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对孩子训话意味着你要求他绝对服从,让他像你一样思考问题。和孩子朋友式地交谈,意味着大家一起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重新衡量自己的观点,搞清楚究竟谁的更符合实际。”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管教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以让孩子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可孩子偏偏就是屡教不改,是孩子太顽固了还是家长自身的教育方式出问题了?
冠英13岁了,喜欢穿磨得破破烂烂的牛仔裤和花花绿绿的T恤。冠英的妈妈总也想不明白,好好的孩子,新的衣服不穿,却要穿成这样。
这天,妈妈又看见女儿在屋外用砂轮打磨新牛仔裤的裤脚。
妈妈生气地对女儿说:“我小时候哪有这么好的衣服穿,有一件新衣服就爱惜得不得了,没想到你现在却这么不知珍惜……真是个让人心烦的孩子!”
妈妈的话女儿充耳不闻,继续低头打磨她的新牛仔裤。
妈妈气极了,她忍不住问冠英:“你为什么要把新牛仔裤弄成这个鬼样子?”
没想到,女儿竟然理直气壮地说:“现在就流行穿旧的牛仔裤,新的穿着不时尚。”妈妈听到这番话百思不得其解。
妈妈最终没能说服女儿。第二天早上,看着女儿的一身打扮——上身穿着爸爸的旧T恤,上面染着不知是什么颜色的花纹,而那条牛仔裤更是惨不忍睹,膝盖上是两个大洞,裤脚经过她的加工,多了一圈毛边,妈妈唷了一口气。
妈妈看不惯女儿的打扮,却也管不了,对此束手无策。
故事中的妈妈居高临下,给孩子一种被压制的感觉。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歌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也表明,家长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关心孩子,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家长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关爱子女,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蹲下身,和孩子平视,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我们知道,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孩子与家长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家长与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如果要让孩子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需要家长与孩子在心灵上的平等交流;家长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考虑孩子的感受,就需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如果家长们蹲下来,蹲到和孩子一般高时再开口说话,孩子从和自己平等的视线交流中看到家长眼中透露出来的爱意、真诚和平等,就会认真地听家长说话,而不会由于不平等而让他在与家长说话时心不在焉。一位从美国费城考察回来的专家,曾经这样深有感触地说过:“美国的家长不像中国的家长偏向吼骂的教育方式,他们责备孩子时,一定会蹲下来,让自己的眼睛和孩子的眼睛处在同一高度上,然后握住孩子的手,轻声地和孩子说话。他们认为,在蹲下与孩子目光平行的时候,无形中,孩子便会乖乖听话了。”
蹲下来,不只是指在生理的高度上尽量和孩子保持相同的高度,更重要的是指在心理上的高度要平等,是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用认真而亲切的态度,把孩子看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人。因为只有在心理上家长不再居高临下,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时,孩子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喜欢把心里话对自己的朋友说,却不愿与家长说的原因。
一个小男孩不愿进火车站候车厅,惹他妈妈生气了,妈妈很严厉地训斥他,他在一旁低头不语。妈妈看孩子这样更加来气了,大声地对孩子说:“你抬起头来,听我说话!”孩子还是不理。
没多一会儿,孩子的爸爸过来了。很多旅客看到这样的情景,爸爸蹲在孩子面前,看着他的眼睛,低声地孩子说:“爸爸一直知道你是个聪明、懂事的好孩子,你告诉爸爸你想回老家和正正哥哥玩不?”“想!”小男孩很高兴地回答。“回老家和哥哥玩,我们就要坐火车回去,那你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小孩想了一会,说:“我们现在要去坐火车了。”“我们坐火车要先进站,要等火车开过来,那我们现在先去候车厅等,好吗?”小孩很愉快地接受了,和爸爸妈妈手牵手进火车站了。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两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收到了不同的效果。父亲采取蹲下来的姿态,和孩子是平等的,孩子觉得父亲是理解他的,自然就收起了自己的敌对情绪,认真思考爸爸所说的话;而母亲则采取居高临下的训斥方法,孩子看到母亲气势汹汹的样子,会感到压抑和恐惧,有话也不敢说出来了。
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不妨蹲下身子,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以一种孩子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不仅可以使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