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无论多么富有。他都留不住每一个逝去的今天;一个人多么贫穷,他都同样地拥有数不清的明天。心门若敞开,每一个清晨,都将是生命的全新开始;心门若关闭,即便你拥有再多的明天,那也不过是毫无意义地混日子而已。
世间的一切人、事、物,无不是根据内因外缘而生起、存在又消失的。比如,暑热天气来了,我们不能阻止它不到来,春暖花开的时节再好,我们也无法使其无限延长。我们只要保持着欣赏的态度,去观察、感受这些变化就好。即便有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了苦恼,可我们也该知道,它有到来的时候,自然也有离去的时候啊。烦什么呢?
中国有个成语叫“适者生存”,这个“适”便是随顺着外部环境而不断调整自己。能够随遇而安的人,并非是真的不上进,而是他们知道,既然外部条件不可更改,那么随顺着外部条件来调整自心、调整计划,这也是一样的啊。人要灵活地活着,而不要死板地候着。真正的禅者生活,就是这样的。
对于生命发生的一些事,我们都有不能做主的时候,但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向善生活,向着光明前行。一个人经历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是否还有选择坚强和乐观的勇气。
世间的种种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着内在、外在的联系,而人的一生也处在不断的流转变化中。因此每一天都可以看作是生命的新起点,不论过去如何失败,至少在我们睁开双眼迎接今天的时候,都意味着我们又迎来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我想怎样就怎样、一切都要按照我的意志运转、无论什么事都要由我做主,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可笑。因为世间的一切自有它们的运行规律,又岂是人力可以随便改变的?但不幸的人,相当一部分人的痛苦,正是因为这些愚痴的念头作怪,而且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
同样是新的一天降临,有些人满怀喜悦地准备创造新生活,有些人却沉迷在过去的时光里叹息或怨恨。如果说,生命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那么前者的生命体验必然要比后者更丰盛。而前者,用禅家的观点来看,是真正懂生活、会生活的人。
人的意志是从艰苦磨砺中锻炼出来的,你看那些生活顺风顺水的人,稍有不顺就烦恼丛生,稍有成就便忘乎所以,他们不懂得珍惜,往往因此而错过生命真正的转机。而那些经历过困苦的人,他们将每一天看作是生命的礼物,努力地活着,使生命不断向上发展。在困苦境遇中磨炼出的平常心,总能让他们平稳地渡过一个个风口浪尖。
面对世间的万事万物,人们要么是处心积虑地抛弃,要么是不择手段地求取。但是有求便有苦,因此禅家认为,在每天清晨能够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而又不过分求取的人,都是很幸福的。
如果你一心想要做成某事,与其焦虑难安倒不如勇敢地创造条件,从禅的角度来说,万事万物莫不是种种条件的聚合,如果条件不成熟,事情自然是办不成的。但条件也是可以创造的,只看你是否能踏实地去做,还是无所事事地抱怨。
总有些人把“无所求”当作自己懒惰松懈的借口。禅家所说的“无所求”并非是说让我们什么都不做,你不劳动、不工作,又如何维持生活呢?无所求是要我们积极地做事情、踏实地创造条件,顺其自然地就会有结果。只问耕耘不求结果,这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一旦你的心中有所迷惑,在为人处事时就会表现出各种的执着,因而给自己的身心带来许多痛苦。不迷惑的心理状态,就是知道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虽然无力改变一切条件,但至少可以努力地改变某些条件或创造某些条件。什么都不做,只是等着事情出现转机,这便太愚蠢了,然而这类人还是为数不少的。
善良的心念、善良的行为,总能使人沉浸在幸福愉悦之中,现代人一边慨叹善良难寻,但又不肯反思自己的言行心念。善良并不是你期待别人给你带来好处,而是你能发自内心地先去关爱别人。
人们事事都是为自己而求、为自己而忙碌,在与人相处时也多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在禅者看来,这种彻头彻尾的自私行为将会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和损失。最正确的做法不是一味地牺牲自己,也不是过分地为自己贪求,而是在为人处事时实现自己与他人的双赢,这也是禅门所说的“自他两利”。如果在每个清晨,你先想到的是如何利益他人,那么这一天对你来说,便是创造善意的过程。
有了欲求,就会有苦有乐。但这并不能说欲求就应该统统消灭掉,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欲求都是错误的。那些具有正向意义的欲求是我们应当提倡的。所以,在每一个清晨醒来时,能够把正当和不当的欲求区别开的人,必然是智慧的人,他必然会带着正向欲求开始一天全新的生活,而生命中每一个崭新的早晨,对他来说都是营造美好人生的开端。
昨天如何,已经成为了过去,不论悲喜,不论成败,都不再回来。所以,那些在今天的晨光中为昨日流泪的人,最不可原谅,因为他们不仅浪费了昨天,也浪费了今日。
对于一个踏实生活的人来说,一生之中只有“今天”才最重要,一天之中只有“当下”才最可贵,因为只有这两个时间,才是人生的真实起点。
以前有位学僧,他为了能让自己内心清净,没有杂念,就刻意地躲开一切事务,也不和别人往来。某天他的师父在禅房里打扫,他却一动不动,于是师父就说:“我这么忙,你却不来帮忙。”学僧说:“您即便再怎么努力打扫,屋子里依然会有灰尘。”师父说:“不论你再怎么逃避,内心还是会有烦恼。所以,何苦这样呢?”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