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与“思”的关系,人们在理论上大概都能认识到必须并重,但在实际中,很多人往往会偏废一方面。可见这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方法问题。“学”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内,在于明理。这种外学和内省,在人的成长中应是相辅相成的事情,是同等重要的。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犯糊涂而无所得;只顾思考而不去读书,则容易陷入空想而出现问题。”人的走路也如同学习,必须用两条腿,否则,轻则发生倾斜,重则寸步难行。
古语有云“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庸;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其意为:枉读诗书,却不能参透先贤的神髓,最后只能成为一个卖字先生;教书却不能身体力行,和一个只会念经却不懂佛理的和尚一般无二。
正所谓“全信书,不如无书”。固有知识是前人在探索世界以后,总结出的直接经验,对于30岁的我们而言,这是一种间接经验。学习和继承前人的成果,确实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但若想知识真正成为事业的推动器,我们就必须摒除只重理论,不注重实际运用的错误做法。
事实已经证明,科学上的进步、技术的革新、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即一个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释疑的过程。30岁的男人,若想推开事业的大门,必须要学,但绝不能学“死”,要敢于提出质疑,要懂得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反之,如若一味抱残守缺,拘泥于固有知识、经验,就不会有什么创见。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兄弟二人就读于同一所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来到了同一家公司。
几年以后,公司老板提拔哥哥当了营销主管,弟弟感到很委屈,他觉得自己比哥哥更加守纪尽责,读书时成绩也比哥哥好,而公司却提拔了哥哥,难道是因为自己没有和领导搞好关系?
弟弟的想法完全被老板看在眼里。一天上午,他不动声色地将弟弟叫到办公室,指示他去一家市场调查白菜的行情,然后回来向他报告。
弟弟来到市场以后,看到那里只有两个摊位,且卖的都是鸡蛋。于是,他返回公司向老板报告:“市场上不卖白菜,只有两个卖鸡蛋的摊位,所以我无法了解白菜的行情。”
老板听后让弟弟暂且坐下,又叫来了哥哥,并指派了同样的任务。
哥哥走后,老板对弟弟说:“看看你哥哥是怎么做的。”
一段时间以后,哥哥走进办公室:“卖白菜的人已经走了,经过打听得知,今天的白菜售价是每千克0.3元,销路很好;现在市场上只有两个卖鸡蛋的,价格为每千克5元。据卖货人讲,近期鸡蛋货源非常充足,如果想大量购买,价格还可以降低。如果您想要进一步的资料,我可以把卖鸡蛋的人找来。”未等经理讲话,弟弟就已经羞愧地走出了办公室。其实,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不胜枚举。例如:当城市人来到农村以后,很多人甚至分不清麦苗与韭菜。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城市人只是在书本上见过麦苗与韭菜,却没有感性上的认识,而农村人因为接触多了,所以能分辨得一清二楚。
由此可见,在人生中求发展,在社会上求生存,光“学”是远远不够的。30岁的男人如果不能将学到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整合,变成自己的东西,就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学问。这也是人类进步的一种要求。
《礼记》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以此安身立命,谋求发展。“技”是死的,但人是活的,若不能把学来的“技”活用起来,只知固守成规,到头来,只会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
时代在发展,竞争形势愈演愈烈。男人到了30岁,必须在学有所长的基础上,懂得灵活变通,用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去盘活人生,创造最大的价值。否则,你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先己一步将成功抢在手中,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在竞争中惨遭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