如此敏感呢?
原因之一是意外,太意外了。袁崇焕不过一介书生,与书呆子对阵,努尔哈赤都不屑一顾,胜了都不觉得有多荣耀;败给了他,努尔哈赤实在是太意外了。
原因之二是遗憾,努尔哈赤已经69岁了,他一生驰骋疆场,从不打败仗,这次他想轻松获胜,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却不曾想到大败而回,实在是遗憾之至。
原因之三是受伤,对于一个统帅来讲,负伤而回,本身就等于失败了。努尔哈赤万万没想到的事,自己居然被击中,狼狈已极。
大妃看到,努尔哈赤太郁闷了,从没有过的伤感掠过他的面颊,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果然,过了几个月,到七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突发痈疽,便前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一日,努尔哈赤又派阿敏祈祷上天,显然毫无成效,病逝日益沉重。努尔哈赤预感到大限将至,便下令火速返回沈阳,以免死在外面。
他们一行沿着太子河返回沈阳,八月初七日,刚刚到达浑河附近,努尔哈赤不行了,眼看就要坚持不住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人们想听听老汗王在临终之际,会做出哪些交代呢?
美丽的覆灭
老汗王要交代后事了,他一定会找一个最有分量的人,来宣布他的遗嘱。人们揣测着这个人会是谁,代善,或是莽古尔泰,亦或是皇太极,因为他们是“四大贝勒”,是后金国的当家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
可是,老汗王的一句话,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叫大妃前来见我。”大家奇怪,这个时候,老汗王为什么要见一个女人呢?
大妃正在焦急地等待老汗王的病情结果,她预感到情况的不妙,开始早作打算。当她得到老汗王的谕旨,要她前往相见的时候,她略微收拾了一下,便匆忙前往。
资料记载,大妃和努尔哈赤相见的时间是八月初七日,从这天开始,一直到八月十一日,共计4天的时间,都是只有大妃在陪伴着努尔哈赤。所以,期间努尔哈赤说了什么,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比如谁来接班,由谁辅政,等等,也只有大妃一清二楚。
努尔哈赤死了,人们认定,一直陪伴的大妃会宣布努尔哈赤的遗诏,这个结果一定对大妃非常有利。可是,接下来却发生了两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两件事情,是大妃意想不到的。
一件是大家拥立皇太极继位,这是大妃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是代善坚决支持他继位,这让阿巴亥大感意外。当年,代善被拉下太子宝座,皇太极是支持的,甚至是拍手称快的,因为代善的落马,才给他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他怎么会支持皇太极继位的呢?大妃说什么也想不通。
代善带领子侄岳托和萨哈廉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并逼迫阿敏、莽古尔泰等王公大臣表态,拥护皇太极继位为汗。大家虽感到意外,但是还能说什么呢?
第二件让大妃意外的事,就是让她殉葬努尔哈赤。这简直是晴天霹雳,她不敢相信,也不能接受。
按说,殉葬丈夫,在当时并不新奇。可是,阿巴亥人为不应该是她来殉葬,为什么呢?
一是他身份高贵。殉葬的人一般不会是正妻,只有那些身份低下的小妾,或是更加低下的侍妾,像她这样的大妃,堂堂皇后,是不会殉葬的。
二是对丈夫功大。阿巴亥自认为自己对汗王功劳很大,生育了三个皇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这样的功劳,是无需殉葬的。
三是孩子小,需要乃母照顾,不应殉葬。这一年,多尔衮14岁,多铎12岁,这么小的孩子,需要她来照顾。
阿巴亥接到诸王大臣的殉葬要求,就坚决予以拒绝。她向诸王要依据,是谁让她殉葬的。
代善、皇太极等拿出了依据,是努尔哈赤的遗诏,上面写到:“俟吾终,必令之殉。”
大妃已经是满眼泪连,她大声地驳斥:“不是的,这不可能!”是的,怎么可能,如果努尔哈赤真要大妃殉葬,在这最后的4天里,他为什么不亲口告诉他呢?而要他的儿子们来传达,很显然是皇太极等人伪造的。
皇太极等岂能罢休,他们早有思想准备,于是,皇太极等下达了最后通牒:“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看来是非死不可了。
大妃感到了绝望,但是,她是聪明的,这个时候,她并没有慌乱,而是想到了自己的两个未成年儿子多尔衮和多铎。于是,她说:“我死可以,但是,你们要对天发誓,善待我的两个小儿子。”皇太极等人当然乐得其所,只要大妃肯殉葬,一切条件都答应。他们向大妃做了承诺。
走投无路的大妃便穿上了华丽的盛装,戴上珍贵的首饰,自尽身亡,年仅37岁。
就这样,褚英死了,代善被拉下了太子宝座,能与之抗衡的、实力强大的大妃被逼殉葬了,皇太极前面没有了障碍,只有大家一致的拥戴,他势在必得,接受众人拥戴为汗,成为大清国第二位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