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投资要花在刀刃上(1 / 1)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独生子女家庭不断增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家庭的收入比以前也有了较大改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越来越多,除了书本、资料、文具资金的投入外,还有补课、家教、兴趣班等开销。

为了让孩子有出息,很多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为他设计好了宏伟蓝图,不惜重金地把孩子送到各种学习班中去。今天到这里学钢琴,明天到那里学绘画,为培养特长、专才,进行“超负荷教育”,弄得孩子身心疲惫,结果大多是半途而废,无奈感叹“不是这块料”而草草收场。对于在教育方面投资的盲目从众现象,父母应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由于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力都各不相同。父母要善于观察,不仅要了解孩子的优点、长处,更要知道孩子的缺点、短处。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投资项目上,不应追“热”逐“潮”,给孩子增添沉重的负荷,而应该做到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入手。发展其潜力,做到因材施教。

“低龄留学热”也是父母在“望子成龙”心理驱使下,进行盲目家庭教育投资的表现。虽然“低龄留学”的社会基础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但它在改善人们教育条件的同时,也诱发了一些人对教育的过高期望,过分讲究“高投入高产出”,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高额回报。“低龄留学”由于既逃避了升学就业压力,又可以“镀金”。虽然投资较高,代价巨大,却成了一些父母实现投资回报的一条捷径。对此,专家建议,父母应从孩子自身条件出发,慎重考虑再做决定。

除了特长班热和留学热外,择校、陪读、考证等也都成了父母们进行教育投资的目标。在所有的择校热中,小学生择校进初中则是最厉害的,每年小学毕业升初中时,都会有一大批跑学校的父母,他们削尖脑袋也要将孩子送到最好的中学去。也总是有形形色色的父母,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陪读的,也有从农村到城市陪读的,还有从大城市到小县城陪读的;有为大学生陪读的,也有为中小学生陪读的。而考级考证已经成为中小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特长考级、少儿英语考试等都拥有大量的报考者,而乐此不疲的父母也越来越多。

有专家指出,真正成功地把孩子培养起来,前提并不是父母到底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钱,根本的出发点在于你是否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拥有良好人品、能够持续地自我要求、持续地学习、自我成长的人,而这个结果一定是缘于投入的钱是否花在刀刃上而不是投入的钱有多少。

美国人对孩子花钱的“大方”之处,表现在该花的钱绝对不抠门。他们重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健康,同时也丝毫不放松身体素质锻炼。美国孩子差不多人人都会在5~6岁时学会游泳,几乎每人都有自行车、旱冰鞋和滑板。儿科医生认为让孩子从小就玩这些体育项目,可以增强体质,并能有效防止脊柱侧倾。但对可花可不花的钱美国人表现得往往非常“小气”。美国人一般都为孩子办理了健康保险,但孩子有个小病小灾很少抱他们去医院,为的是让孩子对疾病产生抵抗力。出生不久的婴儿往往赤身**地躺在房间里或者阳台上,给他们洗澡也用冷水,稍微大一点餐前还要喝一杯加冰的水,目的是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

各种盲目的教育投入提醒我们,虽然大多数家长都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但是理性的投资还是非常必要的。总的来说,每个家庭教育投资应该有明确的方向,而不是盲目跟风。从实际出发,赋予适当的期望,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孩子身心保健,采用多渠道的投资方式,用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来培养和锻炼孩子,拿出一部分资金和时间来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孩子接触和注意多方面的事物,开阔视野、丰富联想、畅通思路,增加孩子对外界事物的新鲜感和旺盛的求知欲,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那么,父母如何才能做到对孩子的投资花在刀刃上呢?应考虑如下一些投资范围:

·娱乐投资

为婴幼儿期的孩子花钱,应首先考虑娱乐性。只要能使孩子心情愉快、玩得开心,钱就花得值。这包括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游乐场以及看演出和旅游等。

·智力投资

给婴幼儿期的孩子买一些启迪型的玩具、识字画片,给稍大些的孩子购买图文并茂的知识智力类书刊,以及跳棋、象棋、地图、地球仪等。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购买有科教内容的音像制品。

·美育投资

让孩子从小接受美的熏陶,给胎儿买胎教音乐磁带,给幼儿买电子琴。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天分可以给他买喜欢的乐器。经常带孩子参观绘画、雕塑、摄影等展览。

·体育投资

为使孩子体质健康、身姿优美,可以购买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体育器械,如皮球、跳绳、羽毛球、拉力器、足球、篮球等。

·培养劳动技能的投资

为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和劳动技能,可以给孩子买小水桶、小铁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