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有很多差异,其中一点就是老人家的生活模式。
外国人性格比较独立,不大愿意听别人的安排,很多人年纪大了之后都愿意自己住,而不愿意去依靠子女;而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老来从子”“上有高堂,晨昏定省”“父母在,不远游”是很核心的部分。虽然现在的社会生活方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这些观念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没这些想法、做法,就可能被指责为“不孝”。
大家庭
中国人喜欢大家庭,四代甚至五代同堂是家族有大福分的具体表现,亦是全村、全镇的骄傲。其实,关于“大家庭”,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考虑。四代、五代不是问题,但如果是“同堂”,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模式,则容易出现问题。
家庭由两人结成夫妻而组建起来。新生命诞生了,两代三个人就形成了一个“▽”形的组合,上面左、右两边分别是父(夫)及母(妻),下面的尖角是孩子。人的系统需要有领袖——带领系统走向未来的人,也需要分出尊卑,即(系统里)序位的高低。人人都要有自己清晰的位置,才可以守好本人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中国传统对序位的礼节是十分注重的,例如辈分高低决定在大集会或饭局里谁有资格坐主位,谁只能坐次位;在长辈动筷之前,后辈是不能开始吃的。
也就是说,系统里需要有个老大。在三人的小家庭里,传统上就是那位男士(丈夫、父亲)是老大,那么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里,谁是老大?谁说了算?论辈分应该是祖父(系统动力学里称为“先到为尊”),或者应该是父亲(他在系统里维持系统成员的生活需要,是最有力量的成员)。
四代同堂,五代同堂,有喜庆活动时,所有人面上都有份骄傲,但在平日生活里,究竟谁应该当家做主常常是个大问题。处理得不好,则可能导致家族内部斗争以致衰败。
当然,如果老少两辈的成员都有成熟的心态,事事都以家族全体利益而非私欲为先,懂得让最有头脑及力量的成员做老大,整个家族所有成员都可以有更理想的家庭生活质量,家族也可以继续发展壮大。
小家庭制度(尽量以“▽”形为基本模式)则容易解决上述问题。在小家庭中,那位男士(丈夫、父亲)是老大;当他去到父母的家里,他就变成小孩的身份,他的父亲是老大,他父母的地位都比他高。而当他带着妻子与孩子去到父母家时,鉴于他本人是“低位置”的成员,那他的妻子及孩子也是一样。
这里有两点要注意:
其一,在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家庭里,妻子(母亲)是老大,负起当家的责任。比如,丈夫有残疾,或因伤病长期卧床,或性格懦弱怕事,主动让位给妻子当家等。
其二,如果经济能力能够负担,最好的处理方式是使二老和自己的小家庭分开住,在一个小区或楼上楼下就可以,这样小家庭就能够经常甚至天天去他们那里,把两个“▽”形小家庭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就算二老有什么突**况也可以马上照顾,二老亦会感觉这样跟与小辈住在一起没有什么不同,人人生活都多了空间,减轻了很多压力,少了很多争执。如果经济不能负担,需要同住在一起,也可以在生活空间及心理上做出两个“▽”形小家庭的区分。例如,三代人一起吃饭,心理上就认定是二老家的“▽”形状况;若只是年轻的父—母—子三人一起说话、看电视、玩游戏,则认定是年轻人家庭的“▽”形状况。
这一代老人家的心态及三观
在我们的家庭里,亲子关系应该怎样处理基本上都是来自“我父母如何待我”的经验,也就是将父母用在“我”身上的模式复制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而父母带给我们的那套则是来自他们的父母、他们父母的父母、他们父母的父母的父母……
今天我们有机会学到这些学问,在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甚至个人心智模式和思维能力方面,都可以找到很多书籍及学习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我们的父母可能并没有!
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是如此安全、丰盛,如果心中易生怨愤,指责父母的种种不是,那么让我们静下来,想想在至少三代人的岁月里,身为父母的生活是多么辛苦,有些甚至连生存都得不到保障,更完全无法学到一些知识去帮助他们的孩子成长得更好。纵然不能接受父母种种不合理的言行、态度,我们也需要体谅,因为他们没办法做得更好了。
父母对任何事的心态和三观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对任何事的心态和三观。你父母把生命传给了你,用各种你认同或不认同的方式让你成长至今,他们已经做了他们能力内能做的全部,那些他们想不到的、不懂的或不愿做的,他们是无法做出来的。你既已经成年,有独立的能力及权利照顾自己,完全可以不用他们的心态和三观去做事及照顾自己的人生。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的心态和三观已经与你无关了。
放下想让父母改变的心,改用配合、顺应的态度,再配合后文提供的思想及行为指引,反而有可能让你的父母做出改变。
老人家的需要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很多抱负,年轻时会努力增加自己的各种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资源,更会尝试创业、组建家庭,追求财富或者成就。
到了老年,不管追求的梦想是否已经实现,都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下降了,身心开始衰老,这些都在提醒他人生的时间不多了。或者他退休了,少了工作的操劳,但同时能操控事物的权力及能力也减弱了。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假如心智未曾成熟到一个具有足够智慧的高度,很容易就会出现如下情况:
·不安全感:无力照顾人生。
·焦虑、担心:时不我与、事情变坏。
·失控感:不能调控、掌舵。
到了这个阶段,老人家内心往往觉得唯一能够操控的就是自己的儿女,所以会对孩子有特别多的要求、抱怨。
当然,老人家对自己的伴侣也有类似的态度,伴侣感受到后也会转移到儿女身上。
很多人不了解这些,往往在有关的事情上、生活的问题上跟老人家纠缠,跟他们讲道理,或者干脆企图用一两句话把老人家“打”回去。老人家往往也会回以同样的态度,或者争吵,或者喋喋不休,或者用不开心来让孩子屈服。做孩子的就算每一次都投降,却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因为同样的情况会反复出现,做孩子的只能束手无策。
很多作为儿女的成年人被老人家搞得走投无路,双方关系十分紧张。如何解决?唯一的办法是了解老人家的心理需求,减轻他们的不安全感、焦虑、担心和对事情的失控感。
在这里,我要特意说一下我对“尽孝”的一些看法。老人家生病垂危之际往往是亲友最难受的时刻,老人家一生里该做的、能做的都已经做了,现在病痛缠身,往往连维持一个有尊严的形象都困难,为何还不让他走呢?要老人家继续受苦,而自己又不能做点什么让老人家感觉好一些、舒服一些,这是很大、很残酷的自私。
事实上,子女这样强留着老人家只是出于自己的内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常常用在当子女的想尽孝,老人家却已经不在人世的情况。
父母从来都不需要你的事业有多成功,不在乎是否让他们住豪宅,让他们过珠光宝气的生活,他们宁愿孩子少赚点钱,事业成功得慢一点,多花点时间陪伴他们!趁老人还健硕、清醒时,孩子们应多回家住住,带他们去游玩……有些子女给出的“理由”,诸如事业成功、豪宅等全都是借口,这些借口让他们一方面能一直躲在后面不去尽孝,另一方面在老人家离世后反而表现出遗憾、内疚,而且这份遗憾、内疚会一直伴随他,让他无从逃避!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个案:男,38岁,事业、财富都还可以,住在南方某大城市,两次婚姻都失败了。我发现他潜意识里根本不想要婚姻。
他十多岁离开家之后一直没有回老家,他的母亲已经生病卧床十年,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病痛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他却一直坚持要等事业更成功、财富更多后才回去。我问他怎样才算“成功”“财富更多”,他说不出来,同时又很担心母亲随时会病逝。
我对他说:“假如我是你,我会用一天时间做好工作上的安排,然后马上买飞机票回家,陪伴母亲至少三个月,再考虑下一步。”
他内心担心母亲会责怪他一直没有回家,同时又觉得自己事业不够大、财富不够多,母亲会觉得他不成功,因此他一再推迟回家,然而他又很担心母亲未见到他就离世。事实上,他是在“蓄意”制造他将来会背负一辈子的遗憾与内疚。
其实老人家都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最大的希望就是跟孩子开开心心地待在一起,相比之下,其他的物质生活并不是那么重要。
对老人家的有效引导
我们跟老人家沟通、互动、相处,想维持一个融洽、和谐、愉快的氛围,甚至想老人家有满足、安心、幸福的感觉,应该先修改一下我们的行为准则。
我们想要的——
老人家平静、开心、有幸福感。
我们与老人家能很好地相处和沟通。
我们没有必要做的——
证明我们说的才是对的。
教他们什么来证明我们更优越。
所以在和老人家沟通时,我们要专注在“我们想要的”那些方向——
灵活地岔开话题,不接招。
山不转水转,当老人家坚持聊一个你没有话说的话题时,你就转向他一直很感兴趣的话题(这需要你平时细心观察)。
如果老人家还是坚持聊你没有话说的话题,那不妨找个借口提早离开。
把压力转为共同愿景。为什么要谈共同愿景?第一,梦想总是要有的;第二,心中有了这愿景,自己工作就更有动力了,这会让老人家思维更正向,开心的憧憬多了,负面思想就相对地减少了。比如,你的经济能力负担不起给老人家买房子,以前总是避开这个话题,现在不妨主动跟老人家谈理想的房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一步一步地在老人心中描绘出这房子的样子,每次就用它来改变话题。
跟老人家的相处
针对老人家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失控感,以下的相处模式可能会很有帮助,这包括——
一、请他分享他年轻时突出的成就、一些证明他很有力量的往事。
二、老人家比年轻人更强、更多的就只有一项:人生经验。所以,当你借个题目向他请教,请他谈谈他的经验时,他就会越说越兴奋、越说越有劲。
三、告诉老人家你欣赏、敬佩他们的地方,这会加强他们的存在感,也就是让他们感到活得有价值,他们心中的力量便会增加。
我从来不教人说假话。你不认同老人家说的话,又不应说假话,那么可以怎么做呢?你可以这样做——
一、改变话题:“这事改天再谈。”
二、对他们说:“你说的话有道理,我要好好地思考一下。”
三、把“球”交给他,说:“你说的我觉得有点困难,有其他可能性吗?”假如他给你压力,你就退回到上面的“这事改天再谈”或“你说的话有道理,我要好好地思考一下”。
总而言之,不要跟老人家在语言上进行对抗。他们很容易受伤,而他难受,你就会更难受。老人家会因面对自己力量的减弱而担心、恐惧,所以让他说一些能增加他力量的话题便能增强他的自信。以上的相处模式全部都是对症下药,能够很好地应对老人家内心力量不足的状况。
应该让老人家照顾孩子吗
社会现下普遍的情况是:年轻人上班或创业,孩子则让父母照顾。
这样的安排从表面上看是一举三得:
其一,把年轻人的时间释放出来,更能专注在事业、赚钱上,毕竟赚得更多,全家受益。
其二,老人家清闲在家,对孙子又特别喜爱,天天有孙子陪伴逗乐,就像成语里说的“含饴弄孙”,是老人晚年的福气。
其三,小孙子成长需要有人在身边给予很多的照顾,年轻人忙,老人家空闲,把孩子交给老人家照顾,年轻人就可以放心出去打拼了。
然而,上述三点其实隐藏了很多严重的、伤害这个系统发展及壮大的、正逐渐成为系统包袱的问题:
第一,每个人与父母的联结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与父母充分地联结才能产生足够的人生动力、正确的三观及有效的思维模式。这份联结是否足够包含两个情况:
一是孩子与父母有充分的联结,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的人生动力、正确的三观及有效的思维模式。
二是孩子与父母没有充分的联结,孩子成长后觉察到自己在人生动力、三观和思维模式方面存在不足,然后凭后天的学习及练习进行了弥补。
今天的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无法从他们的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人生动力、正确的三观及有效的思维模式,长大后亦没有学到,不过如果他们能够多陪伴孩子,跟孩子有充分的联结,或许可以让孩子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但是对留守儿童来说,父母陪伴其成长的时间很少,这方面是完全空缺的。
第二,把年轻的父母从照顾孩子的责任中择出来,孩子成长后内心的缺失会很严重。这种缺失是祖父母或任何其他人都无法补足的。看社会犯罪分子的成长背景,无一不显示出这份缺失。这样的孩子也无法好好地学习。
年轻的父母把陪伴孩子成长的责任放下,腾出来的时间真的全部用在打拼、赚钱上了吗?不管是或不是,都不是好事——
若是,则可能会培养出对钱过度重视的性格,财富或许会成为他成功身份的支持,但是过度被金钱牵引,可能就很难体会到满足快乐,且与人情感上的联结会变弱。与孩子再次一起生活时,双方的感情可能会变得很淡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很难有效补回。而这样的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也会感到无力、内疚。
若不是,那他们的空闲时间可能更多地用来耍乐:赌博、交际、喝酒、吃饭、发展有破坏性的感情关系。不少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如赌博、酗酒、吸毒、婚外情及婚姻破裂等,都是由此产生的。
第三,老人家那套亲子关系“该怎样做”是来自他们的父母那里,“他们的父母”那套是孙子三代之前的。四代所处的环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而作为第四代,孩子成长起来后,他的人生要面对的世界比现在的要复杂得多,简直无从想象。老人家灌输那些三代前的三观及思维模式给孩子,我担心你的孩子在面对30年后他人生里的困难时,就很难有活路了!年轻人(父母)跟老人家在教导孩子的事情上有很多的不同意见,经常有争吵、斗气、争执的情况出现,也会导致夫妻关系紧张。追溯原因,还是自己当初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开始的。自己是始作俑者啊!一旦交出照顾孩子的责任,很难不伤感情地收回这份责任。
孩子在祖父母溺爱下成长对孩子伤害非常大。在不少案例中,当父母结束外地工作返回家中的时候,孩子甚至不愿意叫他们爸妈!熊孩子是不可能独自生活、照顾本人人生的。不被其他人接受,唯一显示力量的方式是搞破坏。(显示力量就是人们常说的“刷存在感”,是内心不安全感的具体行为表现模式。)
所以,回归原来生命传承的安排才是正途:有了新生命,就让他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父母用足够的时间给孩子营造轻松、快乐、满足的家庭生活。这样,孩子才有最好的成长空间,能够充分培养出照顾本人人生的能力。
第四,当老人家已经完成了他们人生里工作生涯的过程,身心开始衰退了,从工作中退出(也就是退休)后,应该享受颐年之乐,他们的生活应该是没有压力的,而只有乐趣、欣慰。现在年轻一代为了赚钱,赚更多的钱,背井离乡,把孩子交给老人家,一年都不回一次家,美其名曰多赚些钱让老人家老年时可以享更大的福。其实,没有哪个老人家想要更多的钱,他们更想要的是孩子多点时间在身边,多点时间回家探望他们。
老人家的退休生活
过去很多人对“退休”二字的理解不是有错误,就是不全面,例如:
·工作做不来了,身体羸弱、有病,所以需要退休。
·退休就应该休息,什么都不做。
·身体状况良好,为什么要退休?
·退了休还可以做有工资的工作吗?
一般情况下,退休是指劳动者因年老、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力而从已经从事多年的行业或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相关的工资及福利亦相应地调整。退休人员可能会继续担任减少劳动量的有偿工作,但亦有可能从事公益性质的工作,或者转向研究学问、技术,或者把时间放在个人喜爱的事物上,同时本人慢慢地衰老,踏进老年阶段。
大部分人退休后都是选择一些压力及精力投放大大减少的事务。老人家已经把人生中最宝贵、最有精力的几十年贡献给了家庭及系统(企业、社会、国家),他们有充分的资格与权利选择度过余生的方式,其他人,尤其是子女,不应该横加干涉或操控,更不应该妨碍老人家去做本人喜欢或想做的事,处处以“为了老人家好”的借口去操控老人家的生活。
从旁看到老人家做你不认同的事,若老人家愿意,你也许可以给他一些意见、建议。如果老人家不愿意听从,亦是他的权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事例及有效的处理模式。
若老人家选择服用一些你不认同的保健品,建议你先深入研究并收集资料,若无害而只是浪费一些金钱,且数目不是太大,告诉自己: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有权利、有资格浪费一点钱;若有害,则把权威资料给老人家看,然后咨询医生或把保健品送去检验,若涉及金额太大,带着资料去公安局,咨询是否有可能是非法传销或卖违禁品。
若老人家独自生活,没有伴侣(丧偶、离婚),很有可能坠入爱河,子女在大方向上应该抱支持、鼓励的态度。老年时可以再次感受到爱与被爱的滋味,是很难得的机会。在具体的人选上,若子女不认同老人家的选择,提醒自己:这是别人的事,你无权干涉(连邻居、朋友的事你都管不了,何况是你的长辈?你有什么资格可以这样冒犯父/母亲)。友善的态度反而能让你从旁看得更清楚,就算是没有结果的一段爱情,对老人家来说也是很难得的呀!若你担心老人家受骗,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对方(用你想得出的方法,收集一些无可辩驳的证据给老人家看),假如真的是骗局,则紧守钱包,也劝老人家在看清楚之前不要花大钱。若老人家就是不听,则告诉自己两点:一是,老人家自己的钱,他有绝对权利决定怎样花;二是,老人家看到真相心碎时,给予其真诚、没有鄙视的爱及支持。
老人家越来越老,很多问题会日渐出现,给子女带来很多煎熬、忧虑。子女需要多思考,让自己在心理上增加一点点力量:
·每个人有来到世界的一天就一定会有离开的一天,这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珍惜跟老人家在一起的每一天,多为他们做点事,这样老人家离世后才不会留下什么遗憾与内疚。每当考虑要不要为老人家做一件事的时候问问自己:若不做,他日会有遗憾、会内疚吗?
·不要去做超出本人能力的事情,这会伤害到家人的安定生活。也不要做会给其他系统,包括社会带来伤害的事,因为这样会让老人家带着遗憾及内疚离开世界。
·用这样的思维模式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天你本人也会变老。如果到了老人家现在的年龄及状态,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
善终辅导
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身体衰败,疾病缠身,最终死亡。这一点人人都知道,但是眼看着自己的父母经历这个过程,尤其是走这人生的最后一段路,子女是非常悲伤难过的。这份悲伤难过,是父母对我们的非常有特殊意义的认证,不可避免,无法用技巧消除。若试图逃避它,则会造成更大的身心问题。
当父母病情进入最终阶段时,很多人用“怕老人家接受不了”的借口而选择对他们隐瞒这个消息。这对老人是非常大的不尊重!我们没有权利剥夺任何人的知情权,这是他的人生、他的权利,他是最应该知道这个情况的人,而他有权利不让任何其他人知悉。
他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也许他有一些心愿或者私事想在离世之前进行处理,对他隐瞒病情已进入最后阶段的消息,最终只会让他带着遗憾离去。
有时子女对老人家隐瞒病情,其实是他们自己内心软弱,不能面对这个信息。
当年轻的一辈能够面对、能够带着悲痛告诉老人家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就能够跟老人家谈谈,他还有些什么心愿想完成:
·想做而未做的事,想去而未能去的地方。
·想再见某些人。
·有话想带给某些人。
·有些事情想完成。
带着平静和尊重(不否定、不批评、不阻拦)去思考能够为老人家做多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这是在减少老人家在离世时的怨、愧、悔、憾,让老人家走时多一分安详、平静、尊严。
·怨:事情效果不好,认定是别人的责任,心怀怨愤。
·愧:事情效果不好是自己造成的,心中有愧。
·悔:做了不该做的事,心中懊悔。
·憾:应该做的没有做,心中有遗憾。
“愧”及“悔”需要老人家做点事以达到平衡;“怨”需要老人家把操控心收回;“憾”则需要子女等为老人家努力完成,给出承诺。
老人家的身后事,也应在他生前说清楚,特别是以下问题:
·财产的分配,权利的安排,立好遗嘱。
·葬礼的方式,以及一些特别的要求。
·一些可能有的遗愿,要代为传达的信息等。
有关的技术性、礼仪性安排,应预先选好服务提供者,并与他们建立联系。还应该约定数个可以信赖的好友,到时协助你做好这些事。老人离世引起的悲伤情绪以至家人可能出现的情况,尤其是有其他年老、体弱多病的家人,或家族人数较多,需要有人协助协调、联系等工作。
老人家离世引起的哀伤情绪是正常的,不应亦无法有效消除。正确的态度是接纳这份情绪,积极地投入生活和工作。不要急于驱走这份情绪,带着这份情绪,专注于做好每天的工作,过好每天的生活,落实好自己每天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