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危险期。这是青春发育期,也是孩子最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的时期。一直很听话的孩子也变得不太听话了;
父母教育他,他不但不听,还常常对父母发脾气;做什么事都爱我行我素,情绪易冲动等等。可以说,这一时期也是他们最不安定的时期,父母必须高度注意这个时期。
在一次心理咨询时,一个孩子的妈妈对我们说:“我的儿子欣欣小时候很聪明,小学成绩好,也很听话。可是上了中学以后,光喜欢听流行音乐,玩游戏机,学习成绩下降。我们大人讲讲他,他总要和你顶嘴,真让人生气!”
刚念初中的孩子,显著的特点就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父母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你往东,他偏往西。
在这个时期,孩子对母亲唠叨的管束和父亲呆板的说教深为反感。因为,此期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发育期,突出表现是具有逐渐增长的成熟意识,但社会经验不足。个体的长大和生理的逐渐成熟使孩子认为自己已是大人了,但心理上又摆脱不了孩子的习惯和幼稚行为。这种不和谐的矛盾使孩子产生了心理上的“自我不协调”的冲突,潜意识地憎恨自己的软弱和无能,进而仇视父母的管束。
危险期孩子的表现为情绪急躁,有时非常自信,有时却非常自卑。有时莫名其妙向父母发脾气,做什么事都我行我素,不愿意与父母商量,富于冲动和冒险性,用反抗来探索自己的价值与力量。这种情绪的变化正好反映了他们认识上的不足,如处理不当,极易导致各种心理障碍,严重的会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
因此父母应更加慎重,多想办法与孩子沟通思想与感情,做到既是孩子的父母,又是他们的朋友,决不能简单地压制。父母可以帮助他们选择好的朋友,同时注意青春期与异**往的问题,既不能管制,也不能放纵,而要正确地加以引导。儿童少年的反抗性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并不是坏事。这种反抗是青少年人格第二次诞生时的阵痛,是既想脱离父母,又舍不得脱离的矛盾心理状态。如果父母横加干涉,孩子会更起劲地“反抗”;反之,在父母的冷处理下,孩子却会悄悄地向你请教。因此,做父母的要善于利用孩子的反抗与服从、自主与依赖的矛盾心理,因势利导,让孩子顺利度过“第二反抗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成才都大有益处。据跟踪对比研究:高反抗孩子中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低反抗孩子中只有26%的人才具备这种能力,而大多数不能独立承担任务,做事不果断。
父母应当认识到: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希望,不能将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子女。这样同时减轻了父母和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子女可以花更多的精力去寻找自己的追求,取得事业的进步。
在这一时期,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孩子各种心理障碍,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出现我们父母不愿意看到的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因势利导外,还需特别慎重。父母应尽量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融洽与孩子的感情,切忌采取简单的压制办法。
事实证明,简单地压制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要恰当地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让孩子感到害怕,又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
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大人。如果这时父母还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萌发对立情绪。难怪此时,父母常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孩子却说父母唠唠叨叨,真烦人!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但又片面;喜欢怀疑别人,却又缺乏科学依据。
因此,父母仅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而必须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必须了解“心理危险期”的实质。心理危险期的实质是,青少年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自己判断、解决自己所面临的新问题。这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是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因此,一方面,父母要看到孩子在成长,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要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父母应鼓励、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另一方面,父母又不能过于迁就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行为,以防孩子以后总是用反抗的方式来要挟父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比较严重的反抗行为,父母可以采取奖赏训练的方法,强化孩子的顺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