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去医院体检,在等待B超的漫长时间里,我看了一段爸爸和儿子日常生活的小视频。看完这段视频后我内心无比憋屈,那个孩子总是一脸慌张或眼泪汪汪的样子让我很难形容我当时的心情。以至于在做B超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转身转错了方向,本来人家大夫要检查我的肝,我却把左腰顶过去,结果挨了顿数落。
视频里这位父亲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会好好说话。
比如,他可以因为孩子的衣服没整理好而突然对他喊起来,而且他特别喜欢用质问或反问这种压迫性和攻击性极强的语气来说话:“会不会好好走路?”“能不能好好吃饭?”
在与孩子沟通时——虽然我实在不太想把这种交流方式称为沟通——不是下达命令就是夹枪带棒:走路姿势不对,直接命令他回去重走,一次不行就多走几次,还会说出一些非常伤人的话,带着明显的嘲讽。
视频中有一段,这位父亲面相之凶狠,一般来讲,我只在地铁里互相抢座抢急了的人脸上才能看到,那时我会稍微站远一点儿,因为他们随时可能会动起手来。我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父亲对自己五岁的孩子会做出的表情,而这一切只是因为孩子没有达到他的标准。
视频中有一段父亲给孩子洗脚的场景,他边给孩子擦脚边说:“你连句谢谢都没说过。”随后他在评论区**心声,认为他这么说是一种教育,而他基本的诉求是如果今后孩子能给家长打盆水洗洗脚,那就算是培养出了一个特别懂事的人了。
倘若用“严父”来解释这种亲子相处的方式和态度,恐怕不能让人信服——严不严的先不提,话总是要好好说的吧。这种态度,也只有自己的孩子因为恐惧才会容忍,拿到任何社会场景里,估计不是一顿明里拾掇就是一顿暗中咒骂。这样的父爱,我是不能理解的。
我一般不去心疼别人家的孩子,倒不是我没有爱心,只是我知道人和人不一样,孩子和孩子也不一样,别人家庭的相处之道我未必能感同身受,从而做出合理判断。所以我很少针对某一个人的教育方式进行评论,遑论指手画脚。但是我看完这段视频,终于还是忍不住张嘴,这就是我屡次说过的爹味十足的家长。
所谓“爹味”,在我看来主要是太拿自己当爹,过于沉迷于当爹的感觉,以至于忘记如何当爹,以及为什么要当爹,把主要精力放在当爹这个职务上面,而不去研究研究怎么当个好爹。
中国某些家长有一些非常迷信的思维,认为只要经常给孩子好脸,就是溺爱,这孩子就得废,并且以此类推,最终发展到满怀着一种信念:如果让孩子过得太顺,今后他就成不了材。
这种非此即彼没有中间项的思维方式放在任何一个科学领域里都跟闹着玩一样,但在亲子关系里,很多人就是这么认为的。鉴于很多家长执着于这种信念,他们就要靠挂脸子和不好好说话以及时刻打击孩子来保证孩子受到了足够的教育,并以深藏功与名的姿态和“今后他总有一天会明白我的苦心”的心情,千方百计阻止孩子觉得他自己有什么能耐,否则孩子就要跌跟头,否则孩子就要吃亏,否则孩子就要被现实好好教育一番,并很可能一蹶不振。
这个道理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甚至还颇有点说服力。但一个道理是要禁得住逻辑分析和现实印证的。而这种良苦用心显然两方面都不能满足。合理的逻辑应该是,如果你决定要给自己的孩子点颜色看看,那么你一定要确认,孩子经受了来自你的打击,就不会经受别人的打击,或者,孩子经受了来自家庭内部的打击,就一定会获得抵抗外部打击的能力。如果你可以确认这一点,你给孩子挖坑下绊儿,还算有点意义。
听起来有点绕,简单点说就是,A打击了孩子,是不是可以保证B、C、D不打击孩子?或者A打击了孩子,是不是可以保证孩子以后再也不怕B、C、D的打击?这显然不成立。家长就算天天把自己的孩子拾掇得七荤八素,也不能阻止在孩子的整个人生里来自其他方面的打击,当然也不能保证孩子可以不被其他的人和事打击伤害到。能够经受住现实印证的道理应该是,在有足够样本统计的前提下,得出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确定性结论:受过来自家庭内部挫折的孩子一定比没有受到挫折教育的孩子更强大。这显然更不对。一个人坚强与否,跟长期被自己爹妈拾掇和贬损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相反,我们可以看到常受父母贬损的孩子,长大了大多自信缺失,形成讨好型人格,不懂得拒绝,做事畏首畏尾,并且这些人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口是心非和软弱产生严重的厌恶自己的情感。
很多家长认为这就是挫折教育,觉得自己贼科学,巨公正,特别不溺爱,可谓当代家长的典范,所以在给孩子制造挫折方面可以说是大刀阔斧,把孩子的性格凿得稀巴烂。且不说挫折教育到底有几分道理,也不说在已经含蓄过头的中国亲情氛围里,在很多人连对孩子的爱都不会正常表达的前提下,总是担心把孩子惯得不知道好歹了,家长们在内心里时刻都绷着这么一根“与儿斗争”的弦到底是合适还是不合适,单说挫折教育的定义,这种“爹味”也根本不是什么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教育指的是放开孩子的手,让他自己去尝试,要允许他失败,让他自己在失败中总结经验,获得前进的勇气,而不是抱持着“现在我要不给孩子点亏吃吃,今后社会要给他大亏吃”的态度,没有挫折制造挫折,走路挖坑,过桥砍绳,道路太平坦,还得绊一下。这种教育往往还会伴随着“男子汉”“责任”“坚强”“扛”之类的话,把枷锁牢牢套上。男子汉可不是靠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
爹妈在教育这件事里本应该起到的最大作用之一是不让孩子丧失希望,要以一个坚强后盾的形象出现,结果很多家长反倒不遗余力给了孩子最大的绝望,孩子连家门儿都没出去就蒙了:我可能真的不行吧。
即便是做成这副样子,很多家长可能还会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如此苦心,感天动地,都是为了孩子好,还盼望着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家庭,回报自己。
当然了,人各有志,比如,有一些中国父母对洗脚这件事格外执着,认为可以为父母洗脚的孩子是最有良心的体现,是做父母教育子女最大的成功。我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学校组织全校学生给自己的妈妈洗脚,好几百名年仅三四十岁的身手利落、行动自如的家长像缺胳膊少腿一样坐在那里慈爱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奋力地搓自己的脚丫子,简直像大型技校考试现场,可以想象那个洗脚现场亲情的味儿得有多么足。我就没有这种豪情和奢望,脚还是要自己洗自己的。
我没那么大当爹的架子,我想让我的孩子了解的是,他的人生目标由他去选择和实现。如果他有本事,他可以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一些微小的贡献,当然也可以只做力所能及的事去服务某一群人;如果他有才华,他可以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获得一些人的认同,当然也可以按部就班地去做一些事务性的常规事情。只要是他自己认可的实现价值的方式,都可以成为他的一个或多个人生目标。但在他所有的大小人生目标里,最不值得让他付出努力和投入精力的,就是特意对我进行什么回报。孩子自有他们的天地,大有可为,而我的脚得自己洗,这是一个人还活着的最起码的尊严。廉颇老矣,尚能洗脚。
说回担心多给孩子点儿好脸孩子就要废掉的家长们,这个理论最容易被戳破的地方就是你可以问问自己,现实会不会因为爹妈主动先揍孩子一顿就会向孩子展现温柔,或者说孩子会不会因为先挨了爹妈几棍子再挨别人捶的时候就不疼。在我看来,现实的公平和残酷之处就在于它会给予任何一个人充足的挫折、教训和锻炼,不管是幸福的家庭还是不幸的出身。所以作为父亲,就没必要以一个添堵的形象出现在孩子生命里了。好好说话、好好表达,就可以教育得很好。很多家长希望借由自己的苦心教育,让孩子有抵抗残酷现实的能力,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很多孩子长大后回顾成长经历时发现,爹妈给的苦比现实给的苦要残酷多了。有些父母担心孩子没办法应付生活的挑战,但有时候自己少闹点妖,孩子的生活可能就没那么多挑战了。
当然,我上面说的这些家长最多也只能说是糊涂,脑子拎不清,但还有一些“爹味”恐怕就没这么简单了,带着浓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味道和目的性,那就是“做爹,一定要做最横的”。这种人的高压态度往往是用来确立当爹的地位和身份,以凌驾于父子关系之上的相处方式时刻拉着脸教育与不断打压孩子的态度让“本爸爸”的地位更加稳固。这样的人因为过于恶劣,我不想分析,只能诚恳地告诫他们,亲密关系里的伤害大多是守恒的,今日所施,他日所受,皆有因果,且行且珍惜。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文中的父亲是典型的对教育目的和方式都跑偏的家长。他的目的并不在于教育孩子,而是满足自己当家长的欲望。他做出的所有攻击性的表情,所有孩子“不达标”时的斥责和嘲讽言语,所有带着惩罚性质的命令,看似特别有原则,实则是在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
因为亲子关系的不可分割,家长可以很容易地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而这种控制,却被一些家长认为是“教育”,并且可以为自己的这种教育方式找到合理的理由。比如,不会好好说话是在进行挫折教育,因为给孩子过多好脸,势必造成他不怕父母,孩子不怕父母就会造成他的行为没有边界,长此以往,早晚会吃社会的亏。但挫折教育是孩子在经受挫折时家长对他进行鼓励,教他如何正视挫折,使他可以接受挫折,勇于面对挫折,并冷静地解决挫折,而不是没事找事地制造挫折。
家庭教育要以爱为基础,爱是希望对方快乐,而不是满足自己的标准;家庭教育的最大目标是让孩子有健全的人格,懂得如何自爱和去爱别人,自尊和尊重别人,自信和鼓励别人,而不是通过一己之力,让孩子丢掉爱的能力,看不到被尊重,自信碎落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