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文化内涵浅薄、平庸的家庭;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呆板沉滞、令人窒息的学校;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2001年8月23日《光明日报·书评周刊》头版头条如是说。
本书付梓之际,读到这一组警句,感到由衷的欣慰。我们还想补充两句: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企、事业单位是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缺乏竞争力的单位,
一个不重视快速阅读的读者是不善于学习、阅读效率低下的读者。
本书的编撰过程比预想的艰难。中国阅读学研究会1997年在郑州召开学术年会,会长曾祥芹先生策划编撰“汉文阅读学书系”(13本),其中有《汉文快读学》一书。1999年9月,书系奠基之作《阅读学新论》出版,受到关注,赢得好评。但其中“汉文快读方法论”一章过于简略,意犹未尽。2000年初,河南大学出版社王兴业先生得知《汉文快读学》尚未落实,主动请曾祥芹、甘其勋两位先生出面,约请全国各地快读专家共同编著。后经商酌,书名定为《快读指导举隅》,意在继承和发展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的阅读研究传统,对汉文快读理论和实践作一次系统的总结,又想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们阅读能力的挑战作一次探索。
2000年3月,几经函电协商,确定了写作班子。曾祥芹拟出全书“构思说明”,拉出“全书纲目”讨论稿。汇集各撰稿专家的意见,又几经打磨,5月改出“著述纲目”第二稿。2001年2月,各章初稿大多草成,曾祥芹、甘其勋通读全部书稿并分别反复修改后,曾祥芹又侧重修改上编,甘其勋侧重修改下编。有的章节另请第二撰稿人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
一个正确的认识,从社会实践中来,而且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对于快速阅读尤其是汉文快速阅读,人们曾有过种种误解和偏见。本书的资料准备阶段,主编曾祥芹通读国内外包括港、澳、台的有关著作,曾以《疑义相与析》为题列出30多个问题。几经研讨,几经琢磨,我们在本书《导言》和上编《汉文快读科技原理》中,对一系列理论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而且可以说,迄今为止,这是国内关于快读的最全面、最深入、最系统的理性思考。
从理论到实践,又是一次飞跃。如何通过有效的训练,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面对不同文本的广大读者,尽快掌握汉文快读的基本要领,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不做读物的奴隶,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是我们思考的又一重点。本书下编在北京、上海、河南、四川、黑龙江、山东、浙江、湖南、辽宁等地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阅读主体、阅读客体相结合的双重视角,提供文本、设计练习、组织检测或列举实例,力求把快读理论变为便于操作、不难掌握的实际技能。为使读者对掌握汉文快读要领增强信心,我们还从大量史料中爬罗剔抉,列举从古到今的大量史例作为附编,以供读者参考。
本书写作班子集中了80年代以来全国研究快速阅读的专家,除个别老同志因健康原因外,主要代表人物大都参与了。他们都有高级职称,或出版过专著,或发表过专论,或指导过教学实验,均有较深的造诣。因为考虑到本书不是个人著述、一家之言,而是快读研究者的通力合作、集体智慧的结晶,许多同志放下手头其他课题,积极投入本书的编撰。具体分工依全书篇章次序布列如下:
曾祥芹(河南师范大学)撰写导言,第1章,第6章,第7章;
端木庆一(河南师范大学)撰写第1章第2节;
王学贤(北京快速阅读推广中心)撰写第2章,第4章,第11章,修改第3章;
潘意敏(上海师范大学附中)撰写第3章,第9章第4~6节;
甘其勋(河南省教育厅)撰写第5章,第12章,后记;
乐连珠(浙江舟山市教委)撰写第8章;
程汉杰(北京铁路二中)撰写第9章第1~3节;
王继坤(山东德州学院)撰写第10章;
陈万珍(河南师范大学)撰写附编汉文快速阅读史例。
本书酝酿孕育之初,“阅读”还是冷门,快速阅读更乏人问津。在她成长之时,借助语文教育改革的强劲东风,“阅读”渐渐“热”起来了,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市场已呈“群雄逐鹿”之势。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世界大势所趋。20世纪后20年,是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20年,是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文明进程明显加快的20年,也是阅读学研究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从受冷落到渐受关注的20年。
国家教育部制订并于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求7~9年级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而且规定“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在近百年的语文教育史上,部颁文件对阅读的功能作出如此充分的肯定,把浏览(快速阅读的一种)与精读、略读并列为三大阅读技能,这是第一次。本书作者们多年来为之付出心血的阅读、尤其是快速阅读研究得到认可,并获得如此重要的地位,确实使我们感到欣慰。
现代社会,阅读是一种学习能力,更是一种生存能力。我们的理想是培育读书人口,建立书香社会,提高民族素质。《快读指导举隅》的出版,如果能对此有所推进,我们深感荣幸。但我们深知,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要让12亿人民都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本书得到河南大学出版社领导和王兴业先生的鼎力支持,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撰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许多著作,择其要者近百部列于书末,在此对作者一并致谢。参阅的报刊文章数以千计,不能一一注明,敬请见谅。
我们撰写本书虽已尽了最大努力,但仍有许多缺憾。一些理论问题尚待深入研讨,一些操作方法仍须在实践中发展、完善;下编的“举隅训练”未能全面贯彻和充分体现上编的“科技原理”;各章所举例文不尽理想,文本的难度层次不大分明,题目设计也不尽恰当;电子文本的快读因是全新课题,更难免挂一漏万,落后于实践。如果本书能激发读者研究的兴趣,引起实验的欲望,得到批评指正,我们衷心感谢!
编著者
2001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