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炜
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的过程,每一个时代也都有着自己时代的特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讲究以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要求的是传承和发扬实事求是精神;当代则力争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讲述的正是发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七十年代中后期的军营故事。
故事以某师、军部的三个首长千金霍萍、冀红琛、傅郁芳要求入伍讲起。三位女孩子是在师家属院长大的,自小受军营氛围的熏陶,打算在军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是并无悬念的事情。不过,三位女孩要求入伍多少有点可笑与动机不纯,如书中所说,下定决心参军且刻不容缓的理由居然是因部队换装后那个漂亮的女兵裙。因是干部子女,三人被特招入伍,也享受着些许特权:霍萍每逢周末可以回家,看起来与工厂上班无异;傅郁芳更是在短短三四年就从一个小兵跳到了副连级。不过,与时下某些坑爹惹祸的“红二代”不同,她们虽然享有普通士兵所不具备的特权,但也并非是专来“镀金”的纨绔子弟。三人中,霍萍成为又苦又累的通讯兵,一项爬油杆的科目让自己掉了好几斤肉,细嫩柔软的玉手变得粗糙无比,后来在执行解散武斗队的任务中甚至敢以身涉险“色诱”对手,其在部队的磨练水平可见一斑;身为宣传兵的冀红琛随炮兵连队进驻村庄,夜间到开洼野地走方位角、进入毒气室“体验训练”等高难度科目一个不拉;傅郁芳虽是较为轻松的医务兵种,但也参加了后来唐山大地震救援、平洲地区解散武斗队的历练。三位女孩没有选择当“少爷兵”,固然是受当时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话语环境的影响,可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凭借父辈的特权特招入伍不成问题,但士兵的种种荣誉以及让父辈人真正认同的目光则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拼搏换来的。
男兵女兵的爱情戏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三位首长千金交友的想法基本一致:找一个有前途的异性男兵朋友,这也引出了本书的三位男主角:魏雨缪、高家锁与桂南侠。
魏雨缪是本书中年龄小、变化大、坎坷多的一个人物,他的变化与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让读者看到自身成长的影子。第一阶段是魏雨缪在师一号家做通讯员及在炮兵团二连做新兵的时期,这个期间的魏雨缪是霍萍母亲、姥姥眼中的“孩子小魏”,霍萍的父亲师一号曾善意的提醒他挎包中应该装“毛选”,理科习题集这种个人爱好的书籍在极左的部队环境中不要随便给外人展示,后来当霍萍抓着小魏的手表达爱意时他还胆怯地想把手抽出来。从中我们看出,此时的魏雨缪就是一个稚嫩懵懂的少年。不过,小魏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与潜力:在当通讯员期间的做事勤快、向霍萍赠送《我是海燕》油画时的体贴暖心、要求去炮兵团时引用名人名言所展现的知识渊博,特别是他对数学与生俱来的优势,进入炮兵团二连的当天就以一分钟52组的计算数据刷新了全连的最高记录,这些都是同龄人难以比拟的。小魏与霍萍之间的爱情如他自己所说有两个阻力,一是部队规定战士不能恋爱,二是两人的身份、家庭差距过大,故而想爱却不敢爱。想解决这两个阻力,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自身的优势与潜力在部队好好表现,当上排长、连长乃至更高的职务,成为部队的干部。小魏也确实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不过,不久之后实战演习中误中村庄水井的那场重大事故让提干一事变得难上加难,客观条件的差距也使他与霍萍的爱情出现了危机。概括这一时期的小魏,用本书开头其引用作家柳青《创业史》的原话再适合不过:“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反过来说,小魏在人生的紧要处走偏了,提干路上的“出师不利”即便可以弥补,但所付出的代价必定是难以估量的了。
魏雨缪变化的第二个阶段应该是从他当上二连侦察班长开始直到彻底心灰意冷而退伍为止。如前所说,因为造成重大事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魏雨缪一直无法得到重用,即使在全师计算兵比赛中取得第一的成绩也难以撤销当初的处分,班长一职还是爱才的连长高家锁破格提拔。因为前途与爱情渺茫,这个期间的魏雨缪开始自暴自弃,学会抽烟、喝酒、拿新兵的姓名上纲上线地去找茬,夜间地震演练时又扭伤了脚,用老班长马全发的话来说就是“活得憋屈,看着恹心”,人生跌入低谷而无可奈何。紧接着,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凡事都具备多样性,唐山大地震是一场不堪回首的罕见灾难,却也成为魏雨缪走出人生低谷获得提干的难得良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时候的魏雨缪,哪怕是脚脖子缠着绷带疼得呲牙咧嘴也要随军前往救援,而且,他又变了,为了抗震救灾,也为自己日后的立功提干变得突然可以独当一面起来。行军途中在用餐后颇有先见的用黄土洗碗为日后救援工作节省了宝贵的水源,在受灾群众极度缺水已到了生命垂危的边缘时果断将伤员转移至庄稼地,利用吸允庄稼水分的方式延续了伤员生命,因为立了大功,魏雨缪还被临时提升为排长。在日后的灾民安置过程中,魏雨缪表现更加积极,忍着伤痛为灾民搭建临时棚屋,给孕妇找接生人员、帮弃婴买奶粉、在废墟中寻找金佛、让趁乱哄抢的单身汉认识到错误送还物品等等,最大化的发挥了自己的能力,还因此意外获得了年轻姑娘石一花的爱慕。但就是石一花单方面强烈的爱慕,让部队误认为魏雨缪趁机解决个人问题,蒙受不白之冤的他再次彻底被“打入冷宫”,退伍回家也成了不得已的归宿。凭心而论,魏雨缪并不想退伍,临走前还大哭不止,可是现实就是如此,努力过,拼搏过,百分百的力都用了,对于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事物选择适时放弃寻求解脱,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魏雨缪的第三个人生阶段其实就是在霍萍与石一花之间的一个抉择问题。霍萍苦求终于说动父亲师一号派人追回魏雨缪,石一花也从唐山赶来愿意相伴一生。只要魏雨缪愿意,放弃那个前途艰辛的提干梦,与石一花一段美好的爱情与温馨的生活唾手可得,但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怀有着当干部、娶霍萍的憧憬,这次能回部队的机会简直就是自己人生的“救命稻草”!返回部队的魏雨缪先后完成了平洲地区解散武斗队、军区陆空联合演习的任务,历经种种艰辛最终获得提干资格,得到师一号的认同并与霍萍喜结连理。可以这样说,两个年轻人能够走到一起,都是因为没有忘记最初约定彼此相互努力的承诺。如果把魏雨缪与霍萍的爱情看作是一场接力赛的话,魏雨缪便是第一棒的选手,一直为摘掉处分和提干而拼命奔跑,当他因精疲力而倒下的时候,霍萍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及时接下了爱情的接力棒继续发力,最终二人一齐奋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书中的男二号炮团二连连长高家锁是一个有着十年兵龄的老兵,这个老兵除了多次立功受奖和拥有男性的成熟外,难能可贵的是他爱才、重义气。破格提拔记大过处分的魏雨缪做班长的是他,为魏雨缪争取到回地方可以领补助金的丙级残疾证书的也是他。冀红琛与傅郁芳在入伍不久后就同时看上了高家锁,两位女孩儿都是首长千金,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心情让高家锁在交朋友这一问题上长时间的如履薄冰、左右为难。不过这一难题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得以“解决”——高家锁在唐山救灾中负伤丧失生育功能,让这两位还幻想着未来让自己儿子当将军的首长千金望而却步。高家锁最终在解散平洲武斗队时与广播员田佩瑜结识,二人在患难、险境之中建立感情,终成伉俪,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同时也让人感到温馨。
师炮科参谋桂南侠与本书中颜值最高的宣传女兵小林琳之间的爱情故事则最让人唏嘘不已。桂南侠继承了商人父亲善于算计、工于心计的特点,人称“鬼难拿”。这样的一个“鬼难拿”,为何会放弃身边两个条件不错的姑娘,会将冀副军长要给自己做媒的承诺抛之脑后,而痴情一个交集不多还因公落残的小林琳呢?要知道,此时的小林琳已经瘫痪在床整一年,脸蛋再漂亮却也是形同“鸡肋”。应该说,这里面有两个原因,首先,小林琳是一个艳若桃李的美丽女孩儿,即书中提到的男人因酷爱女人的美貌而产生真情;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即小林琳是一个非常无助的美丽女孩儿,如同童话爱情故事里面千篇一律的开场白一样:“从前,有一个美丽、贫穷、无助的女孩……”美丽与无助加在一起可谓绝配,足以勾起男性内心深处的保护欲。因此,桂南侠并不在乎爱上小林琳所带来的负担与累赘,为了小林琳宁肯得罪宣传主任,宁肯脱下军装转业。小林琳在桂南侠与桂母的辛勤照料下奇迹康复,并在桂南侠与养父丁副师长的运作下提干。按说结局应该是皆大欢喜,但后面事态的发展让读者大跌眼镜:提干后的小林琳与桂南侠越来越疏远直至调到军区文工团最后嫁给团长。在调动分别之际,小林琳满口官腔,仿佛这个女孩儿一下子变成了工于心计、一山望着一山高的“鬼难拿”,桂南侠却变成了痴情的傻小子,桂母在得知原委后也因此受了强烈的精神刺激,一病不起。小林琳的离开有养父丁副师长的意思,目的是要给养女最好的前途作为对昔日老战友的报答,不能因与桂南侠过早结婚而浪费了一身的艺术青春。不过在这里要试问一句,通过舞台报幕事件,你丁副师长难道真的不知文工团长想招小林琳入团的真实意图吗?身为养父,你所谓的养女的幸福与前途,就是嫁给了年长一倍都拐弯的二婚团长吗?当然,与谁结婚全凭自愿,外人无法干涉,所以在这里也想问上小林琳一句,你还记得当初桂母为瘫痪在床的你清洗臀部时你脱口而出那声“妈”吗? 你敢说桂母后来的乳腺癌与你的决绝没有关系吗?至于后面丁副师长与小林琳送来的五千元钱补偿虽是巨款,但与桂母患有乳腺癌晚期相比,不过就是古人口中的“残林覆巢而全其壳鸟”,虽“曲惠小仁”,可又“何补大虐”呢?也难怪桂南侠并不愿意祝福小林琳,桂南侠最后的归宿是与和高家锁分手的冀红琛走在了一起,冀红琛是其一开始追求的对象,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始起点,让读者深感造化弄人。
如作者在后记中提到,这部作品讲述的是“那个特殊年代的部队生活”,“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不待言,人们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却没有变”,书中展现了诸多人物或对美好爱情的深深追求、或对光明前途的不懈努力,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与此同时,我们在看到书中人物遇到种种挫折、磨练时何尝不是掩卷自思,假如换做自己的人生也是如此,又当作何处之?故而本书的背景虽是保守、极左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描写的也是常人眼中有序却枯燥的军营,但仔细品味便可让读者承认绝不会想到在这个题材中能发现那么多东西,书中的故事与读者“距离”不遥远、“时间”不过时,可以说是一部反映真实年代真实故事、如身在其中促人成长的佳作。(完)2016.10.18
岩波作品的特点就是满满的正能量
杨村人
很多朋友问我:你和岩波是亲戚,应该对岩波最了解,你能对他的作品有个相对全面而精到的概括吗?我当即回答:能,但不知道我的回答岩波会不会认可。于是,我把我想说的话写在这里,既向朋友作答,也与岩波商榷。
岩波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篇充溢着满满的正能量。现在国家对文艺工作者提倡多写正能量的作品,其实这比较好理解,因为,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太阳终将驱散乌云,是板上钉钉的事。我们不应该纠结于暂时的黑暗和一时的乌云。大自然如此,社会生活莫不如此。做为生活的反映的文艺作品,为什么不能如此呢?岩波一直以来就是这么做的,可能有人以“岩波的作品过于浪漫”为借口,矮化乃至小看了岩波作品的意义。其实无所谓,方的就是方的,圆的就是圆的,正能量就是正能量,负能量代替不了也混淆不了正能量。
文艺作品是生活的反映与折射,这一点估计大家都不会否认,但我们往往会被一时的阴翳蒙住眼睛。前几年官场小说盛行,很多作者以所谓“如何走捷径当官”,“探讨官场生存艺术”,“演绎潜规则的合理性”,“当官是一门技术活”等角度和口径,写出格调灰暗甚至低下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可能风靡一时,但有识之士无不嗤之以鼻乃至气愤填膺。当然,根本用不着这样,当国家形势发生转变以后,这些东西自然就风流云散,很可能一文不值了。想想看,现在连周永康、徐才厚级别那么高的贪腐大官(尽管他们很有当官艺术,爬到了国级、副国级),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反腐大潮推动下,不是说拿下照样拿下了?那么,描写这种灰色人生的作品,是为人们提供成功范例,还是鼓动人们走向毁灭,不是一目了然了?
在那一波写作大潮中,岩波傲然挺立,抵御了那股风潮的席卷和裹挟,经受住了**和考验。他的《暗战》、《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青花》、《饮食男女》、《副省长女秘书》等一系列官场小说无不站在时代前沿和党心民心的立场,以阳光的心态观照和扫描整个官场。甚至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地提出和探讨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他的作品中的范鹰捉、丁露贞、柳三羊、白明刚、丁海霞等一系列引起读者热烈反响的官场人物,有的正气凛然,有的外圆内刚;有的不显山不露水,曲径通幽;有的后知后觉,幡然猛醒。总之,以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姿态,旗帜鲜明地站在正能量一边。绝不是以狭隘的小肚鸡肠或干脆的小人之心猜度时代和大局,也绝不是以抱残守缺无原则恋旧之心描摹社会。于是,有人矮化岩波作品,说“太浪漫主义了”,似乎生活就应该是灰色的,我们的国家也是没有希望的。岩波以作品做出的回答是:不!绝不!
岩波在青年时期,走出校门即进入部队,而且是一支为了建立新中国流血牺牲立下卓越功勋的英雄部队,这对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当一个人还很稚嫩的时候,第一个生活课堂往往会让他的思想观念定型,至少是定了基本调子。岩波的基本调子,就是社会永远是向前发展的,倒退没有出路;为了国家和人民肯于牺牲个人利益,甚至一事当前想到的首先是国家和人民利益。多年来,他经常这么讲,也是这么做的。前两年,他曾经写过一篇文学评论《当下小说创作应具备的四种意识》,里面前两个意识,一是国家意识,二是人民意识,三才是文学本身的精品意识,四是市场意识。很显然,岩波把国家利益看得最高。他对任何有意贬损和伤害国家利益的作品都嗤之以鼻。
岩波有一组古玩小说非常有市场,读者反馈也很好。《古玩圈》、《眼力》、《孔雀图》、《青花》等。在《古玩圈》中,主人公于博彦就是一个虽然家庭关系处理得不成功,但却是德才兼备的拔尖人才。他在有条件蒙世骗人并且可以得利的情况下,坚持一个文化人的做人底线和良心,可敬可赞。《眼力》中的章二成、秋月,都是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读到他们,就让人鼓舞士气。《孔雀图》中的主人公康赛、艾一婕,为守约互相等待十年,感人肺腑,都是忠诚笃实,坚贞不屈的人间翘楚。(《青花》一书不是不好,而是未读,难以置评。)
岩波的《风雨毛乌素》已经有很多作家写手朋友置评,交口称赞这是一本歌颂英雄,弘扬正气的大气磅礴的好书。《我把青春献给你》描写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部队与社会的生活状态,真实可信,人物形象也莫不是勇往直前积极进取,虽包含个人利益在里面,但面临自然灾害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和损失的时候,都能够奋不顾身冲锋陷阵,敢于舍弃个人利益的。中短篇小说集《翡翠扳指》中的一系列人物典型,都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给人满满的正能量,譬如《父与子》中郭长山与赵重生形象的塑造;《母与女》中任红柳与刘义峰的人物塑造;《唐山大地震留下的故事》中王大光与石一花的人物塑造,都给人留下积极的人生思考和深刻印象。《狼山》、《成色》都得到作家与写手朋友好评,《成色》一书,还在2016年7月得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青睐,被全文播出。《离婚男人》一书,甫一出版,就赢得读者一片叫好之声,很多年轻朋友写出读后感,职业作家写手朋友也写出高质量的书评。这本书一般人以为是写社会边缘人物的小说,其实是写一个有婚史的年轻人如何励精图治,殚精竭虑,奋发有为的故事。同样是满满的正能量。
岩波有两部专门描写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抗战题材小说《地下交通站》和《1943,黄金大争战》,故事来源都是地方档案或党史研究室的可靠资料,一反“狗血”抗战神剧的戏说之弊,以对中国人民负责的精神,把自己的心血融入作品。气势如虹,**气回肠,引人入胜。读后无不令人鼓劲,令人感奋,令人油然升起昂扬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饶的民族大义。
此外,岩波的《饮食男女》、《职场眩爱》等书,虽说略略有些“边缘”,不算主旋律,但书中洋溢的也仍然是教人向善,歌颂真诚,心态积极而阳光。
岩波曾经在北京体验生活一年,在云南体验生活一年,在天津郊区霍元甲老家体验生活一年,最近又到天津郊区的另一处体验生活。多年来还与部队保持密切联系,部队组织大的纪念活动往往把岩波做为老兵代表叫回去。所以,岩波在描写这些地方的人物与故事的时候,往往生活气息浓厚,写哪像哪,接地气,有利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事实也是如此,首先要源于生活,然后才可能高于生活。闭门造车,揠苗助长,天马行空,都难以写出受读者欢迎的好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岩波一以贯之的信念。现在岩波的出书率很高,说明他的作品得到出版界和读者群的认可,他的立场观点方法得以广为传播,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话语权。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岩波越显得拘谨。有的知心朋友说他像“冷面书生”,其实是不敢张扬,内心在抑制自己。“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他一辈子不会忘。我祝愿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繁荣中国的文学事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