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有一个非常孝顺母亲的儿子,名叫孟宗。在他还小的时候,父亲就因为生病去世了,只剩下他们娘儿俩。
孟宗的母亲非常疼爱他,虽然家境贫穷,但母亲还是咬着牙送他去学习知识,希望他将来能成为有用的人。孟宗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常常教导他要和学问高的人来往,向他们学习。
到了举行县试的时候,来自其他地方的考生都要赶往孟宗家所在的县城来考试。有一些来参加考试的学生,因为家里太贫穷了,支付不起住旅馆的费用,眼看着就要睡在大街上挨冻了。
这个时候,孟宗的母亲热情地邀请这些考生来到自己的家里暂住,还特意缝了一条能够让很多人一起盖的大被子。她对这些考生诚恳地说:“我们家没有什么钱,拿不出什么来招待你们,能做的不过是提供一个睡觉的地方,让你们不至于在外面受冻罢了。我的儿子也在勤奋地学习,他把拥有良好品德和高超学问的各位当作目标,非常仰慕各位,就借这条大被子向大家表达一点儿敬意吧。”
考生们都十分感激孟宗母亲的收留,为孟宗有这样的母亲而赞叹。
孟宗知道母亲为了自己的成长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暗暗地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孝顺母亲,无论母亲有什么要求都满足,好报答她。
有一年冬天,孟宗的母亲或许是因为太过操劳,突然就病倒了。一连病了好几天,每天都躺在**,什么都吃不下,一点儿胃口都没有。
孟宗看着母亲一天天憔悴下去,心里着急得不得了。
有一天,孟宗的母亲突然睁开了眼,用嘶哑的声音对孟宗说:“孩子,不知道为什么,我今天突然特别想吃东西,特别想念笋尖的味道,总是想着喝一碗笋尖汤,真是美味啊。”
孟宗听到母亲说自己突然有了胃口,激动得眼泪都要流下来了,他在心里呐喊着:“太好了!太好了!母亲有救了!只要能吃得下东西就能好转了!”于是孟宗赶忙握紧母亲的手,点着头说:“母亲放心,我一定给您做一碗!”
可是,话刚说完,孟宗就犯起了难:只有到了春天,笋尖才会露出头来,可这寒冬腊月的,去哪里找笋尖呢?
孟宗母亲看到孟宗拧成一团的眉头,想起笋尖只有在春天才有,又摆摆手说:“算了吧,一定是我病糊涂了,这个时候哪有什么笋尖呢。我老了,不中用啦!”
孟宗听了,心里难受极了,母亲自生病以来一直没怎么吃东西,眼看着人变得越来越虚弱,好不容易有了胃口,难道就这样让母亲病下去吗?
“不!母亲,您放心吧,我一定要给您把笋尖找来!”孟宗给母亲掖好被角,把眼角的泪水抹去,迈开步子向外走去。他扛上铲子,冒着呼呼吹来的大风向远处的竹林里走去。
雪下得很大,孟宗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艰难地挪动着,好不容易走到竹林,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都被大雪覆盖了。他看着眼前被白雪盖得严严实实的竹林,重重地叹了口气:“这么深的雪,天气又这么冷,连棵青草都看不见,又怎么能找得到笋尖呢?不到来年春天,天气变暖起来,这些笋尖哪里会露头呢?”
但是孟宗一想到母亲憔悴的样子,心里就不由得痛起来。他想:无论如何都要找到呀!母亲好不容易有了想吃的东西,要是吃不到,可能这个病就要把她带走了。
孟宗用力地挥舞着铲子,汗滴像雨一样落下,好不容易把积雪铲开,可那冰冻的土地就像铁一样坚硬,不一会儿他就没有力气了。但母亲在病**苦苦等待着一碗笋尖汤的样子在孟宗的脑海里闪现,孟宗不敢松懈,咬紧牙向下挖着。
眼看着这土坑越挖越深,可是一点儿笋尖的影子都看不见,孟宗实在没有力气了,悲痛的他一屁股坐在地上,越想越难受,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他号啕着说:“这可怎么办啊!母亲还在病**等待着我带笋尖回去呢!可是我真的找不到笋尖了啊,呜呜呜。”
孟宗那悲伤的哭声回**在竹林里,谁要是听见了,一定也会被这难过的气氛感染。他仰着头哭得喘气都艰难,边哭边说着:“神啊,我求您了,拜托您让我在这土坑里找到竹笋吧!我的母亲病得快不行了,没有笋尖吃就完了啊!”
孟宗一个人在竹林里哭了很久很久,没发现周围的积雪都在悄悄融化。突然,他仿佛看见眼前那个土坑有什么绿油油的东西,手脚并用地爬过去一看,嗬,正是笋尖!
孟宗激动得要昏过去了,赶忙谢过神仙,拿出铲子把土坑里的笋尖铲下来,一路跑着回家。
孟宗的母亲没想到这个时候还能喝到笋尖汤,拿过碗就“咕嘟咕嘟”喝完了。喝过汤后,孟宗母亲感到身体越来越轻快,竟然真的逐渐好起来了,这都是孟宗的功劳啊。
成语寓意
故事比喻诚挚的孝心能够感动天地。
近义词 孟宗泣笋、惊天动地
反义词 无情无义、狼心狗肺
成语出处 《二十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