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韩信)
《楚汉相争》大家都很熟悉,那里面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在这里,我们来说一说汉朝的一个重要人物——韩信。
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人才很多,而韩信就是其中一员重要的猛将。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韩信为刘邦立下无数战功,所以他在刘邦的心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用百姓的话说,韩信应该是刘邦面前的红人。
当时,刘邦和项羽势均力敌,因为一山容不得二虎,所以二人注定会进行殊死较量。在当时的情况下,如何打败项羽,成为天下霸主,刘邦也没有明确的计策。正在双方僵持着不知道怎么开始的时候,韩信来到刘邦身边献计,使得刘邦占据先机,得以日后打败项羽。韩信建议刘邦把关中先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一路向东行进,并且快速渡过黄河。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快,所以想要取胜的话,速度非常重要。刘邦经过仔细斟酌,最后采纳了韩信的建议。
不久,刘邦的军队夺取了关中,并一路向东,顺利渡过了黄河。由于军队纪律严明,再加上指挥得当,很快打败了叛徒魏王豹,并将其俘虏。刘邦并没有因为暂时的取胜而沾沾自喜,而是继续向东进发。
在韩信带领军队行军的过程中,他的军队必须经过一个非常小的山口,这个山口据说叫作井陉口。众所周知,双方作战,要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韩信的军队要经过井陉口的消息不胫而走,赵王的属下纷纷出谋划策,其中有一个很出色的谋生,叫李左军。他建议赵王兵分两路:派一股人马在井陉口处设立埋伏,力图将韩信的军队一网打尽;派另外的一队人马从小路出发,从而截住韩信军队的粮草(在当时的战争年代,粮草是战士们奋勇杀敌的保障,截住敌方的粮草就等于掐住了对方的咽喉)。但是,这样的策略并没有被大将陈余采纳。陈余是一个异常骄傲之人,他认为赵国兵力雄厚,完全可以和韩信军队相抗衡。他一意孤行,决定与韩信军队展开大规模的正面作战。
韩信听到这一消息,开心极了。他开始做随时开战的准备工作。他把营地设置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并且规定战士们白天必须休息。到了深夜,他命令属下将战士们纷纷喊醒,只给战士们吃了一点点糕点,并且异常严肃地对战士们说:“你们现在只能吃几块糕点,如果你们打了胜仗,大王会犒劳你们的。”战士们都披戴好盔甲,做好了战斗准备。
接着,韩信命两千人马从小路一路隐蔽行军,直接深入敌军营地,找机会把敌军营地都插上汉军的旗子,又命令一万人马摆好阵势,背靠着河水,以便引诱敌人。
黎明的钟声敲响,韩信带领军队发起总攻,汉军和赵军展开殊死搏斗。不久,韩信仔细观察战局,认识到:兵不厌诈,这样硬拼下去势必损失惨重。所以,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带领军队假装失败,并一直退到水边的阵地。赵军不知有诈,所有军队都立刻离开营地,追击汉军。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韩信率领主力军队反击,背靠着河水摆开阵势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奋力杀敌。赵军惨败,正要落荒而逃回营地,可是突然发现自己的营地已经成了汉军的天下。此次战役,汉军大获全胜。
韩信并没有食言,获得胜利以后,犒赏了战士们。有的将领问韩信:“您让我们背靠着河水摆阵势,还不让我们吃饱饭,并且说打败赵军以后饱餐一顿,我们当时认为您是在敷衍我们,没想到真的如您所料,我们大获全胜了。您这是用的什么计策?”
韩信思索了片刻,微笑着说:“这是兵法书上有的,你们平时没有注意而已。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当时士兵们有退路,就会选择逃跑,反之,将会与敌军展开生死较量。”
成语寓意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近义词 破釜沉舟、背城借一、济河焚舟
反义词 临阵退缩
成语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