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达成默契(1 / 1)

“这是什么味儿啊?”皇后蹙着眉头,感觉这味道前所未有。这时,一个御前太监走过来,道:“皇后娘娘,皇上有旨:‘正在休息,一概不见。’请您返驾吧。”说着,做出了一个请“出”的手势,这是她没有想到的事情。

载淳不管这一套,就要进去见父皇。皇后一把拽住他,娘俩儿转身到了外面。皇后叫过来一个小太监,询问里面的情况。这个太监惊慌失措,似乎很害怕,又不敢说的样子。皇后心软,没有逼他,带着载淳径直来到懿贵妃的住处。

皇后进来后,也没有理懿贵妃,只身坐在花梨木坐**,一言不发。

懿贵妃看得出来,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不然,皇后怎么会有如此表情呢?于是,她让安德海带着大阿哥出去了,屋里只剩下她们两个人。这个时候,皇后竟猛然间抱住懿贵妃,动情地抽泣起来。懿贵妃也不问她发生了什么,只等皇后自己开口。

皇后道:“之前都是听说,这次我是亲眼目睹。皇上居然真的抽上了,大清这不要完了吗?”皇后判断,咸丰帝是抽上了大烟。

皇后判断得没错,咸丰帝这个时候已经沾染上了三大恶习:一是女人,风流成性,日夜为欢;二是壮阳药,包括鹿血在内,五花八门,什么都吃;三是抽大烟,白天也不上朝,躲在寝宫里面,抽两口。这样下去,咸丰帝的身体还好得了吗?

实际上,咸丰帝的身体本来就不好。他身材瘦弱,当年随道光帝到南苑打猎的时候,别的皇子都是收获满满,只有他一无所获。道光帝问他的时候,他还振振有词:“正在春天,万物复苏,动物可能都怀孕了,我不忍心杀死它们。”道光帝很感动,认为他有仁慈之心,按照《大学》的要求,咸丰是做皇帝的料儿,因为《大学》中有“为人君,止于仁”的名句。这其实是咸丰帝老师杜授田给他出的主意,老师知道他身体不如人,于是出此下策,迷惑了道光帝。

有资料说咸丰帝“体多疾,面带黄”,就是说他面黄肌瘦。但是,即使他身体瘦弱,如果注意保养,以皇家的条件,也是完全可以康复起来的。可是,咸丰帝恰恰相反,他居然不顾自己的龙体,也不顾帝王至尊,干起了这些下三滥的勾当,对此,皇后钮祜禄氏大感意外。

怎么办呢?皇后一筹莫展。古人讲“刑不上大夫”,何况是堂堂皇帝呢?不管皇帝做什么,都不可能治皇帝的罪。但是,又不能任由其发展,因为这些东西会要了皇帝的命,皇后只知道这些。

懿贵妃这个时候非常冷静,她没有哭泣,也没有动情,而是定了定精神,冷静地说:“必须重治肃顺。”对呀,皇后一听,觉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一切都是肃顺造成的。

但是,怎么才能治罪肃顺呢?要知道,咸丰帝现在对他非常信任,什么都听他的。而且,肃顺还有一群追随者,包括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朝政在他们的控制之下,包括六部、宗室等,无不在肃顺及其党羽的控制之下,要想拿下他,谈何容易!

懿贵妃却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从两方面下手,即可达到擒拿肃顺的目的。

一是大清家法。所谓“大清家法”,就是皇室内部的家法。肃顺是宗室,同样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就适用于“大清家法”。家法中明确规定,对那些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子孙,要动用家法除掉。肃顺怂恿、引导皇帝走上了这条道路,可视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举,完全可以用家法除掉他。

二是“清君侧”。这是历史的做法,历史上曾发生过很多清君侧的事件。

历史上第一次“清君侧”事件发生在西汉。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年间,御史大夫晁错向皇帝上疏,建议削藩,为汉景帝所采纳。而当时的各藩国中,以吴、楚的实力最强。吴王刘濞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纠集了包括楚国在内的七个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只好将晁错杀掉。

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君侧”事件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时期,朝政腐败,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19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横跋扈,不可一世。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个事件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历史上最近的“清君侧”事件是“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效即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接受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削藩建议,着手进行削藩。而盘踞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对此极为不满,他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自立为帝,年号“永乐”,史称“靖难之役”。

这些“清君侧”事件都很有名,皇后是知道的。但是,这些事件听起来就很吓人,弄不好要发生大动乱,会死很多人的,岂可轻易发动呢?她没有这个魄力,也不敢这么做。

但是,对惩治奸臣肃顺,拯救咸丰帝于水火之中的建议,她是完全赞同的。两个人在此总算达成了默契。可究竟要怎么做呢?皇后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