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班超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班超经常帮助官府抄写公文来贴补家用。有的时候,抄写到深夜,班超累得腰酸背痛。虽然他这么卖力,但是得到的报酬却很少,家里面的日子仍然是紧巴巴的,班超也很苦恼。他有的时候在想:自己如此辛苦地赚钱养家,可是家里并没有得到改善,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我可怎么办呢?
班超一如既往,每天都坚持写公文,可官府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了。一不小心抄错一个字,官府就要克扣工钱,还会谩骂。为了养家糊口,班超迫不得已地坚持着,坚持着,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何时才有出路。为了不出错,班超在写公文的时候格外细心,生怕出现错误被克扣本来就很微薄的工资。这样导致他整天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班超感到身心俱疲。
另外,官府的公文重复性特别强,经常反反复复地抄写同样的一份公文,令班超异常苦恼。甚至有的时候,一份同样的公文要抄写几十遍,这样简单重复的劳动令班超苦不堪言。班超不禁仰天长叹:这样的日子何时能够改变?!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班超依然在不断地写着,写着……班超望着年迈的老母亲,他泪流满面。此时的班超感到愧对老母,好男儿应该志在四方,可是他却给官府抄写公文,赚取微薄的收入奉养老母。班超为没有给母亲一个温暖幸福的保障而羞愧不已。
一天,班超写着公文,但是心情烦躁得很,很久都不能平复内心的狂躁。突然,班超猛地站了起来,愤怒地把笔摔到地上,说:“好男儿应该驰骋疆场,报效祖国,而不是抄写公文来浪费大好的青春。我不要再写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我要上战场,奋勇杀敌。”
张骞和傅介子都出使过西域,可以说对西汉的贡献巨大。班超特别崇拜二人,他决定向这二人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于是,班超毅然地扔掉了手中的笔,就这样参军去了。公元73年,窦固的军队奉命去攻打匈奴,其中班超担任假司马一职。虽然假司马一职并不是什么大官,但这对于一直从事抄写的班超来说已经算是一件大事了,这将成为一生的转折点。在军中,班超的军事才能凸显,并得到了窦固的赞赏。
班超的满腔热血都洒在了疆场上,他的勇敢、智慧,让他犹如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久,班超得到了升迁。
为了打败匈奴,班超冥思苦想,费尽了各种心思,他提出和西域各国来往的建议。班超的建议得到了采纳,于是,他担任起出使西域的重任。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班超经历了各种苦难,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超乎寻常的勇气,让各种困难迎刃而解。
班超到过几十个国家,并和这些国家建立了长久的友好关系,同时,汉文化也在这些国家传播开来。
成语寓意
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人们把班超将笔扔在地上、参军奋勇作战的故事叫作“投笔从戎”,后来也以此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近义词 弃文就武、弃笔从戎
反义词 卖剑买牛、解甲归田
成语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