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是如愿以偿了,他与太后告别之时,反复叮嘱,那就是一定要想办法回銮京师。这等于是恭亲王给两宫太后的一个任务,让她们无论如何,尽快实现回銮的目标。她们两个能够完成恭亲王交给的任务吗?
这就要努力了。因为咸丰帝在世的时候,想要回銮京师,都被肃顺等人阻止了,没能实现。现在,肃顺等八大臣控制着整个朝廷,就连上谕的拟定、发布都有他们控制着,载淳和两宫太后实际上处在傀儡的地步。看起来要实现回銮,真的很难。
可是,那拉氏足智多谋,她和东太后紧急召见八大臣,提出必须尽快回銮京师的理由:
第一、大行皇帝需要回銮京师。那拉氏说明了理由,咸丰帝死在承德已经半个月了,应该把他的棺材尽快运回紫禁城,供奉在乾清宫里面,这是祖制。之前无论哪个皇帝去世,不管死在了哪里,他的棺材最终都要运到乾清宫里面。因为,这才是皇帝的家,只有在这里停灵,才算是尽到了孝道。那拉氏还举了几个例子,康熙、雍正、道光均在圆明园去世,最终都回到乾清宫停灵;嘉庆帝死在避暑山庄,最后回到乾清宫停灵。毫无疑问,咸丰帝也要回到乾清宫停灵。
第二、当今皇上需要回銮京师。那拉氏指出,载淳继位以来,虽然拟定了“祺祥”年号,可是,还一直没有举行登基大典。皇帝没有登基大典,算怎么回事呢?而登基大典必须在紫禁城内太和殿举行,那才是天子应该等级的地方。
肃顺提出反对意见:“皇上那么小,京师万一发生事变,怎么办?”
那拉氏早有准备,回他到:“这个不用管,如果发生意外,与你等无关。”
肃顺等听了太后的话,竟然语塞了,他们不知道还用什么理由来阻挡回銮,他们甚至没有想到,那拉氏的这些计谋是否与恭亲王的到来有关系。他失误了,犯了一个大大的失误。他完全可以驳斥那拉氏,作为先帝委托的赞襄政务大臣,对皇帝的安全岂能不闻不问?
肃顺不反对,就等于是同意了。回銮京师的大任务就这么轻松完成了,两宫太后欣喜若狂。
消息传出来,人们的感受真如五味杂陈。太后高兴,那是因为她们完成了任务,一个巨大的计划就此拉开了大幕;载淳高兴,他不想在这个伤心而又吓人的地方再待下去了;妃嫔们高兴,承德的伙食供应真是糟透了,一切均不如紫禁城的地道。
可是,肃顺等人却感到了恐慌。从咸丰十年八月来到承德开始,他就控制了咸丰帝,携天子令诸侯的感觉真好。快一年的时间了,任何事情心想事成。可是,一旦回到北京,那里是恭亲王的天下,他极有可能利用洋人,向朝廷施加压力,到时候,会不会出现权利转移呢?
担心是没用的,关键是走好下一步。看看事态如何发展吧。
那拉氏抓住这个机会,迅速提出了回銮的具体事宜。
一是回銮的时间,确定在九月二十三日。
二是回銮的任务分工。那拉氏进行了部署,这太关键了。大家屏住了呼吸,听听她是如何安排的。那拉氏提出,咸丰帝在世的时候,肃顺最得信赖,由他护送大行皇帝的梓宫。小皇帝载淳年纪还小,平时他最信任的人是两宫太后,所以,由两位太后一路护送。为了解除肃顺的顾虑,由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一路扈从。
有什么意见吗?肃顺等人急速转动着脑子。“没什么问题”,这是他们的结论。
可是,肃顺集团不是智者,细细思考,就会发现,这里面有一个天大的问题。回銮京师,对双方来讲,都是一次政治冒险,肃顺集团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仅仅抓住小皇帝载淳。谁抓住了载淳,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只有这个孩子才是皇权的代表。
这样,肃顺集团前后犯了两个巨大的失误:一是没有狠狠回击那拉氏的话,同意回銮京师;二是肃顺没有仅仅抓住载淳这个王牌,以便在关键的时刻保护自己,携天子令诸侯。他失算了,王牌丢失了,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