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名家评点摘录(1 / 1)

鲁迅:

“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选自《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胡适:

我们拿宋元时代那些幼稚的梁山泊故事,来比较这部《水浒传》,我们不能不佩服施耐庵的大匠精神与大匠本领……加上高超的新见解,加上四百年来逐渐成熟的文学技术,加上他自己的伟大创造力,把那草创的山寨推翻,把那些僵硬无生气的水浒人物一齐毁去,于是重兴水浒,再造梁山,画出十来个永不会磨灭的英雄人物,造成一部永不会磨灭的奇书。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四百年文学进化的产儿,但《水浒传》的短处也就吃亏在这一点。倘使施耐庵当时能把那历史的梁山泊故事完全丢在脑背后,倘使他能忘了那“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的故事,倘使他能用全副精神来单写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李逵、石秀等七八个人,他这部书一定格外有精彩,一定格外有价值。可惜他终不能完全冲破那历史遗留的水浒轮廓,可惜他总舍不得那一百零八人。但是一个人的文学技能是有限的,决不能在一部书里创造一百零八个活人物。因此他不能不东凑一段,西补一块,勉强把一百零八人“挤”上梁山去……于是施耐庵不能不杂凑了,不能不潦草了,不能不敷衍了……这是很可惜的事。后来《金瓶梅》只写几个人,便能始终贯彻,没有一种敷衍杂凑的弊病了。

《水浒传》绝不是“暖饱无事,又值心闲”的人做得出来的书。“暖饱无事,又值心闲”的人只能做诗钟,做八股,做死文章,决不肯来做《水浒传》。圣叹最爱谈“作史笔法”,他却不幸没有历史的眼光,他不知道水浒的故事乃是四百年来老百姓与文人发挥一肚皮宿怨的地方。宋元人借这故事发挥他们的宿怨,故把一座强盗山寨变成替天行道的机关。明初人借它发挥宿怨,故写宋江等平四寇立大功之后反被政府陷害谋死。明朝中叶的人——所谓施耐庵——则发挥他的一肚皮宿怨,故削去招安以后的事,做成一部纯粹反抗政府的书。

——选自《胡适文存》卷三

[清]刘一明:

欲联合海内小说名家,组织一小说审定会,甄选五部之善本,次第其高下……甲等三种:《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乙等八种:《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品花宝鉴》《隋唐演义》《七侠五义》《儿女英雄传》《镜花缘》。丙等二种:《花月痕》《**寇志》。

——选自《己未,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