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道德经·第十三章》
【释义】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恩宠是上对下给予的额外的恩赐,所以受宠者就会感到震惊;如果失去了额外赐予,也会因为失宠受辱而感到震惊。这就是“宠辱若惊”的意思。
【智慧解析】
宠,是得意的总表象;辱,是失意的总代号。老子认为,得到了荣誉、宠禄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忧愁哀伤。这里面有哲理,即得失界限不会永远不变,一切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的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就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些,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
“荣辱毁誉不上心”,就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一个人在成名、成功的时候,没有“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真修养,便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自然会有震惊心态,甚至得意忘形。
例如在清朝前期的科举时期,民间相传一则笑话,便是很好的说明。
有一个老童生,每次考试都不中。但他已经步入中年了,因此心中十分着急。这一次正好与儿子同科应考。到了放榜的那一天,儿子看榜回来,知道已经录取,赶快回家报喜。他的父亲正好关在房里洗澡。儿子敲门大叫说:“父亲,我已考取了!”父亲在房里一听,便大声呵斥说:“考取一个秀才,算得了什么,这样沉不住气,大呼小叫!”儿子一听,吓得不敢大叫,便轻轻地说:“父亲,你也考取了!”父亲一听,便打开房门,一冲而出,大声呵斥说:“你为什么不先说?”他忘了自己光着身子,连衣裤都还没穿上呢!
这便是“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的一个真实写照。
有关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之间的感受,在官场、商场和情场上是最明显的。以男女的情场而言,众所周知唐明皇最先宠爱的梅妃,后来遭受冷落,被幽禁在长门永巷之中,要想再见一面都不可能。世间有多少痴男怨女,因此一结而不能解脱,于是构成了无数哀艳恋情的文学作品!
还有的人在荣誉宠禄面前也许能经得起考验,但他未必能经受得住屈辱和打击。所谓“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等,都是对古往今来那些豪杰英雄的赞美。面对邪恶,为了正义,宁死不屈,这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但在特殊情况下,“忍辱”也是为了真理和正义,为了更多地赢得荣誉。这就是“忍辱负重”。
《红岩》中的华子良,装疯卖傻那么多年,他遭到敌人侮辱,也遭到自己同志的轻蔑,为的就是要在关键时刻营救战友。这类人确实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是多少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其荣辱观同样伟大高尚。
人只有卸下捆绑于心的精神枷锁,才能轻装上阵。这需要有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会让人内心安宁。
唐高宗时,大臣卢承庆专门负责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被考核人中有一名粮草督运官,在一次运粮途中突遇暴风,粮食几乎全被吹光了。卢承庆便给这个运粮官以“监运损粮考中下”的鉴定。谁知这位运粮官神态怡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脚步轻盈地出了官府。卢承庆见此认为这位运粮官有雅量,马上将他召回,随后将评语改为“非力所能及考中中”。可是,这位运粮官仍然不喜不愧,也不感恩致谢。可见,这位运粮官真是拥有了一颗平常心。
所以,道家认为,在荣辱问题上,做到“难得糊涂”、“去留无意”,这才叫潇洒自如、顺其自然。一个人,当你凭自己的努力、实干,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应得的荣誉、奖赏、爱戴、夸耀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切莫受宠若惊,飘飘然,自觉霞光万道,那所谓的“给点光亮就觉灿烂”是不可取的。
聪明的人对一切事物的态度是无可无不可,宠辱不惊。就像古人阮籍所说“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荣誉已成为过去时,不值得夸耀,更不足以留恋。另一种人,也肯辛勤耕耘,但却经不住玫瑰花的**,有了点荣誉、地位,就沾沾自喜,飘飘欲仙,甚至以此为资本,争这要那,不能自持。这些人往往被名誉地位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能上能下,宠辱不计,只要顺愿、顺心、顺意即可。这样一来,既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点事,又不至于为争宠争禄而劳心劳神。去留无意,亦可全身远祸。有时在利害与人格发生矛盾时,则以保全人格为最高原则,不以物而失性、失人格,如果放弃人格而趋利避害,即使一时得意,却要长久地受良心谴责。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有一两次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当你放弃利害、保全人格时,那种欣喜愉悦是发自肺腑的、淋漓尽致的。一个坦坦****、人格纯洁的人,他的心是宁静安逸的,而蝇营狗苟的小人的心境则永远是风雨飘摇的。
我们现在的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些,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能上能下,宠辱不计,只要顺愿、顺心、顺意即可。这样既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点事,又不至于为争宠争禄而劳心劳神。去留无意,亦可全身远祸。
顺应规律,自然生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道德经·第一章》
【释义】
道,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永恒之道的真实概念;名,凡是可用来命名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万物创生的根源。
【智慧解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 12个字是《道德经》八十一章中第一章的第一句话,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开宗明义之句,如果这第一句话没有弄清楚,那么,以下整本《道德经》就不能好好地读下去,更不要说如何去正确理解和实行了。
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老子》里面,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后来,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恒”就改为了“常”。老子首句,玄机四伏,充分表达了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和智慧。古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不同,其解释大相径庭。老子首句常见的断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或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学者董子竹在 2002年出版的《老子我说》中这样断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教太乙派内部口授老子篇首的断句法,董子竹当初闻听这样的断句,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那么,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不仅是其哲学的总称,也是其研究对象的代名词。这个“道”是什么呢?老子认为,“道”并非固定形式,亦非常形,既是对世界的抽象认知,又是对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活的思维。所以,“道”是虚无,是无法说清楚、讲明白的。老子说,要是能说清楚、讲明白的话,那显然就不是正常、恒久不变的道了。他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提醒我们注意的是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道”,在老子眼中是特指事物的规律性,而规律是不可见的,同时又是存在于事物形态中的。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形态,因此物与物往往是以形态来区别的,而不同形态的事物又往往体现不同的规律性。
老子十分清楚地抓住了一个最普遍、最具根本性的问题:世间一切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消亡,无不是在时间、空间及环境等外界要素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其过程的。当然,不是老子不承认有精神世界,老子不但承认而且还特别看重它,只不过老子把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开对待而已。因为客观世界属于万物,而精神世界只属于人类这一特殊群体。
其实,老子是在告诫我们,无论发生了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自然、顺应人情,这样才不会碰壁,才能一顺百顺。听任自然、顺应原本,这是老子思想的主旨之一。
顺其原本,具体到处世态度上,又可以总结出经验条文,这里不妨列出若干:
顺其原本,安邦不可专制;
顺其原本,当官不可强权;
顺其原本,争利不可豪夺;
顺其原本,为名不可巧取;
顺其原本,求偶不可硬拧;
顺其原本,交友不可勉强;
顺其原本,美化不可矫揉;
顺其原本,文章不可造作。
这里,大至安邦,小至做文,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皆是一个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只要顺其自然,便可一顺百顺,一通皆通。曲径亦可通幽处,这就是所谓看似糊涂无为的“智慧人生”的处世哲学。
顺其原本,超然人生,并非自恃清高,不食人间烟火。饮食男女,七情六欲,是人的自然属性,生物本能。要真正达到佛家的“四大皆空”,“六根清净”,那是要付出毕生代价,按照清规戒律苦苦修行才行,而且还未必能修成正果。听任自然、顺应原本正如我们找朋友。是要找有钱的吗?找个子高的吗?找苗条的吗?找有学问的吗?
有人说,找妻子要找温柔型的,唯夫首是瞻。可是,这样的女人纵然温顺,但往往不会料理家务,不会做事业;有人说,找妻子就要找个有本事的,找吃得开的、玩得转的,可是这样的女人重业不重家,苦恼的正是没有一个任劳任怨地站在成功女人后面的男人,有哪个愿意做个“家庭妇男”?
永远会有条件更好的人出现,但他(她)不见得就适合你,所以要全面衡量,选一个最适合你的人,而不一定是最优秀的那个人。
比如,两个很恩爱的情侣,却因为双方父母的关系,不能成为夫妻;
比如,一方很爱着对方,对方却爱着别人;又比如,在咖啡厅偶然碰到一个心仪的人,却匆匆地擦肩而过没有留下一个电话。
这些,都是错过的美丽风景,这其实就是命运,是自然之“道”。
也许有人会很伤心,其实,大可不必。在老子的眼里,命运其实就是自然,是人的境遇。错过花,或许能收获雨;放下错过的伤痛,或许会收获更多的快乐。
人生是需要随时面临选择与放弃的,不放下过去的伤痛,就永远无法尝试新的快乐;不埋葬旧的记忆,就无法面对新的开始。你有所选择,同时,你就有所失去。大自然的法则就是如此。许多事情,总是在经历过以后才会懂得。亦如人们不要去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样,要学会顺其自然。违背规律去办事或者生活,就会步步艰难;学会顺应规律,就会得心应手,一路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