馊事中的馊主意(1 / 1)

小狗也要叫 张鸣 1290 字 15天前

张勋是个粗人,从小没读过书,投身行伍,从大兵做起,清末混成一方镇帅,手下万把巡防营将士,虽然装备没有新军好,但总是剿匪,战斗经验却相当丰富。辛亥革命,各地民军围攻南京,在苏州的巡抚程德全早就反正,而驻南京的两江总督张人骏不肯就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张勋的撑腰。开会商议的时候,江苏布政使樊增祥其实想劝张人骏识时务了的,但张勋腰里别着两支手枪就来了,把枪拍在桌上,把人都吓回去了。

这个粗人,一辈子干得最大的事,就是复辟。在民国六年,把小皇帝溥仪从紫禁城拉了出来,昭告天下,说是宣统九年了。当然,这个复辟,只维持了十二天,连街上的小贩都知道,这是一场闹剧。满大街卖纸糊的龙旗,劝人花两大子买个古董。张勋在复辟的时候,所占的地盘不过徐州,江苏北部的贫瘠之地。能养两万兵马,已经到头了。要论实力,漫说比不了江苏和浙江的督军,就是跟福建督军李厚基和安徽督军倪嗣冲比,也差一大截。他之所以能干成这样的“大事”,让世界吓一跳,在很大程度上,是府院之争给了他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民国的政体,是一本糊涂账。最初成立临时政府,是学美国,总统直接统帅内阁。孙中山交给袁世凯之前,出于对袁世凯独裁的担忧,临时策动临时参议院,又添加了一个总理,由总理主持内阁。这样一来,中国到底是总统制,还是内阁制,谁也说不清。袁世凯是个强人,总理在他那儿,就是工头。但袁世凯死后,政体又恢复到了糊涂境界。总统身边的人,觉得总统应该有权。而总理身边的人,却认为政体是内阁制,总统不过是个摆设。当时总统是黎元洪,总理是段祺瑞。尽管袁世凯死了,但天下基本上还是北洋的,袁氏遗下的北洋团体,首领就是段祺瑞。而黎元洪做总统,不过是沾了辛亥革命的光,作为当日强拉出来的革命领袖,今日即使做了总统,底气依然不足。自家性子又比较面,遇事好说话。所以跟段祺瑞在多数时候,还能相安无事,让段祺瑞说了算。但是,他身边的人,却没他这么好脾气,总统府和国务院的人,免不了要彼此踢踢打打。但是只要黎元洪不想决裂,所谓的府院之争,也就闹不大。但是,在对德宣战这个问题上,事情却发生了变化。到德国留过学的段祺瑞,铁定了心肠,要跟随日本和美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而受过英式海军教育的黎元洪,却担心德国人的实力,不想把事做绝。在黎元洪看来,这是事关国家前途的原则问题,不能妥协。泥人也有个泥性子,最终,两个人决裂,黎元洪免了段祺瑞的职。按道理,如果真的是内阁制,总理的职务,总统是没有权力免的,但黎元洪就是免了,这多少跟当时体制的含糊,不无关系。

在当时国人的眼里,总统就相当于过去的皇帝,所以,尽管段祺瑞嚷嚷这样免职不合法,但还只能走人,跑到了天津。这下子,天下大乱。天下是北洋的,非北洋的总统免了北洋总理的职,一大群督军都不干了。在督军们的威胁声中,只有一个卫队营的总统,慌了手脚。中国人的惯例,两下闹翻了的时候,就需要有人出来调解。段祺瑞还在台上的时候,督军们就结成督军团,经常干政。但是军人干政这种事,毕竟不够光彩,所以,大家就公推一个爱出风头的傻子来当头,张勋就这样被选中。督军团在徐州开会,段祺瑞的头号谋士徐树铮,知道张勋这个莽夫,对清朝的复辟情有独钟。于是利用张勋的野心,诱使张勋入彀。一时间,张勋感觉,他的复辟主张简直是众望所归,所有的军阀都拥护,而他理所当然就是老大。所以,他就提出来,可以在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做调人。黎元洪查了一下,好像这个莽夫,众望所归,而且对德国颇有好感。于是,陷于窘境的他,就像捡个宝贝一样,热烈欢迎张勋入京调解。

其实,徐树铮的如意算盘很清楚,张勋出来,肯定会拉宣统小皇帝复辟,这样,黎元洪就被赶走。黎元洪被赶走之后,段祺瑞再出面反复辟,名正言顺拿回政权,权回来了,还赢得了再造共和的名声。因此,张勋此行,满打满算,不过是为段祺瑞和徐树铮火中取栗,本身就是个馒事。但是这个馊事,却引来了一大堆遗老遗少争先恐后地给张勋出主意。

辛亥革命之后,随着民国越办越不明白,前清的遗老遗少就越来越多。青岛一堆,上海一堆,大连还有一堆。这些遗老遗少,说起来,有身份,有学问的人还真不少。陈三立、沈曾植、陈曾寿、刘廷琛、徐致靖和罗振玉、郑孝胥,都在其列。一时间,张勋这个粗人周围,围了一大堆号称中国学问最大的人。其中沈曾植名头最响,在清末民初,学问上的声名,无人能出其右,人人都佩服。此番复辟,此公格外积极,特意写了长篇的策划,献给张勋。但奇怪的是,这个在戊戌维新期间还是积极的维新派的大学问,所出的主意,却格外的冬烘。既不张罗开国会,或者资政院,也不主张恢复内阁,却让张勋把各部部长次长改成尚书侍郎,把各省的长官改回总督巡抚,还要恢复翰林院和两书房。唯一看起来像是有用的主意,是选张勋的辫子军几个营做皇帝的御林军。比较起来,同样是遗老,也同样热心复辟的康有为,所出的主意似乎要高明得多。他主张用虚君共和制,废除大清国号,另建中华帝国。主张亲贵不许干政,免跪拜,免避讳。虽然都是馊主意,康有为的这个主意,明显要比沈曾植的新鲜一点,对于争取汉人的支持,也有几分便利。但是,张勋所采用的,恰是沈曾植的献策,而康有为,虽然外界传说他跟张勋是文武二圣,但实际上,他却被束之高阁,根本没什么人理他。复辟告成,只给了他一个空头的什么弼德院副院长的头衔。

尽管复辟只不过是一场闹剧,无论采纳谁的主意,都熬不了几天。但是,沈曾植的馊主意,却让这场复辟真正变成了笑话,生生糟蹋了国内君主立宪的主张。无怪乎复辟失败后,国内最坚定的君主立宪者杨度,从此不再提君主立宪四个字。

说起来,这些遗老遗少,不仅学问不错,人也都是聪明人。但却很少有人看得出,复辟根本没戏,不过是军阀内争的一场闹剧。傻乎乎去参与复辟,所出的主意居然如此陈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民国的确办的不好,但陷入自己迷思的遗老遗少们,对大清的过度怀念,却做成了困死自己的茧壳。凡是对民国不满和不利的消息,都听得进去,别的消息,都听不进去,时间一长,复辟就从他们的祈盼,变成了万众的祈盼。只要有人振臂一呼,他们就觉得肯定会应者云集,而光复清朝旧物,自然挣回民心的好主意。没想到,清朝毕竟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民国不好,人们也不见得就喜欢满人的皇帝。

没法子,一叶障目,北京街头小贩都知道的道理,一群大学问却偏偏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