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经看到那些事情了吗?那么也关注一下事情的另一面吧。不要再给自己寻找烦恼,尽量过一种单纯的生活。有人对你做了错事吗?那只是在害他自己。你遭遇了什么事情吗?不必介意,你经历的一切自始至终都是为你安排的,是适合你的,那是宇宙分配给你的命运。
——摘自《沉思录》
忍耐是成功过程中必要的手段,有时候,在同等条件下,成功不是比谁的智力高而是看谁的忍耐力更强,纵观古今,莫非如此。法国19世纪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丘吉尔也说:要忍耐,失败时尤需忍耐。忍耐是成功的前提,更是一种难得而必要的才能,我必须磨炼自己去获得它。可以说,没有忍耐,就不会有成功。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污辱司马懿的故事也是人人皆知。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选择驻扎在了五丈原。因为之前与诸葛亮交战过几次,总是吃亏,司马懿深知自己的韬略不如诸葛亮,所以,他就干脆请魏明帝下命令,让将士们坚守营寨,不准出战。诸葛亮最怕司马懿采取拖延战术,久不出兵。他就接二连三地派人給司马懿下战书,约他出来对阵。司马懿拿稳了主意,就是不迎战。诸葛亮又让士兵到魏军的军营前面挑战,什么“胆小鬼”,“没皮没脸”的直骂。骂着骂着,果然把魏军将士骂火了。他们找到司马懿要求去跟蜀军拼命。司马懿怎么也不答应。后来,诸葛亮使了一招狠的,派人向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装,并递信说:“你如果不敢出战,便应恭敬地跪拜接受投降;如果你羞耻之心还没有泯灭,还有点男子气概,便立即批回,定期作战。”司马懿的左右看后,非常气愤,纷纷请战,但司马懿却坚守不战。不久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死,司马懿轻轻松松就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历史上,关于“忍耐成就事业”的例子数不胜数。孔子克己复礼是一种忍耐,所以,至今他的思想还在世界上散发着理性的光辉;刘邦在取得基本胜利后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这也是一种忍耐,所以他终成就一代光武帝业;刘备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也是忍耐,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刘备巧借闻雷来掩饰,正因为刘备的韬光养晦,所以日后才有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项羽却因为急躁,而最终饮恨乌江。
谚语云:“万事皆因忙中错,好人半自苦中来。”要成就一件事情,须观察时机,等待因缘,急不得的。对于做大事者来说,忍辱负重是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能在各种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种能力,而能在忍受屈辱中负重拼搏更是一种本领。小不忍则乱大谋,凡成就大业者莫非如此。
有人认为和颜悦色、忍让无争、宽恕容忍以及从不恶言厉色,就是十足的懦夫行径,殊不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大慧的人。有人更以为凡事忍耐、含垢受辱、承认过错及接受责罚便是懦夫,事实上,在衡量自身条件尚无绝对必胜把握的时候,暂时的忍辱负重是必要的。而死不认错,往往是怕负责任,才是真正的懦夫。
忍受是一种潇洒。容纳非议。如果一个人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那么他一定活得很累。因此,当我们遇到什么事情而刚刚产生愤怒时,一定要把坏情绪遏制在萌芽状态,千万不要让它爆发,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后果甚至会导致自身的毁灭。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动不动就暴跳如雷。许多本来很好的事往往因泄一时之愤而告失败,事后后悔为时已晚。
忍耐就要像《沉思录》里所写的那样:不要再给自己寻找烦恼,尽量过一种单纯的生活。有人对你做了错事吗?那只是在害他自己。你遭遇了什么事情吗?不必介意,你经历的一切自始至终都是为你安排的,是适合你的,那是宇宙分配给你的命运。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它为人生的信条,那你的生活就会潇洒很多,也会惬意很多。
受苦忍耐是一种承担、一种处理、一种等候,也是对因缘法的认识。许多事业有成者都在忍耐多次失败后,愈挫愈勇,最后取得成功。幻想一夕有成,不如在艰难困苦当中忍耐、涵养,一旦时机成熟,必然水到渠成。处理人际关系如此,处理家庭关系亦如此,只要能克制自己的愤怒而保持微笑,就将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