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进行换位思考(1 / 1)

近日,在杂志上读到柳亚子回忆鲁迅的这样一件小事:

鲁迅有一次在家里宴请几位作家。席间,鲁迅的独子将一颗丸子咬了一口,又吐了,说是变了味,而客人们当时都没有觉得。许广平便怪海婴调皮,客人们也都在想,这孩子怕是被惯坏了。鲁迅却不然,他夹起海婴丢掉的丸子尝了尝,果然是变了味的,他感慨地说:“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

读到此时,心里是一份感动,而且久久不能平静。从此小事可感受到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和善良的体贴。在众人面前鲁迅没有摆家长的架子,没有照大人的常情,勃然大怒,伸出大手在海婴的屁股上猛击几下,或是横眉冷对,几声呵斥,吓得海婴有言难辩。我深感触于鲁迅那句:“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懂得这个道理的。

数学单元考试的试卷发下来了,一脸喜悦的阳阳回到家里,一踏进房门就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昨天我们班数学单元考试,今天试卷就发下来了,您猜我考了多少分?”

“猜不出来,你到底考了多少分?”妈妈问。

“82分,比上次单元考试的成绩高出10分呢。”阳阳有几分得意地说。

“哦,你知道邻居家的婷婷考了多少分吗?”妈妈又问。

“大概是90分吧。”阳阳满脸不高兴地回答。

母亲似乎并没有察觉到孩子脸色的变化,接着说道:“怎么又比她考得差呢?你还得努力追赶人家才行啊!”

“您凭什么说我没有努力呢?这次考试成绩比上次提高了10分,老师都表扬我进步了,而您总是不满意,永远不满意!”阳阳生气了,他提高嗓门冲着妈妈大声地嚷起来。

“你怎么这样不懂事,我这样说也是为了你好。你看人家婷婷,每次都考得那么好,哪像你时好时差,也不知道争气。”妈妈喋喋不休地说。

“我怎么不争气啦?您嫌我丢您的脸是不是?人家婷婷好,那就让她做您的女儿好啦,省得您总是唠叨。”阳阳怒气冲冲地走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就知道分数、分数,您关心过我吗?您知道我内心的感受吗?我都烦死您啦!”就这样,母子间的一场隔着门的争吵又开始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家庭都时有发生。孩子为什么这样不听话呢?与孩子为什么就这么难以沟通呢?孩子怎么就不能理解父母的心呢?像阳阳的母亲一样,很多父母不止一次地自问。这样的家庭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就上例而言,孩子不领情,母子俩对话不欢而散,主要原因是双方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缺乏换位思考。这样就很难体会到对方的内心感受,导致双方心理活动的错位。母亲想的是阳阳应该马上把学习搞上去,却不知道孩子此时最需要的是妈妈的表扬和鼓励;阳阳觉得妈妈应该为他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感到高兴,却不懂得母亲把他与邻居家的孩子比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大的进步。由于母子俩内心的想法不同,彼此都沿着自己的思维方向与对方谈话,所以就出现了对话双方的不满甚至反感。由此,一场母子间的“舌战”自然就不可避免了。

家长要想与孩子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很重要,即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内心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说好每一句话。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自以为自己是成人、是家长,自己“走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都多”,因此,总用大人的眼光看问题,用自己成长中累积的生活经历来评定孩子生活之中的是是非非,对于孩子的世界、孩子的感受不屑一顾,这就导致很多时候与孩子的交谈不欢而散。

因此,家长在指责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孩子们内心的想法?是不是应该经常做一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的话,我会怎么做?只有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才能避免和减少对话双方的戒备和猜疑,弱化和消除对话过程中的不愉快情绪。家长学会换位思考,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从而使对话朝着家长期望的方向发展。

一位父亲和儿子为一件小事发生了争执,谁也无法说服谁。父亲灵机一动,不再和孩子争执了,而是对他微微一笑说:“孩子,你能和爸爸争执,说明你长大了。你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方式,爸爸感到很高兴。你这样做肯定有你的理由,该怎么做你自己决定吧!”父亲这样一说,儿子反而不好意思了,说:“爸爸讲的也有道理,您的意见我会认真考虑的。”

你看,这就是换位思考的魅力。只有做到换位思考,让孩子将心比心,孩子的心灵才会向你敞开,教育才能得心应手。

要做到换位思考,其实很简单,放下大人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耐心地和孩子沟通交谈。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成人的一样精彩。而换位思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解、和谐,还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也养成换位思考的好习惯,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

当然,家庭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性。对于家长而言,在家庭教育方面始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考验,单靠简单学习教育理论和生搬硬套其他家长的经验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活学活用,因材施教,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行之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