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对那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要斤斤计较,得饶人处且饶人,有理也要让三分。一个善于容纳他人缺点的人,是更易受到他人欢迎的。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只要你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很容易理解别人了,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看起来天大的矛盾,其实只是一地鸡毛,只要互换一个立场,则一切矛盾全消。实际上真是这样的。
有些年轻人血气方刚,有时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谁都不甘示弱,以致大打出手,事后静下心来想想,当时若能忍让三分,自会风平浪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言归于好。事实上,有理的人表现得越谦让,越能显示出他胸襟坦**、富有修养,反而更能得到他人的钦佩。
汉朝时有一位叫刘宽的人,为人宽厚仁慈。他在南阳当太守时,小吏、老百姓做了错事,为了以示惩戒,他只是让差役用蒲草鞭责打,使之不再重犯,此举深得民心。刘宽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就让婢女在他和属下集体办公的时候捧出肉汤,故作不小心把肉汤洒在他的官服上。要是一般的人,必定会把婢女责打一顿,至少也要怒斥一番,但是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羹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由此足见刘宽为人宽容之肚量确实超乎一般人。
还有一次,有人错认了刘宽家驾车的牛,硬说牛是他的。刘宽什么也没说,叫车夫把牛解下给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后来,那人找到自己的牛便把牛送还刘宽,并向他赔礼道歉。刘宽反而安慰那人。
这就是有理让三分的做法,刘宽的肚量可谓不小。他感化了人心,也赢得了人心。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胜心,在生活中,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主动显示出自己比他人更有容人之雅量呢?
大部分人一旦身陷于争斗的旋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为了面子,也要强词夺理,一争高下。一旦自己得了“理”,便决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自认倒霉不可。然而这次“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着胜利的号角,但也成了下次争斗的前奏。因为这对“战败”的对方也是一种面子和利益之争,他当然要伺机“讨”还。在这种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刘宽那样,即使自己有理,也应让别人三分呢?其实,有些时候给他人让出了台阶,也是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宽以待人,要有主动“让道”精神,宽容让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会因为对信息的意义理解不一,个性、脾气、爱好、要求的不统一,价值观念的差异就会产生矛盾或冲突,此时我们应记住这样一句话:航行中有一条公认的规则,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我认为,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是应遵循的一条规律。
因此,做一个能理解、容纳他人优点和缺点的人,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相反,那些只知道对人吹毛求疵,又没完没了地批评说教的人,怎么会拥有亲密的朋友呢?人们对他只有敬而远之!
宽以待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已及人,是以自己为标尺,衡量自己的行为举止能否为人所接受,其依据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从而理解他人,体谅他人,懂得了这点,当别人理短时就会大度地宽容他人,他人才会在自己理短时容让你,以此建立相互宽容的人脉关系网。
“难得糊涂”是“糊涂学”集大成者郑板桥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将此体系晋升为:“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做人过于精明,无非想沾点小便宜;遇事装糊涂,也就吃点小亏。但“吃亏是福不是祸”,往往有出人意料的收获,“饶人不是疾,过后得便宜",歪打正着,“吃小亏占大便宜"。有些人只想处处占便宜,不肯吃一点亏,总是把小事当作大事处理,到后来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批评、忠告最好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多用一些“好像可能”“看来”"大概"之类的词语,显得留有空间,语气委婉一些。
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时,老师不宜训斥学生:“你怎么搞的?昨天你肯定没有复习!"而应当模糊地说:“看来,你好像没有认真复习,是不是?还是因为有点害怕不知该怎么说呢?”且最好还应把批评对方的缺点、过错变成提出希望和目标,上面的话最好说成:“希望你及时复习,抓住问题的要领,争取下回做出圆满的回答好吗?"
当你约人见面时,为了表示尊重对方、显得亲和,也要用模糊语言。比如说:“明天上午我在家,你有空就来吧!"或是说:“请您明天上午来,我在家等候您。"如果你说得很明确:“请你明天上午9点准时到我家里来。”会让人觉得有点强迫的感觉。若是约请上级、长辈和异性到家里来,这样说话就更显得没有礼貌、不客气了。
由此可见,若能巧用模糊语言,将有助于经营你的朋友圈,改善你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