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四句话,思考哪一组更符合你的情况:

·情绪低落时,我有觉得别人都比我幸福的倾向。

·苦苦挣扎时,我有觉得别人一定比我轻松的倾向。

·情绪低落时,我提醒自己,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和我感觉相同。

·当事情不顺时,我会把困难视为所有人都会经历的生命的一部分。

这几句话摘自心理学家称为基本人性的测试——你将自身痛苦看作人类一般状况的程度。前两项反映的是孤立思维,而后两项展示了即使在最黑暗时刻你与人联结的能力。重要的是,这两种思维模式有非常不同的结果。在压力下感觉孤独的人,更容易抑郁,依赖逃避性应对策略,包括否定、放弃目标,及试图逃避压力体验。他们更不愿意将压力和痛苦告诉别人,也就更少得到需要的支持。这使其更坚信,在困境中他们是孤独的。

相反,将痛苦理解为人生一部分的人更幸福、更有韧性,对生活更满意。他们更愿意公开自己的挣扎,更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他们也善于在痛苦中找到意义,较少有职业倦怠。然而,尽管意识到基本人性有益处,人们通常会低估别人的压力,高估别人的幸福。这不仅适用于陌生人,对邻居、同事,有时甚至是熟悉的朋友和家人也是这样。在《正念力打败焦虑》一书中,心理学家苏珊·奥斯鲁和莉莎白·罗默描述了这个基本发现:

我们经常通过别人的外在,来判断他们的内在,因为那是能看到的全部。但往往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某个同事有自杀想法,一个邻居有酗酒问题,或者街角那对幸福的夫妻有家庭暴力。当你和人们一起坐电梯,或者在商场愉快交流时,他们看上去平静、可控。外在的表现不总是反映内在的挣扎。

因为别人的痛苦很少被我们的双眼看到,我们就得出结论,自己很孤独。

研究表明,流行的沟通模式导致了这一错误认知。人们往往被鼓励展现生活的积极面,或者屈从于压力,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好消息、幸福的照片和耀眼的人生里程碑。虽然多数人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个倾向,但低估了他人表现积极面的程度。所以你滑动鼠标浏览着朋友和家人发布的欢快信息,琢磨着为啥自己的生活相比他们的乱成一团、令人失望且艰难。这个错误认知导致了更大的孤立感和生活的低满意度。研究表明,花时间浏览社交媒体,包括Facebook,会增加孤独感,降低满意度。视自己的生活比别人的悲惨,这个倾向可能是原因之一。

那么,如果面对问题时你通常会感到孤独,如何找到基本人性思维呢?我在自己的研究中探索了这个问题,我们在斯坦福中心开发思维干预措施,进行慈悲与利他研究。我发现想在压力下减少孤独感,可以做两件事:一是提高对他人痛苦的认识,二是对自己更加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