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来人了,是官场大事。还有什么事比这个更大?没有。在明代,漫说上司和钦差来了,底下的官员战战惶惶,汗不敢出,殷勤接送,磕头如同鸡啄米。就是上司的公子少爷过境,也照样好好接待,不敢怠慢。如果皇帝身边的太监下来了,那简直就是活菩萨下界,别的不说,光磕头,就能磕出血来。只不过,明代有拍马屁的,也有不拍的,像海瑞这样的县令,把四处招摇的总督公子捉了,交送总督,说是有人冒充,也是一类地方官。
易代之后,太监不出城了,自愿做太监干儿子干孙子的官员没有了,但乐意拍上司马屁的人却多了。上司和钦差下来公干,或者过境,地方官尽地主之谊,招待一下原是人之常情。但可惜这人之常情很快变成这厢有礼,然后是礼多人不怪,连吃带拿,土产加银两。同时,迎送之礼愈加隆重恭谦。开始是主官出城迎于驿亭,而后则出城三十里迎接。只要老百姓看见一大群仪仗鸣锣开道,回避肃静,官道上车马长龙,地动山摇,那就一定是有大官来了。有的地方,按照地方长官的授意,当地学校的教官还要组织文武生员,也就是文武学生排列官道两旁,夹道欢迎。现在每每看到上级亲临教育部门,或者学校,都有人组织大中小学生,尤其是女生穿上短裙夹道欢迎。不要以为是他们自己的创意,实是大有古风的。
在清朝,这种事愈演俞烈,以至于阜帝也感觉有点过分,在乾隆年间,还下旨禁止过,明白说是为了杜绝奔竞之风(即讨好钻营)。可惜,这种事,在官场是禁不了的。让人做官,怎可不让人奔竞?奔竞的基本招法,就是给上司留个好印象。想给上司留个好印象,首先态度要恭谦,其次招待要殷勤,再次,或者说非常关键的,是包袱要送足。三者,缺了哪个都不行。凭你一个皇帝,哪怕你是被后人捧为千古一帝的乾隆皇帝,也挡不住。况且,乾隆皇帝一样喜欢人家拍他的马屁,不拍,或者拍得不好,还有危险。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从来如此。
当今之世,官场之内,明白古礼的人罕见,连知道儒家经典有三礼的官员都不多见。但对于上司的送往迎来,其礼却日趋殷勤,大家无师自通,令古人自愧弗如。出郭三十里已经远远不够了,哪个地方,还不是四大班子领导恭迎于县境或者市境,边境离市区一百里,二百里,都得长途跋涉,在哪儿早早地老老实实等着。领导离开的时候,也一样送到自己辖区的边境。当然,过了境,早就有另外一个地方的主要长官在哪儿恭迎了。至于组织学生夹道欢迎,早就成了家常便饭,哪怕数九寒冬,也要让女学生穿短裙夹道欢迎。跟古人唯一有点区别的,是不下跪磕头了。当然,这是公开场合,至于私下里磕头不磕,还真不好说。前几天湖北巡视组的事,在网上炒得热闹。其实,古往今来,哪里有官员下来不连吃带拿呢?大家不过是假作新鲜,假作不知,大惊小怪。而湖北当局也假作正经,假作调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实,人们只要查一查,去了秭归县的湖北省巡视组,入境之时,是否有县委领导在秭归县边境恭迎,就会知道,他们到了秭归会发生什么。
我们这个礼仪之邦,官场上的这厢有礼,永远都是只针对上司的。在下面的平头百姓,永远都只有被组织起来,向管自己的官员的上司表示恭谦恭顺的义务。他们只是官场礼仪的组成部分,而永远不可能成为官员施礼的对象。即使有更上级的大头目一时看不过眼,对此作风表示不满,也无济于事。因为,只要官员的权力来源是上级,官员的恭顺和恭谦,就只能对着上面。偶尔对下面客气几句,也不过是做给他们的上级看的。马克斯·韦伯说过,在中国,做官永远是最稳定,也收益最丰的职业。为了得到和保住这个职业,为了做更大的官,礼多人不怪,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官场的人们,其实不是给上司施礼,而是给自己的利益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