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张都监是张团练的结义兄弟,蒋门神被武松打败之后便与他们二人商议了这个计策,要置武松于死地。摆平武松之后,蒋门神又将施恩打跑,夺回快活林。施恩要救武松,拿了几百两银子四处求人,保全武松,将案子改轻了,又拖了两个月,将武松刺配恩州。蒋门神等人仍不肯善罢甘休,派两个杀手在飞云浦劫杀。武松保命心切,生生扯断了枷锁,将杀手和两个差役全都杀了,一人折回孟州来报仇雪恨。那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正在家中鸳鸯楼上吃酒庆贺,武松突然出现,将三人一刀一个,全部杀死。武松杀得兴起,把前来送菜的家眷、下人也都劈了,十五具尸体倒在血泊中。武松蘸着血,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才心满意足,带上几件金银器皿离开了孟州。
武松杀人太多,再无容身之处,只能落草。他在孙二娘那里换了一身头陀的衣服,戴了一串一百零八颗的人头顶骨念珠,背上两把戒刀,成了行者的模样,带上张青的书信去青州投奔二龙山,从此又叫作武行者。路上,武松借酒撒疯,打了孔明、孔亮兄弟,事后醉倒在路上,被他二人绑回家去。这孔明、孔亮原本是宋江的学生,听说宋江在柴进庄上避难,便请他来家中居住。宋江见了武松大惊,连忙把人救下,二人久别重逢,说起许多往事。宋江的朋友实在太多,清风寨的副知寨花荣得知他蒙难,也请他去住。武松便随宋江一齐离了孔家庄,依依不舍,洒泪分别,武松去投奔鲁智深、杨志,宋江一人去往清风寨。
《水浒传》是怎样影射现实的?
阅读《水浒传》,需要具备一些相应的历史知识,才能彻底吃透。要知道,宋朝到了徽宗这个时期,民间矛盾非常激烈。这种矛盾不完全是徽宗造成的,而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宋仁宗时期,就因为种种的社会危机而不得不实行变法,比如范仲淹变法,以及后来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宋朝中期的社会危机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兼并就是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的地主、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在农业社会,这是非常可怕的,会直接导致农民没法生存,最后只能铤而走险成为贼寇。
土地兼并现象并不稀奇,历朝历代都有,但在宋朝闹得非常严重,这主要是与宋朝的税收制度有关:国家征税以资产为标准,而不是以人口数量为标准。因此,土地是在大地主手里还是在农民手里,对国家的税收没有影响。这样一来,地方官员(比如县令、都监)就没有必要干涉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甚至,地主(比如蒋门神)只要贿赂地方官员,那么地方官员非但不干涉,还会默许和支持,因为这既不影响他们的政绩,也不影响税收,还能对自己有利,那么地方官当然要和大地主站在一起,而不是和普通民众站在一起。
武松在孟州的经历,就影射着整个宋朝社会风貌。施恩霸占快活林,是地主欺压百姓,而施恩又被更强大的地主蒋门神欺压。从头到尾,都监这种地方官为什么不管,反而跟蒋门神同流合污呢?因为这对他们是有利的。这种事想必绝对不是单单发生在武松身上,而是整个宋朝社会都经常发生。这也不是蒋门神等几个恶人导致的,而是整个宋朝的制度和经济条件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