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反照出自己影像的一面镜子:

是你自己的想法在响应你。

阅读本书的对话时,请务必了解:跟辅导者一起做“转念作业”(书里的实例都是我辅导的个案),与一个人独自练习,二者之间并没有多大差别。你,就是自己一直等待的那位老师兼治疗师。本书的设计,主要是帮助你自己操练“转念作业”。虽然跟辅导者一起操练的效果可能更为显著,但那并非绝对。观察别人怎样跟辅导者一起操练,对你也颇有帮助,你可以一边观察,一边往内心寻找自己的答案。用这种方式来参与,十分有助于你学会反问自己。

后面很多章节记录了我跟一些人士分别做“转念作业”的对话,它们都是摘自我过去一两年来带领工作坊的对谈录音。在一般的工作坊里,会有一些参与者自愿坐在我旁边,他们依序上台,逐一在观众面前大声念他们写在“批评他人的转念作业单”上的答复。然后,我把他们领入“4句问话”和“反向思考”的力量里,靠他们自己领悟出事情的真相。

我拜访过几个国家,无论何地,不管使用哪种语言,我发现人们的想法其实都了无新意,类似的想法不断重复,同一想法迟早都会在每一颗心灵里以各种不同方式出现,所以任何人的“转念作业”都可能是你的作业,读这些对话时,把它们当成是你自己写的。千万不要只读到“别人的答复”而已,请你也进入内心,找出自己的答案。尽可能去感受,去跟他们的生命连结,找出你曾经也有过的类似经验。

你可能会注意到,我并非一成不变地按照“4句问话”的顺序来问,有时我改变原有顺序,或故意不问某些问题,只问其中一两句,有时我完全略过反问,直接进入反向思考。虽然那些问话的顺序非常管用,但练习若干时日后就无须“固守章法”了。你不必老是一开始就问:“那是真的吗?”任何一句问话,你都可以拿来当作开头。有时,你觉得该由“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开始问。只要你愿往内心深处反躬自问,任何一句问话都能立即释放你。慢慢地,那些问话会在你内心生根,完全被你内化了。但在这之前,你需要按照顺序来问全部的4句问话,而后进行反向思考,循序渐进,促成深度的转变。因此,我也一再强调“转念作业”的初学者一定要按部就班地练习。

请注意,有时候我会抛出两句附加问话:“你能否找到一个理由让你放下那个想法?”和“你能否找到一个理由让你毫不焦虑地持有那个想法?”这些都是紧随第三句问话“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的后续追问,它们常生奇效。

也请注意,在适当的时机,我会帮某人找出真正造成他痛苦的原因,以及连他自己都尚未意识到的“故事”。这需要深入去看原有的答复,从中找出它背后隐藏的意念。有时,我在进行反问之际,会从示范者“原先写下的答复”,适时跳转,探问他“当场冲口而出的某句怨怼”。(当你单独做转念作业,突然出现一个新的怨怼或埋藏的故事时,你可以把它写下来,并针对它反躬自问。)

请务必了解,“转念作业”并不是放纵任何有害的行为,也请别误解它是为任何不人道的事物辩护。要是你发现后续章节的某些事情听起来冷酷、不关心、不仁慈或欠缺爱心的话,我邀请你温柔地跟这些感受在一起,进入其中,感受一下在你内心悄然升起之物。然后,请进入你的内心,回答4句问话,反躬自问一下吧。

如果后面的个案无法勾起你深刻的感受,请试着把生命中对你有重大意义的某个人取代个案所写的对象。例如,如果示范者的问题跟朋友有关,你可以改为:丈夫、妻子、爱人、母亲、父亲或老板,你会发现,别人的“转念作业”似乎转变成你的了。表面上看来,我们所做的“转念作业”好像是针对他人,事实上,我们处理的是我们对于人的想法。(例如,你整张“转念作业单”写的全是你的母亲,稍后却发现你与女儿的关系竟戏剧性地改善了,因为你丝毫未觉察你跟她之间的问题也是胶着在同一想法里头。)

“转念作业”给你一个进入内心的机会,并体验那一直存于你内心的平安。那个平安永恒不变、坚定不移,而且永远都在,“转念作业”会带你到那里去,那才是真正的回家。

[注:为了协助你顺利进入反躬自问的过程,V部分特别以粗体字清楚地标示出4句问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