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停顿也是一种常用的说话策略。所谓停顿,是指语句或词语之间语音上的停歇,它能把话语划分成段,使话语形式严谨、表意明了、有条不紊。因此,掌握停顿的语言技巧,将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使语言准确地传达出去,让孩子更乐于接受。
停顿有两种情况:
一是语法停顿。这是句子或分句之间的停顿。这种停顿除句末停顿外,都是表明词语间语法关系的停顿,停顿的次数不同、位置不同,词语关系就有所差别,从而句子的意义也就不一样。所以,父母能否准确运用这类停顿,就直接关系到意义和感情能否准确表达,如果语法停顿使用不当,与孩子谈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是强调停顿。这种停顿策略是说话者为了强调某个语意,或表达某种感情,而在词语或句子之间所作的较大停顿。这种停顿能引起听者的联想,进而产生双方的共鸣,同时,对突出语意、增大信息刺激强度,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策略。此外,强调停顿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首先,要顺乎自然,如果滥用,不仅会造成逻辑混乱,还会因强调过多,令人抓不住重点。其次,掌握好停顿的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会影响听众的情绪,从而弄巧成拙。
使用重音是人与人沟通过程中,为了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重音是指在说话时有意将某些词讲得响亮一些的现象,它主要是通过音调来表现的。
重音的使用方式有两种,一是语法重音,这是按照句法结构特点说出的重音,一般没有特殊用意;二是强调重音,这是为了突出某个语意,或表达某种强烈情感,将句中某些词语音量加大后所说出的重音。
苏联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重音就像人的食指,指示着节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词。”重音的所在,一般也就是说话者所要突出的重点所在。强调重音的位置不同,语音的表示和感情的强度也有所不同。例如“你听得懂吗”这个句子,如果“懂”字不重读,那么只是一般的询问,否则就变成了反问,并且还包含轻视的意味。
有一位教导主任和一位班主任,先后对一位连续迟到两天的女学生说:“你呀!怎么又迟到了?”教导主任说这句话时,把“你呀”说得又长又响,似乎重点是在强调她这个人。而班主任则把“又迟到了”这几字说得较响亮,并特别在“又”字上加大了音量。然而,明明是同一句话却有两种结果,女学生听了教导主任的话,只是低着头,脸也红了。但听了班主任的话后,她却反唇相讥:“迟到就迟到,有什么了不起!”
分析其中原因,就在于重音的位置不同,所强调的意义、表达的感情也因此出现了差异。教导主任的话,尽管有批评,但带有亲切感,从而削弱了女学生的反抗情绪;而班主任的话听来就是指责意味浓厚,使人升起一股反感,心理上自然不能接受,也就导致二者的结果与反应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