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非静无以致远(1 / 1)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释义】

运动能承受寒冷,入静能承受炎热,清静无为才可以作为治天下的准则。

【智慧解析】

道家很注重“清”与“虚”两个字。“清”是形容境界,而“虚”则是象征境界的空灵,二者其实是一回事。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就是说,那万物尽管繁杂,但最后还是各自复归本性,顺应其赖以生存的“道”。复归本性,复归、顺应其赖以生存的“道”,便可以平和虚静。能够平和虚静,便可以说是依从了天道客观法则的命令,恢复了天赋的本然,而这种顺应客观自然,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常规。能够认识到这种万变不离其宗是事物演化的常规,可谓是明智。

《大学》中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定、静、安、虑、得就是训练和要求一个人遇事宜心平,做事宜气和。一个平心静气的人由于思考得周详,做事当然不会盲目乱撞,避免不知所做为何的现象出现。一个心浮气躁的人由于不能深思熟虑,往往会使所进行的事功败垂成。所以必须磨炼“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的修养工夫。

在战争中,清净沉着的一方就能战胜轻浮狂躁的一方;在气候中,寒冷清凉能够战胜闷热火燥;生活中,“清”“虚”心静的一方可以战胜火气攻心的对手。

一个人的心处于绝对安静时,便可以从容思考各种疑难,从容应对多方杂务。我们如果遇到很棘手很困难的事情不妨试试:脑子不能有太多的杂念,而且要有意识地去排斥各种**、干扰,心思尽可能单纯专一,时常保持一种宁静如水的心态。

以静识物、以静观心,是人们认识真理和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所以古人很早就倡导要在宁静中思考问题,从而透过表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平和的心态,拒绝急躁,才能使我们避免误事;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依靠平和的心态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灰心失望、消极被动、丧失信心。

许多人脾气暴躁、性子急,所以做事的时候不能准确地拿捏力度、不能很好地掌握分寸。比如说话的时候爱发火,甚至出语伤人;做事的时候不能和别人搞好团结,结果容易把事情搞砸。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是为人通达、妥善处理各种事务的基本要求。

生活有目标有追求。为了实现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而义无反顾,去除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之心,不追求缥缈不定不切实际的幻想。无杂念邪念,在声色犬马的**下,不因自己的一念之差而饮恨终身。这是性静。

遭事业不顺、恋爱受挫、家庭纠葛等这些令人头疼的失败失意之事,能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不焦躁,不烦恼。保持内心的平静,情绪稳定,设法寻找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法。这是意静。

即使在极为愤怒的情况下,发作之时,能有理有节,及时让自己平静下来。行事不急躁、不毛躁、不鲁莽,不急于求成,压住阵脚,稳扎稳打,努力思考并实施最佳策略而制胜。这是行静。

静,不是对令人深恶痛绝的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当拍案时则拍案,但拍案前要冷静思考一下,是为他人还是为自己,为正义还是为面子,为指责恶行还是为自己辩解。

此时之静,当为不冲动,设法寻找能够取胜的最佳策略。不是那种“喜怒不形于色”的矜持,也不是那种深藏不露的城府。

一个人的心在处于绝对安静时,便可以从容思考各种疑难,从容应对多方杂务。做人做事,脑子不能有太多的杂念,要有意识地排空各种**、干扰,心境尽可能单纯专一,心静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