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手势产生魔力(1 / 1)

有一位沟通大师这样说:“如果你在演讲时不知道如何运用双手,那么捂住嘴巴是你的手最需要做的。”这句话有点狠,意思是如果你不懂得运用手势,那么就不要去演讲。演讲中不善于运用手势的人不少,大师说这样的狠话,只是用重锤敲响鼓,希望演讲者时刻记住这句话而已。

手势是肢体语言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如果我们留心名人们的说话或演讲,就会发现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说话或演讲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丰富而多种的手势。千万别小看这些动作,它对增加说话的精彩和力度,催化讲话的投入和发挥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人的双手有非常强的表达能力,它分为自觉的与不自觉的两类。

演讲者的挥手、挥臂,打手势,都代表着一定的意义,是一种辅助性的手势语言。鼓掌表示欢迎、合掌表示祝福;拍手为叫好、举手为宣誓;挥手表示致意或者再见;招手表示来、摆手表示去;伸手表示要东西,把手藏在背后则可能是不给;缩手表示小心、搓手表示难、握手表示问候、甩手表示拒绝、摇手表示制止、摊手表示无奈;双手擦掌表示“干完这件事”;食指对着听话人摇动表示警告;翘大拇指表示夸奖、翘小指表示蔑视;手掌成拳表示决心;手指可以表示数字,手可以比划高度、长度、各种物体的形状大小。

手还能与身体的其他部位配合起来传递信息。用食指刮脸是羞对方;用手摸胡子、摸下巴、拍桌子、拍大腿表示高兴;用手搔后脑勺表示糊涂或者没有把握;急躁时抓耳挠腮又摸鼻子;悔恨时拍脑门抓头发;用食指竖起按在嘴唇上暗示对方别动或别出声;用手放在嘴唇上再伸出朝向对方表示“飞吻”;悲痛欲绝时捶胸脯;毫不畏惧时拍胸脯;用摊手耸肩表示不知道或者无所谓。

不自觉的手势也是常见的。人们用手指不停地敲击桌子,是一种不耐烦心情的流露;有时一个人表面镇静,可是他的手在发抖却泄露了他的激动情绪。

由此可知,“手势语”是借助动作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人们在演讲中,往往需要借助“手势语”向听众传递信息。那么,要怎样才能用好并发挥好自己的手势语,并使手势产生魔力呢?

首先要学会放好自己的手。许多人在手没有任何动作时就不知道自己的手该放在哪里,最后导致整个人都显得很僵硬,并让自己陷入尴尬。所以,如何处理手的位置,也是演讲者必须面对的事情。

手应该放在哪里?不同的人应该放置在不同的位置。在台上的时候,有些地方—定不要放手,一般腰身以下的部位都不要放。有些人大腿或者其他部位感觉不适的时候,就用手去挠痒痒,这是非常失体面的举动:还有人把手放在裤兜里,这也是很不雅观的,一方面显得不尊重别人;另一方面.有些人把手放在口袋里面,以为别人看不到就会乱抓,形成这个习惯以后,当自己手不在口袋里面的时候也可能会乱抓,结果被大家看到,影响自己的形象。

手也不能放在裤子旁边,因为人如果紧张,手可能会突然抓一下衣服,如果穿着裙子,就会特别难看。穿着裤子时,不要挽起裤角,这也是很不体面的。

不要把手放到背后,那有点儿像小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太规矩了反而让人觉得你的威严不够或者十分呆板。手也不要做任何小动作,因为有些小动作不经意间显得非常不雅观,比如提裤子、绞衣角等。

如果你在讲台后面,你可以将双手自然地放在讲台两侧。如果没有讲台的话,可将双手自然垂在身体两侧,也可以用手来操作演讲设备,如握住提示卡、笔等。总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让手放对地方。

罗丹说:“没有灵魂的手,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演讲是一门艺术,手势的运用可以说是艺术中的艺术。在演讲中,手势同有声语言和眼神一样,都是表达、交流的工具。它能够补充有声语言的不足或者把有声语言加以强调,能够与眼睛的活动变化协调一致,以共同完成演讲任务,争取演讲的最佳效果。

因此,手势既可以引起听众注意,又可以把思想、意念和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生动、更形象,从而给听众留下更深刻、更鲜明的印象和记忆。

在演讲中有以下几种手势语言——

1.情意手势语

情意手势语主要用于表达演讲者的情感,使情感表达得真切、具体、形象,起到渲染作用。比如讲到非常气愤的事情,演讲者怒不可遏,双手握拳。不断地颤抖,加上其他动作配合,就展现给听众一种愤怒的情感,既渲染了气氛,又有助于情感的表达。

2.指示手势语

指示手势语运作简单,表达专一,基本上不带感情色彩,直接指示了演讲者要说的事物。如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曾多次为党政军干部作演讲,为了使演讲条理清晰,给人的印象深刻,他就把内容归纳为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并且边讲边用右手扳着左手指,一个一个地数,其手势语含义直截了当。

3.形象手势语

形象手势语主要用来描形状物,给听众一种形象的感觉。比如讲到“袖珍电子计算机只有这么大”,说的同时用手比划一下,听众就可知道它的大小了。这是一种极其简便而常用的手势语。

4.象征手势语

象征手势语比较抽象,但如果用得准确、恰当,就会引起听众心理上的联想,启发思维。比如讲“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好比一辆大车正迎着初升的太阳飞驰”时,演讲者可向前方伸出左手或右手,以示“大车”飞驰的方向。

5.习惯手势语

其他手势语都是演讲者有意识运用的,而习惯手势语却不同,它往往是在演讲者下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其含义不甚明确,有时连演讲者本人也难以说清楚。例如,有一位大学教授上课时,每遇到一时忘记的某一个问题.就总是伸出右手,朝着自己脑袋上使劲地“啪、啪、啪”敲打几下。虽然问题被他想起来了,但是同学们却被他这副样子逗得哈哈大笑。有的人在演讲中,喜欢一边讲,一边双手不停地搓来搓去,他这种手势已经形成习惯,一下子难以纠正,一到台上就不知不觉地表露出来,但它给听众留下的印象是不太美观的。

还有人总结出了另外几种手势语:

仰手式,即掌心向上,拇指张开,其余几指微曲。手部抬高表示欢欣赞美、申请祈求;手部放平表示诚恳地征求听众的意见,取得支持;手部降低表示无可奈何。

覆手式,即掌心向下,手指状态同上,这是审慎的提醒手势,演说者有必要抑制听众的情绪,进而达到控制场面的目的,也可表示否认、反对等。

切手式,即手掌挺直全部展开,手指并拢,像一把斧子飕飕地劈下,表示果断、坚决、快刀斩乱麻等。

啄手式,即手指并拢呈簸箕形,指尖向着听众。这种手势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指示性,但也容易形成挑衅性、威胁性,一般是对相识或与演说者有某种关联时才使用。

剪手式,即手切式的一种变异。掌心向下,然后同时向左右分开。这种手势表示强烈的拒绝、毋庸置疑,演说者也可以用这种手势排除自己话题中涉及的枝节。

伸指式,即指头向上。单伸食指表示专门指某人、某事、某意,或引起听众注意;单伸拇指表示自豪或称赞;数指并伸表示数量、对比等。

包手式,即五指尖相触,指尖向上,就像一个收紧了开口的钱包。这种手势一般是强调主题和重要观点,在遇到具有探讨性的问题时使用。

推手式,即指尖向上、并拢,掌心向外推出。这种手势常表示排除众议,一往无前的态势,显示出内心的坚决和力量。

抚身式,即用手抚摸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双手自抚表示深思、谦逊、诚恳;以手抚胸表示反躬自问;以手抚头,表示懊恼、回忆等。

握拳式,即五指收拢,紧握拳头,这种手势有时表示示威、报复;有时表示激动的情绪、坚决的态度、必定要实现的愿望。

需要指出的是,讲话过程中的手势是内在情感的自然表露,而不应是生硬的做作,否则,不仅会达不到表情达意的效果,反而会画蛇添足。当然,常用的手势语言还会有其他一些定义,在运用时,不可拘泥,应自然得体。

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意思。中国人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二”,而这个动作在欧美表示胜利和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在一次演讲中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构成“V”的手势来表示胜利。从此,这一手势就广为流传,凡庆祝胜利或成功时,人人都喜欢打这个手势。然而在丘吉尔当时使用这一手势时是手心向外,在世界其他地方,现在人们往往是把手背朝外,这一手背朝外的“V”手势,在英国却是万万使不得的,因为它所表示的意思不是胜利,而是伤风败俗。在希腊,不仅这一手势不能使用,而且即使用丘吉尔的手势也会惹起麻烦,尤其是在打这一手势时千万不要把胳膊伸得太长,否则就是对人不恭了。

因此在演讲中、工作中应当注意自己的手势,不可乱用,宁缺勿滥。接待新的客人应格外留神,最好事先了解清楚客人家乡的风俗习惯与忌讳事项,因为万一搞错,便会产生误会,甚至会酿成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