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释义】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界。如果能做到无为,那就可以无所不为。
【智慧解析】
做学问自然是愈多愈好,如此才能增长见识;修道则必须放淡欲望、清静无为,并且必须专一修炼,才能得道与开慧。
“为学日益”是说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习获得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知识与技术要不断地丰富完善,才能做到精益求精。“为道日损”是指向内追求智慧,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从物质到精神过程中的私心杂念都要一一剪除,以期求得人与自然的便捷沟通,与道会合,实现艺术与人生的最佳状态。损之又损、减之又减、简而再简、约而再约,“道”便显露出来。在这个求“道”的过程中,就可以开辟出一块广阔的空间来。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也是一个去杂念而存朴质的过程。
因此,无为是学道悟道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也就是心灵修炼达到上乘的境界了。人如果能够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当然,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以至于无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使这样,我们普通人也达不到。怎么办呢?做任何事情都要尽量接近“无为”。
日本著名科学家系川英夫在他所著的《一位开拓者的思考》一书中,讲了一段极富哲理的话:“人生的重挫酷似翻船,为使身体不致由水流动力紧紧地吸附于船底,造成窒息性死亡,就要落水后借助坠落的劲儿蜷缩身体,一沉到底,然后再顺着水流浮出水面,以求摆脱葬身鱼腹的命运。
人生处于逆境时,如硬要违背客观规律,结果只能加剧事态的恶化。逆境之中最关键的是顺应所处的环境并暗中积蓄力量。”
这里的“蜷缩身体”“一沉到底”,看上去好像非常消极,一副听天由命、不再挣扎的样子,但却是死中求生的正确选择。如果不顾客观情势在坠水之后就拼命地胡乱扑腾一番,那倒会事与愿违,落得一个葬身鱼腹的下场。
一个是“无为”——不作挣扎,一个是“有为”——拼命挣扎。无为者生,有为者死。这就是“无为而为”的神妙。
“无为而无不为”,这几个字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生当中,如果有人想无所不为,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会一无所为。做事要有所取就要有所舍,有所攻就要有所守,贪心太大,必遭祸害。
人类的历史已经证明,能够得到天下的人,靠的就是无为处世。倘若没有无为的心境,非要用智谋的手段,处心积虑、竭尽所能地去争取天下,反而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古今中外的修道之人都必须去掉各种欲望,达到清静无为的精神境界之后,才能功成圆满。所以,做学问讲究每天精进,做人在于每天减少一点杂念与欲望。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个年轻人,很想在任何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便去向一个大师求教。
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很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感到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走都走不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不放下背着石头,怎么能登山呢?”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了谢走了。之后,他决心一心做学问,没有别的任何杂念,果然进步飞快。
人生就如登山,每个人都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往袋子里累积东西,这些东西包括你的名誉、地位、权力、财富等。很多人只知道一味地往自己的袋子里堆积东西,而不知道放下,以至于身心疲惫。
拥有太多有时并非是好事,拥有太多,顾虑也就多了,包袱也就沉了,最终会拖累自己。所以我们要学会选择,懂得放下。收获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放下那些让心灵疲惫的一切,这样才能轻松地赶路。
凡事都有一个度和量,过分追求自己的所得,往往适得其反,会失去更多。人生即哲学,要有所得有所放。有时,人生需要加法,追求名利、追求知识、追求成功、追求富贵;但有时也需要做减法,远离名利、看淡成败、安于淡泊。
宋代林逋在《省心录》中说:“饱肥甘、不知节者损福;广积聚、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老子和林逋这两位智者劝导人们要知足、节制、知止,其实,他们就是说人生要学会选择,要懂得取舍。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再强、精力再多,也不可能无所不为,将所有的东西全部收为己用,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只会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做不好。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有人想无所不为,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会一无所为。成败在于选择,在于取舍,在于顺势而为。人如果能够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