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道德关系。朋友之间、同事之间贵在信任。在家庭里,家长与孩子之间,也同样需要信任。信任是亲子沟通的基石。
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信任,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信任的心理机制对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家庭教育是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生活中,通过双方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来进行的。家长与孩子的相互信任是成功家教的重要因素。一些教育专家在家庭调查中发现,孩子对家长有特殊的信任,他们往往把家长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蒙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感情上的挚友。他们也特别希望能得到家长的信任,像朋友一样和家长平等地交流。他们认为,只有家长的信任,才是真实、可靠的。家长的信任意味着压力、重视和鼓励,这是真正触动他们心灵的动力。从教育效果看。信任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信任可使孩子感到他们与家长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对家长更加尊重、敬爱,更加亲近、服从,心里话乐于向家长倾吐。这既增进了家长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又使家长教育孩子更能有的放矢,获得更好的效果。
其实,对一个孩子的信任,就像相信一粒种子一样,只要给它水分,一定会长成一棵大树,一定会开出花朵,结出果子。要知道,相信是一种生命状态,是大自然。我们只要相信孩子是一颗种子,相信孩子一定会按照一定的自然机制去发展,就不会把自己的焦虑传导给孩子,就会让孩子去发展自己。如果不相信孩子会长成一个成人,这样的家长就会用能想到的所有的方法去扭曲孩子,最终破坏他们的自然发展机制,使他们受到身心的伤害,为他们一生带来痛苦。
是呀,若家长对孩子持不信任或不够信任的态度,就无法了解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因此而受到伤害,他们对家长的信赖也势必减弱。这样,家庭教育的效果也会相应减弱。
在教育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后来被称为“暗含期待效应”。其原理就是信任,这种效应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从对孩子的信任出发,培养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别人的信任中不断地进步。
家长对孩子充分信任,做孩子的朋友,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和认可的快乐。他们会在家长充满信任和友谊的目光与言语中,自己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一步—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
当然了,家长不能只是在嘴上对孩子表现出信任,还要表现在行动上,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的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因为任何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有些孩子成绩上不去,屡遭挫折,心里很压抑,心情十分烦躁,他们多么希望家长说几句鼓励的话,以减轻心理负担。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偏要在孩子身边一遍遍唠叨此事,即使家长的用意是好的,但招来的却是孩子对家长的反感,而且因此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自卑、怯懦、缺乏进取的勇气,甚至厌学。相反,如果家长对孩子有足够的信任,即便孩子遇到了困难,他们也能够充满自信,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把困难转化为促进自己努力进取的动力。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心理环境,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