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止有度,循序而动(1 / 1)

一个擅长做事的人,处事应行止有度、循序而动。要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所当止;屈于其所当屈,伸于其所当伸。北宋哲学家邵雍曾云:"知行知止惟贤哲,能屈能伸是丈夫。"该享受则享受,当劳累便劳累,依理而行,循序而动。如果必须,做得天下,若非合理,毫末不取。

要做到行止有度、循序而动,则要求人要自律与自制。所谓自律,是指自我约束。曾经读到一篇《惊人之自律》的文章,文中盛赞一位"世界最诚实警察"的惊人自律之举。服务于英国警界30多年的尼格尔·柏加,一次到英格兰风景如画的湖泊区度假,发现自己在时速30公里的限速区域以时速33公里驾驶。柏加度假回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自己开了一张违例驾驶传票。驶抵市区后,他立即把此事报告交通当局。主管违例驾车案件的法官大感意外,他说:"我当了这么多年法官,还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案件"。结果,这位荣获"世界最诚实警察"美誉的英警被判罚25英镑罚款。

自律和我们古人提出的慎独有密切的联系。在人前如何,谈不上自律,有时候是为了面子,或为了标榜什么的。一个人独处时,才最检验一个人的自律操守。柳下惠坐怀不乱,曾参守节辞赐,萧何慎独成大事。东汉杨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独拒礼;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主,勿以善小而不为"。范仲淹食粥心安,宋人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李幼廉不为美色金钱所动。元代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叶存仁"不畏人知畏已知",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所谓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以上种种,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这些都是历史故事,但慎独的精神永不过时。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坦**,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

所谓自制,通俗的解释就是自我克制。自制与自律有细微的区别,前者偏重于欲望、情绪的克制,后者偏重于德行的约束。一个人自制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克服不利于自己的恐惧、犹豫、懒惰等。培养自制力应该从生活中的细微小事做起。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指的就是自制。

一个人要做事成功,其最大障碍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自身,如果除了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做不好之外,自身能做的事不做或做不好,那就是自身的问题,即自制力的问题。一个成功的人,其自制力表现在:大家都做但情理上不能做的事,他会克制而不去做;大家都不敢但情理上应做的事,他却强制自己去做。

良好的自制力是一个成年人的必备素质。有了良好的自制力,可以使你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增强自己的亲和力,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同,拥有更多的朋友和知己,使得自己的交际范围更为广泛,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优点,吸取别人的教训,进一步地完善自我。

自制力可以激励自我,从而提高自我;也可以使自己战胜弱点和消极情绪,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自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哲学家们都认为:"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自制力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素质,是我们人生转折和飞跃的保险绳。有了较强的自制力,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便不会迷失方向,不会被各种外物所**,不会因为其他事情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

一个没有良好自制力的人,人生就会被他所不能自制的东西所"制"。不能自制者,必受他制。雨果说:"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