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留下了什么遗产?(1 / 1)

小狗也要叫 张鸣 1146 字 15天前

我们中国人的惯例,一个大的历史事件,每逢五逢十的周年,都会有一些例行的庆典,如果是学界,就会有一个或者几个一定规模的讨论会。只是,这样的纪念活动,往往会流于形式,甚至仅仅变成一种仪式。学界的讨论会,也多半没有多少学术的含量,研究推进有限,若有进展,也无非是在史实的考据上。2011年是辛亥革命的百年,海峡两岸都会有一番庆典。大陆这边显然要热闹一点,武昌首义的发生地,据说花了不少银子,除了一些官方的庆典,学界的会,也已经开了好几个了。但是,我们的这些庆典和纪念活动,到底是为了什么?具体地说,一场发生在百年前的革命,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遗产,值得我们这样的纪念?其实,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对于很多人而言,纪念,仅仅就是一种惯例,一个习惯性的行为。

要说辛亥革命的意义,中学生都能回答得上来,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把这意义当遗产,似乎也可以。是的,自打共和问世,到现在为止,中国依旧是共和国。帝制虽然经过两次复辟,但前后加起来不足一百天的寿命。有外国学者给辛亥之后的中国历史断代,北洋时期为第一共和国,国民党时期为第二共和国,现今为第三共和国,或者是说Republic of Warlord,Republic of Party,Republic of Peoples。但是,人们都知道,民主共和的内涵,在前两个时期,实际上都没落到地上。辛亥革命不久,有人感慨:“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至于推翻帝制,在今天看来是可喜可贺,两千多年帝制,一朝倾覆。对于现在的人们而言,帝制就意味着专制,专制统治的覆灭,当然值得庆祝。但是,对于当时的人们,问题却没有那么简单。恐怕只有少数知识界和社会的上流人士,才会认为共和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即使在这些人中间,也有更喜欢君主立宪的人,对保存帝制的框架,情有独钟。革命后,民众,尤其是农民,并没有翻身解放的欢愉,反而徒增强制剪辫的担忧和纷扰。皇帝没了,就没有王法的逻辑,在底层社会广泛流行。中国是一个伦理型的国度,汉人的基本伦理道德,尽管经过先进人士的跶伐,但依旧是三纲五常或者忠孝仁义。这样的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人们行为的规则。而这道德体系中,君主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关键性的要素,一旦这个要素没了,整个的伦理道德体系就开始摇晃,晃得人们很不舒服。辛亥之后,中国长期以来都难以在民主的体制内,建立一种秩序。从北洋到国民党时期,国家系统内的效忠问题,困扰着每个统治者。以下犯上,公开反叛,成为流行病。只要官做得大了,就可能被下属推翻。一省督军如果不兼任下面的一个师长,就做不长久,同样,师长不兼任下面的旅长,旅长不兼任团长,都同样命运。连袁世凯这样的强人,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内阁成员迟到,因为晚上通宵聚赌,袁世凯都不能加以制裁。文官尚且如此,外面重兵在握的武夫,就更无奈了。整个民国时期,民间的骚乱,土匪、帮会、会道门的活动,都比清代更加活跃。即使国民党时期,也只是在抗战结束后,才做到对各地军阀的暂短时间的统一。

不言而喻,对于中国这样具有悠久而且没有间断的帝制传统的国度,现代转型,走英国道路是合适的。但是,虽然清朝的新政改革,给这样的道路点亮了希望。但这个道路的成功,相当关键的因素是统治者不犯重大的错误,或者说,犯了错误可以及时改正。特别地,当时的中国统治者,还是一个少数民族集团,在民智渐开的情况下,合法性不足,统治者更是需要谨慎。然而,我们却看到了相反的状况,1908年后,新上台的满人少年亲贵,盲目而蛮横地收揽权力,把兵权、财权、行政权人事权统统收揽在自己手里。还力图把本属于地方的路矿权也收归中央,推行铁路国有政策。这样的收权,到了皇族内阁的成立,臻于极致。先是得罪了北洋系,而后则得罪了最有实力的立宪派士绅和绅商,把各省的咨议局,差不多都推到了自己的反面。革命党人原本就一直在寻机造反起义或者暗杀,原本由于主流社会不支持,所以一直没有成功的机会。孙中山说,武昌起义前,革命党搞过十次大的起义,其实没有一次有可能胜利。但是,现在他们则有了机会。武昌起义,之所以一群新军士兵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一哄而起,就能成功,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是以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为首的立宪派及时加入了进来。在上海,无锡,常州,宁波等地,光复的主力都是商团。

革命引进了当时号称最先进的制度——美国体制。但是,中国人却没有做好准备,实践这个制度。从今天看,这样的选择,其实是国人的一种无奈。像哥们当口英国人说的那样,中国需要一个皇帝,但却没有人能做这个皇帝,多数中国人,其实不知道总统是个什么东西。但是,操纵这个选择的革命党人,其实并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只热衷于推翻异族统治。在这些人看来,中国的问题,就是满人的统治,只要把满人赶走,就一切都会好起来。极少数明了西方制度的人,却又满怀制度的迷信。觉得只要把最先进的制度的招牌挂在国都的城门上,中国就会像被仙女的魔杖点了一下似的,马上就会变个模样。清帝退位,共和告成之后,整个知识界都盲目乐观,此前新政时期的启蒙,办白话报,俗话报,演文明戏的现象,基本销声匿迹,启蒙中断,因为大功告成。于是,制度的水土不服病症,就愈演愈烈。

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一场不期而遇的跃进式变革,但变革后的水土不服,却引发国人对变革的某种异样的焦虑。明明是革命带来的问题,却不得不用更激烈的革命来化解,由此革命层层递进,越来越激烈。

辛亥革命的遗产,的确非常丰富,但也非常复杂,好坏杂陈,正负糅合,对于一个一直没有好好反思历史的民族来说,这样的遗产,实在是过于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