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先生是一位律师。闲暇时,他常与同事打高尔夫球、吃午饭,或者在办公室里聊天。冯先生夫妇与其他同事夫妇们都已经习惯周末一起出去旅游了。但是,冯先生逐渐感到自己的晋升总是比别人慢,他便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受了同事们的影响。
一直得不到升迁的冯先生经过认真思考,认为自己所能采取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远离这个小团体。于是,冯先生另找了一份工作。在新单位里,冯先生决定迈着坚定的步伐,成为集体中的一员,而不是办公室小团体中的一员。
不少人认为,能否成为办公室“小团体”中的一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的确,倘若因为被办公室里的同事排除在外的话,将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这无疑会挫伤自己的工作积极性;或者因为一些你并不认为特别值得深交的同事而被否定,同样也会令自己难堪。然而,无论是对管理者还是对普通员工来说,办公室里的“小团体”都是一种挑战。
在单位工作,每个人都想结识一两个“铁哥们”,以便在某些时候能够彼此帮忙。结交朋友,本是十分正常的事。但是一旦你和单位中的一两个同事的关系非同一般,胜过与其他同事的亲密度,形成一个“小团体”的时候,灾难就随即降临了。在职场拓展人脉,要忌“圈地”。搞“圈地”、搞“小团体”常常会引起周围同事和管理者的不满,从而影响你在单位的人际关系,甚至贻误你的前途。
在办公室中,几个人过于亲密容易让其他人产生反感。同一个部门的人,和这个同事十分投机,和那个同事淡漠相处,本身就容易引起同事间的矛盾而妨碍工作。不同部门的就更会让人多心,甚至怀疑了:这个人经常和别的部门的人来往,没准会把部门内部的事全散播出去。
在办公室里搞“小团体”,易引起周围同事的戒心。如果别人要议论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要看看另外的人是否在场。无形中,他们失去了获得真实情况的机会。
如果你已经身为“小团体”中的一员,并感受到自己的工作表现因此受到了影响,那么与之保持适当距离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余,你有必要限制自己参加“小团体”活动。
比如,与其他同事共进午餐;为“小团体”之外的同事提供帮助等。不要在办公室里大肆宣扬自己的周末是怎样与“小团体"中的同事共度的,因为那只会增加其他同事的反感。
同事之间互相关心是理所应当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如果同事之间距离太近,亲密到任何事都不分你我的话,便会使友情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尴尬的境地,你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君子之交淡如水
真正的友谊,无须背负海枯石烂的誓言,不用防备“朝三暮四”的变迁;真正的朋友,不必讲究嘘寒问暖的客套,也不用顾忌牵肠挂肚的担心。朋友就是那个愿意做你的听众却从来不让你内心不安的人。煲电话粥也罢,彻夜促膝长谈也罢,烦闷与苦恼尽可以和盘托出。你感激他的耐心,他感谢你的信任,然后互道珍重各走各的路。
朋友之间保持牢固的友谊,如同刺猬彼此拥抱着取暖,需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于亲密。朋友间只有如此相处,才能够既感受到对方的温暖又免于互相伤害。因此,你大可不必认准一个好友分担自己所有的欢喜悲忧,也无须了解朋友太多的隐私。愉快地相互欣赏,忙的时候放在一边,有空的时候搞个聚会,需要的时候打个招呼,朋友就是这么简单。
2.给朋友一个自由的空间
朋友之间最贴近、投缘,真正是无话不谈,都会尽可能为对方着想。但是,即便是最要好的朋友,也没有人喜欢对方介入自己的私人生活。也许,更多时候你是出于关心朋友的目的,怕朋友受到伤害才无意识地介入。如果对方不喜欢,你最好知趣地退出,别为此影响彼此的友谊。
有的人把好朋友当成自己,认为好朋友之间就不应该有秘密。其实,"无话不说"也有个限度。就算是对最好的朋友,也要让对方适当保留一些自己的秘密,不要妄想了解对方的私人生活来证明你对朋友的诚意,也不要把你的所有私人问题都告诉朋友。
如果两个好朋友在事业上能够志同道合,在生活上能够互相关心,而在私人生活上又相对独立,彼此不打扰对方,那才是一种大家应该追求的友谊。
3.学会对朋友说“不”
对朋友说“不”真的很难,但只要不是“见死不救”,他一定能够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