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胜归水泊(1 / 1)

身在东京开封府的蔡京得知战报,大惊失色,连忙请来枢密使童贯商议援救之法。步司衙门宣赞举荐关胜为将,这关胜是汉末名将关羽的嫡传子孙,熟读兵书,勇武过人,使一口青龙偃(读yǎn)月刀,人称大刀关胜。蔡京听了大喜,命关胜率领一万五千军马前去剿贼。关胜使个围魏救赵之计,不救大名府,直奔梁山泊。守水路的张横立功心切,夜袭关胜军营,被关胜不费吹灰之力便捉拿了。阮氏兄弟去救张横,结果阮小七也被生擒。

吴用料定朝廷军马必用围魏救赵之计,只得慢慢撤军,回救梁山,在水泊外与关胜决战。宋江见关胜气度非凡,真如关羽重生一般,起了爱才之心,上前赔礼道:“如今贪官污吏祸国,我等只是替天行道,并无谋逆之心。”关胜大骂宋江狡辩。秦明大怒,拍马杀了过去。林冲怕他夺了头功,也纵马上前。三匹马纵横厮杀,宋江不想伤了关胜,连忙收兵停战。关胜回到营中,向阮小七问道:“宋江只是一介小吏,你们为何服他?”阮小七道:“我哥哥的礼义世人皆知,你懂什么!”关胜默然不语,一夜难眠。当晚,有个梁山的头领前来投靠,竟是呼延灼,对关胜说道:“宋江早有归顺之意,奈何群贼不服,因此让我前来投奔,将军若是相信,今晚可去劫营,生擒林冲等贼。”关胜大喜,亲率前军与呼延灼同去,这一去就中了埋伏,关胜被生擒,后军头领郝思文、宣赞也被捉到中军帐中。关胜想着如今奸臣当道,宋江却是忠义之人,便归顺了梁山。

围魏救赵之计是什么意思?

“围魏救赵”一词出自《三十六计》,是《三十六计》将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的一则故事总结为“围魏救赵”之计。

《史记》记载:战国时代,有个人名叫孙膑(读bìn),他是创作了《孙子兵法》的孙武的后人。孙膑曾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将军,自知才能不如孙膑,于是捏造罪名断了孙膑的双足(一说是挖去膝盖骨),又在他脸上刺字,让他没法与自己争锋。有一天,齐国使臣来到魏国,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见了齐国使臣。使臣认为他是个人才,悄悄将他带到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孙膑,对他很是尊敬。

有一天,田忌与人赛马,孙膑便为田忌献计:用下等马比拼对方的上等马,用上等马比拼对方的中等马,再用中等马比拼对方的下等马。田忌照办。这样一来,田忌只输了一阵,另外两阵都取胜了,赢得了千金的赌注(这便是“田忌赛马”的典故)。

于是田忌将孙膑引荐给了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问起兵法,将孙膑当作老师。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威王便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出兵援赵。田忌想率兵直奔赵国,孙膑劝道:“不要去赵国,直接进军魏国。魏军悍勇,一向藐视齐军。善战者应该因势利导,兵法上说,行军百里与敌交战可能会损失上将,行军五十里与敌交战可能会损失一半士兵。我们率齐军直扑魏国,先设十万灶火,过几日再设五万。”田忌依计而行。庞涓身在魏国,听说齐军燃起的灶火每天都在减少,以为齐国士兵怯于征战,已经逃跑一半了。庞涓大喜,撇下了大部队,只带轻装精锐前去截杀齐军。孙膑已在马岭设下伏兵,命人在一棵大树上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率军赶到,点火照看树上的字,还没看清楚,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败。庞涓无计可施,拔剑自刎。孙膑打败了庞涓的军队,直扑魏国,大胜而归。魏国自顾不暇,赵国的危难自然就解了。这便是“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