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释义】
不自我表扬,反能显得高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出色;不自我夸耀,反能能建立功勋;不骄傲自满,反能够长久。
【智慧解析】
世上总会有这样一些人,认为自己很聪明,自己的主意很好,自己的见解很正确,自己的能力很强。事实上,这是大多数人的盲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人常常因为自己不够谦虚而受到惩罚。
老子告诉人们,不要主观,不要自满,不要骄傲,谦虚才能使人进步。谦虚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骄傲张狂是一个人无知浅陋的体现。有时候低调谦虚是一种获胜的力量,而骄傲张狂则是胜利的障碍。
所以,智者常以谦虚、诚恳的说话做事方式打动人心,愚者则对人对事做骄傲张狂的姿态,使人们对之产生厌恶感。低调谦虚的人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会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而骄傲张狂的人有了麻烦别人大多会隔岸观火不去理会。
老子还说:“淡兮其若海。”意思是志得意满时应平淡如海,不可骄傲侮慢,仍须心谦身平,不狂妄,心体坦然不失人生之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东汉末年,何太后之兄何进有愤于十常侍弄权,欲请外兵入京诛杀他们。京城乃军机重地,藩镇军马照律不经宣诏不准进京,以防作乱。但出身屠家的何进见识浅,不谙此理,动了这念头。曹操知道后,对何进说:
“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曹操这话很有道理,一则天子不应让宦官拥有如此大的权力;二则要办他们的罪时,也只需把他们交给狱吏究罪就行了,不必要动用到外兵进京。何进不但不听曹操劝阻,反而猜忌曹操怀有恶意。曹操感叹说:“乱天下者,何进也。”果然,由此演出董卓进京、**内宫的悲剧。
天下乱始于何进,而何进在十常侍设下阴谋算计他时,不但不听部下的劝告,反而认为自己掌天下大权,无人敢奈何他。这就注定了他的灭亡。
掌天下大权是说明权力大而已,并不能证明自身的安全。相反,权力之顶峰,成了众欲之望,众矢之的,反而会成为别人谋害的对象。
何进的结局就是这样。虽然袁绍、曹操各选精兵五百,命袁绍之弟袁术带领,亲自护送何进入宫,但宦官传太后懿旨,阻止袁绍兵将进去。何进就在太监们的围攻下被砍成两段,成了十常侍作乱的第一个诛杀目标。
何进的见识与他的出身有关。因妹妹入宫为贵人,生皇子辩,妹妹被立为皇后,何进由此平步青云,一下子成了大将军。他位于人臣之极,但却外强中干,头重脚轻根底浅,成不了大事。他看不到三步棋,只看见自己的权势和职位,以为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任何人都会拜倒在他跟前。他太自大了,死也死得不冤,他是死在自己手中。
得意时淡然,失意时要坦然。权、财、势大时,容易冲昏头脑,小看对手。在生活中,何进的权位,非一般人所有。作为普通小人物、小百姓、小干部、小领导,可以从何进的教训中吸取的经验是,对待问题,应多思,慎虑,认真对待。不要以为有把握或是已熟悉了就可以轻视它。问题在未解决之前,即使是 100%的把握,也应视为三成、四成的把握来考虑。事情是变化的,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都会转过来。在关键的地方,错失一步,可能会全盘失去。故此,万事小心为上。得意时切不可忘形,淡然最重要;失意时切不可自我作践,坦然最可贵。
得意之时淡然,意在不要太看中自己一时的胜利,躺在成绩上面睡觉而不思进取。而是仍要用真诚经营情感,用执着追求事业,用微笑面对磨难,用宽容善待人生,这样便会无忧无虑,路也会越走越宽阔。
人生得意的时候容易忘形,一忘形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于是恶念和恶行就会趁隙而入。
人生失意的时候容易失态,一失态就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于是消极和绝望就会趁隙而入。
人生多有曲折,得意之时不可忘乎所以,失意之时不可灰心丧气。按老子说的去做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