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甜言蜜语的迷惑(1 / 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释义】

真实的话并不华美,漂亮的语言未必真实。

【智慧解析】

老子的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诚实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诚实。这包含了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法。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被事物的现象所迷惑,而不深入探究,往往是要犯错误的。

有这样一类人,当着人的面总是说好听的,可是一转身,他的嘴就不是那张嘴了,多没谱儿的话、多难听的话、多伤人的话,他都能说得出口。这类人,正应了老子的这句话:“真实的话并不华美,漂亮的语言未必真实。”

大多人不喜欢听真话直话不顺耳的话,即使圣贤如孔子也要到 60岁才耳顺,何况我们一般人呢?

面对他人的恭维,要冷眼观之,冷心待之。《吕氏春秋》里有一篇《九石弓》,生动地描述了一个阿谀逢迎的故事:

齐宣王爱好射箭,他喜欢听人家称赞自己能使用强弓。其实,他常拿给左右侍从看的,只不过是一张强度仅三石的弓。侍从们也凑趣,拿来试试,人人拉到满弓的一半便停住了。大家说:“这张弓,至少是九石弓,除了王者能使用,还有谁能拉得开、用得上?”宣王所用的却是三石弓,然而,他到死都自以为使用的是一张九石弓。

本来是侍从们的阿谀奉承,但齐宣王不自警,遂为侍从们所迷惑,以致终生受骗而不觉。齐宣王平日亲信和重用一班阿谀奉承的奸臣,对忠臣良将却猜忌和排斥,使齐国面临着重大的政治、经济危机。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往往容易被捧杀。齐宣王的事例,至今读来,仍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生活中,一些看似很好的朋友,每天在身边说一些奉承、恭维的言语,一旦你没利用的价值了,那些奉承、恭维的话也就不见了踪影。最好的朋友往往说一些平凡的、朴实的话,却是最本质的言语,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会真诚地关心你、支持你。

生活中奉承和恭维的话很华丽、很动听,但会让我们迷失方向。有些人往往在你面前说得优美动听,使你飘飘然。当面说的都是一些忠贞不贰的话,表现出的是忠诚老实相,但背后说不定有更险恶的用心。这种人善于搬弄是非、挑拨离间。

唐代有一个人叫李林甫,对人总是恭维话不绝于口,其实暗地里尽做些害人的勾当,因此被视为“口蜜腹剑”。在生活中,像李林甫这样的当面说好话、背后踹你一脚的人,不多,但也有。如果遇上了,也不要害怕,而要认真识别,严加防范。

如何识别这类不怀好意的恭维呢?其实并不难,因为砒霜要抹上蜜糖才能迷惑人们,越假的恭维话越会令人感到肉麻,所以,越是说得动听、柔媚的恭维话,越不难发现其伪诈之处和真实的用意。只要细心识别,妥善处之,定能防患于未然。

如果一个人无原则地讨好和巴结别人,这样的人就值得警惕了。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思想、利益,无原则地迁就、服从别人,不是有私心者谁能如此?所以,只要看到一个人具有拍马讨好的特点就足以断定他的人格人品了。

甜言蜜语是化了妆的毒药,要想不掉入甜言蜜语的陷阱里,就要管住自己的心。一位哲人说过:“阿谀是一种伪币,它只有通过虚荣心才能流通。”虚荣会使人犯糊涂,对周围不怀好意的人的甜言蜜语失去警惕,从而掉进他早就设计好的陷阱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爱听好话,不愿意听逆耳忠言。这是人的本性,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对好话进行分辨,保持理智和清醒,不要被花言巧语迷惑了,以免受骗受害。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把这句话放在《道德经》收尾之章,有其深意,值得我们细细地读,反复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