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含糊其辞巧利用(1 / 1)

我们在与人交谈中,千万不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人家问你“乌鸦是什么颜色的啊?”你千万别望文生义,或者凭借见过几只黑鸟的有限经验而武断地回答:“乌鸦嘛,绝对是黑色的!”而聪明的人则会这样回答:“天下乌鸦一般黑!”

假如人家大白天里看到灰色的、棕色的甚至白色的乌鸦了,跑来反驳你。“瞧,你看,你看,这乌鸦不是黑色的!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你仍然可以脸不红心不跳笑嘻嘻地说:“老兄千万别断章取义,我说的是天下的乌鸦一般是黑的。‘天下乌鸦一般黑’嘛。您这是找到特例了呀。”

如此,保管你立于不败之地。这不是抵赖,这是含糊说话的技巧所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话说绝了,所谓“话到嘴边留三分”,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死,才能进退自如。

某地一家国有企业曾经有一批“请调大军”,对此,新来的女厂长并没有大惊小怪,更没有埋怨指责。面对几百名“请调大军”,她发出肺腑之言:“咱们厂是有很多困难,我也怵头。但领导让我来,我想试一试。希望大家给我半年时间,如果半年后咱厂还是那个样,我辞职,咱们一块走!”

这些话语没有高调,朴实无华,既是人格的表现,又是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女厂长没有坚定地表示决心,而是“我也怵头”;她没有把话说绝,而是“我想试一试”;她没有正面阻止调动,而恰恰相反,“如果半年后,咱厂还是那个样,我辞职,咱们一块走”。然而,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个来“试一试就走”的女厂长。相反,人们正是从她那入情入理、心底坦**的语言中感到了力量,看到了希望。结果,这个工厂像是一个得了狂躁病的人吃了镇静剂那样恢复了平静,一心要干下去的人增强了信心,失去信心的人也振作了精神。模糊语言在这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模糊的语言一语双关,不尽之意在语言外,在下面这种场合成了沟通思想而又不致引起矛盾的特殊方法。我们在平时的交际中,常常用“如果时间允许”来回答朋友们热情的邀请。“如果时间允许”,就是模糊语言,它既显得彬彬有礼、十分中肯,又给我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试想若用“不能去”或“马上就去”等非常确定的语言来回答,其效果都不会理想。直接拒绝说“不能去”有点不尽情谊,说“马上就去”可是事后没时间去,失约又会影响感情。这就是外交上经常会用到的技巧——“弹性外交”策略,用到平时的交际中也是非常好的交际方式。

在谈话时,我们要端正思维方式,冲破传统的、习惯的“非此即彼”的思维约束,寻求两个对立极端的中间状态,使其真正与现实问题相吻合。彻底抛弃“非对即错”、“非社即资”、“非黑即白”等长期困扰我们的违反辩证法的极端观念。

一位伟人曾针对这种“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提出:“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这位伟人的意思也是要我们学会含糊说话。不要轻易说出绝对的话,因为话说出口之后是很难收回的。

所以说,言谈不可把话说绝,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高明的策略。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不难,这里面有个技巧,就是妙用含糊措辞。

含糊措辞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方法。在公关语言中运用适当的含糊措辞,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办事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十分贫乏,使它的交际和表达作用受到限制。

例如:某经理在给员工作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的青年是好学、要求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带来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字形式的适应性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含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平时,你要求别人到办公室找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你只需要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个人矮个儿、瘦瘦的、高鼻梁、大耳朵,便不难找到了。倘若你具体地说出他的身高、腰围精确尺寸,倒反而很难找到这个人。因此,我们至少在办事说话时必须放弃这样一种观念:“较准确”总是较好的。

关于含糊这个问题,我们经过大量的实践和总结,得出了以下两个含糊措辞法。大家不妨在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运用一下,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1)宽泛式含糊法

宽泛式含糊法,是用含义宽泛、富有弹性的语言传递主要信息的方法。例如:

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是个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耕读,闭门谢客,最怕被人宣传,尤其不愿在报刊、电视中扬名露面。他的《围城》再版以来,又拍成了电视剧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不少新闻机构的记者都想约见采访他,均被钱老执意谢绝了。一天,一位英国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钱老家的电话,恳请让她登门拜见钱老。钱老一再婉言谢绝没有效果,他就妙语惊人地对英国女士说:“假如你看了《围城》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洋女士只好放弃了采访的打算。

钱先生的回话,首句语义明确,后续两句:“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和“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虽是借喻,但从语言效果上看,却是达到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是属于语义宽泛,富有弹性的模糊语言,给听话人以寻思悟理的伸缩余地;其二,是与外宾女士交际中,不宜直接明拒,采用宽泛含蓄的语言,尤显得有礼有节;其三,更反映了钱先生超脱盛名之累、自比“母鸡”的这种谦逊淳朴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仅无懈可击,且又引人领悟话语中的深意,格外令人敬仰钱老的道德与大家风范。

(2)回避式含糊法

回避式含糊法,是根据某种场合的需要,巧妙地避开确指性内容的方法。

在涉外接待活动时,每当与外宾交谈会话中遇到“难点”,就应巧妙回避转移。

不管怎样,含糊的措辞也是实际表达中需要的,常用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绝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弹性”的委婉、含糊措辞。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另一方面,这也是避祸、解围屡试不爽的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