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效果也会大不相同。因此,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要先想一想,从哪个角度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小幽默:
有两个年轻的修道士同时进入一所修道院。两个人都有抽烟的习惯,为了过烟瘾,其中一个修道士去问老院长:“我能不能在祷告的时候抽烟?”结果,他被老院长臭骂了一顿。另一个修道士去问老院长:“我可不可以一边抽烟一边祷告?”结果,老院长大大地夸奖了一番,称赞他连抽烟都想到祷告。
其实,这两个修道士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两个人说话的角度不同,就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可见,我们在说话之前,一定要思考一下从哪个角度来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能否找对角度说话,效果真的不一样。
一年冬天,有一家父子在镇上卖便壶(俗称“夜壶”,旧时男人夜间或病中卧床小便的用具)。父亲在南街摆摊,儿子在北街摆摊。没过多久,儿子的地摊前就来了看货的人。其中一个看了一会儿,说道:“这个便壶大了些。”儿子马上接过话茬说道:“大了好哇!装的尿多。”本来想要买货的人听了,觉得小伙子的话非常不顺耳,于是扭头就走。在南街摆摊的父亲也遇到了顾客说便壶大的情况。当听到一个老人自言自语说“这便壶大了些”之后,父亲马上笑着轻声地接了一句:“这便壶大是大了些,可您想一想,冬天夜长啊!”几个正在犹豫的顾客听了他的话,都会意地点了点头,纷纷掏钱,买走了便壶。
父子二人在同一个镇上做同一种生意,儿子的生意冷清,而父亲的生意红火,结果大不相同,根本原因就在会不会说话上。我们不能说儿子的话说得不对,确实,大便壶装的尿多,他是实话实说。但不可否认,他的话说得很没有水平,言语粗俗,难以入耳,令人听了很不舒服。本来,买便壶不同于买脸盆,其中毕竟还有些私密的因素在里面。人们可以拿着脸盆大大方方地在街上走,但若拎着个便壶走在街上,就多少有些不自在了。此时,儿子直通通的大实话怎么不使买者感到几分别扭?而那个父亲则算得上是一个高明的商人。他先赞同顾客的话“大是大了些”,以认同的态度拉近顾客的距离,然后,又以委婉的话语说“冬天夜长啊”,这句看似离题的话,实际上说得实在高明,并且丝毫没有强卖之嫌,又富于启示性。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冬天天冷夜长,夜解次数多且又怕冷不愿意下床是自然的,大便壶正好派上用场。这设身处地的善意提醒,顾客自然心领神会。卖家说得在理,顾客掏钱买货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其实,父子两个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父亲找对了角度,而且用一种文雅含蓄的方式巧妙地表达了相同的含义,但结果就大不相同了:儿子一句话砸了生意,父亲一句话盘活了生意!
要想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说话就应该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
初春的一天,一个双目失明的小姑娘坐在路边乞讨。她面前铺了一张白纸,上写:“好心人,可怜可怜我吧!”大多数路过的人只是上前看了一眼就很快离开了。半天下来,小盲女几乎什么也没有得到。一个大作家路过此地,见状,就对小姑娘说:“让我帮你把话改一下吧。”作家把话改过之后,过往的行人看了小盲女面前的字,脸上都会露出怜爱的表情,并且大多都给小盲女留下了钱币。是什么话语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原来,作家在白纸上写道:“春天来了,可我什么都看不到!”
作家只是把小盲女的不幸与乞求,换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语气,就达到了震颤人们心灵、博得人们同情的效果,结果小盲女收获颇丰。在此,我们不得不感叹作家“化平淡为神奇”的高超的言语表达能力。
在生活中,如果不注意说话的角度,说话不经思考就脱口而出,往往就会得罪别人。
有个人为了庆祝自己的40岁生日,特意邀请了四个朋友到家里吃饭。
时值正午,三个朋友已经到了,还有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迟迟没有上门。
主人有些着急了,禁不住脱口而出:“真是急死人了!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
有一个朋友听了他的话很不高兴,就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还没来,意思就是我们是不该来的,那我先告辞了,再见!”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
第四个朋友没到,一个人又气走了,主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
听了他的话,有个人也生气了:“照你这么说,该走的是我们啦!那好,我走!”说完,掉头就走。
又把一个朋友气走了,主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剩下的这个朋友和主人的交情比较深,他劝说道:“你看,朋友都被你给气走了,你说话应该留意一下。”
主人很无奈地叹了口气,说:“他们全误会我了,我根本不是说他们。”
这个朋友听了,脸色大变:“什么!你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啦!真是莫名其妙!”说完,铁青着一张脸摔门而去。
其实,请客的主人家原本没有恶意,只是他说话之前没有选好说话的角度,出言不慎,语带歧义,结果得罪了所有的客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语言的学习与积累,要学会针对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选好说话的角度,选用最得体、最恰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才能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