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名琛在晚清疆臣中,是个白鼻子的人物,丑角。广东民谣说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严格地说,这不是民谣,而是官谣,或者士谣,老百姓编不出这样雅致的玩意。可这样的玩意,却反映了那个时代直至今天,舆论对他的评价。
其实,叶名琛在清朝的咸丰年间,堪称一个名臣。道光末年就任广东巡抚,到了咸丰手里,几年工夫就官拜总督、通商大臣、太子少保、一等男爵,然后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名位在六大学士中排第四,真是位极人臣,极被荣衮。在升迁艰难的清朝官场上,这一切居然是在七年之内实现的。
叶名琛的功业,无非两个方面,一个是剿,一个是抚。这个翰林出身的文臣,做了封疆大吏,居然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广东境内凡属趁太平军起义而起事的大小团伙,数以十计,几乎被他剿灭干净。当年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回国,看见广州刑场,头颅山积,血流成河。其中有多少是无辜的,谁说得清。就这方面而言,说曾国藩是曾剃头,我看叶名琛才是名副其实的叶剃头。至于抚,是针对英国人的。这方面其实叶名琛的功夫有限,无非是发动士绅练民团闹事折腾,借“民意”,把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口通商条款也赖了,硬是不让英国人履约入城。除此之外,据说叶名琛还有张秘密的牌,就是通事(翻译)张云同,这个通事,可以作为内应,帮他打探英国人的内情。那时节,中国官方跟英国人打交道,包括南京条约的谈判,靠的都是原来十三行的通事翻译,这种通事,充其量只懂几句洋泾浜英语,正常的商务交易,都翻译得错误百出,就算忠心耿耿,能打探什么敌情?但是,叶名琛认为可以。在跟英国人打交道的最初几年,不仅叶名琛自己,连咸丰都认为他取得了成功,英国人没坚持入城,然后就没了动静——抚夷成功。没惹出事端,同时又阻却了夷人的要求,这不算成功,哪个算成功?殊不知,英国人如果真的要来硬的,估计十个叶名琛也挡不住,他们不肯硬强,其实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通过发动一场更大规模战争,逼迫中国人全面开放,其中最要紧的,就是外国公使驻京,强拉中国人进入西方的世界体系。
在这盘大棋中,不仅叶名琛,连咸丰都是注定要被牺牲掉的棋子。年轻的咸丰,虽然一上台就摆出一个励精图治的架势,从不吝惜官职的赏赐,但却跟他的老爹道光一样,不了解于世界大势,根本不知道该怎样跟西方世界打交道。其实咸丰跟叶名琛一样,战,没有本钱,守,也没有本钱,和,没有办法。唯一的区别是,叶名琛作为封疆大吏,守土有责,不能走,走则要被砍头,而他,作为皇帝,却可以三十六计,走为上,一溜烟,跑到承德避暑山庄。
所以,当英法处心积虑开战之后,叶名琛的命运,几乎已经确定了。只能是不战、不和、不守。说不战,其实也不确切,英法联军攻城的时候,广州守军还是抵抗了,造成了联军方面死伤128人。这样的战绩,在当时的中外对阵中,并不算坏。当然,他可以选择自杀,也就是死。很多疆臣,在太平军打过来的时候,都是这样选择的。如果他也这样,日后关于他的评价,就会一点波澜也无,史书上一笔带过,皇帝也只好下令嘉奖,甚至让他入名贤祠。但是,叶名琛却偏偏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选择,让英国人俘虏了他,并且带他离开了中国。其实,在英国人破城之前,他有太多的机会抹脖子,按惯例,这种时候,没人会拦着他,即使家人,也不能够(不死,身后的名节就完了,那可是危及宗族的事),可是,他就是没自杀。
叶名琛不死,不是因为怕死。后来的经历告诉我们,此公绝非怕死之人。后来他的死其实算得上悲壮,没有学苏武,而是学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我们知道,这样的死法,比起抹脖子上吊,都要难受。临行前,他带了若干口袋的中国米,到了印度加尔各答之后,中国米吃完了,就开始绝食。无论英国人怎么劝,从人怎么劝,送来多少好吃的,就是一口不吃,从咸丰九年二月二十九日,到三月初七,饿了八天,方才饿死。这样的死法,自称海上苏武,其实也不为过。他做俘虏期间,没有卖身投靠,没有出卖情报,甚至没有丝毫屈膝求饶的表示,咸丰七年底离开中国,咸丰九年初即饿死,他的海上苏武生涯,不过一年多一点。在加尔各答期间,他每日以书画消遣,据说,有些书画送给了当地的英国人。这样的行为,实在不像有些史家说的那样,是丢了中国人的脸。其实,在叶名琛看来,这是在用中国文化,征服蛮夷。在加尔各答期间,英国人给他准备了车马,供他出行之用,他却从来都没用过。
叶名琛这样的选择,的确是个艰难的选择,艰难在匪夷所思上。据他的从人讲,叶名琛说过,他之所以不自杀,是听说英国人打算将他带回英国。他听说英国国王素称明理,因此上准备到英国之后,以三寸不烂之舌,跟英国国王讲理,不战而屈人之兵,保存国家体面。没想到,人家只把他送到加尔各答,就丢下不管了。英国人把这视为短暂的流放,因为担心把总督留在广州,会给他们的军事占领带来麻烦。眼看计划无望,带来的粮食也吃完了,不死还等什么。看来,叶名琛最后还是被通事给坑了,而且坑得跌入了万丈深渊。他的所谓消息,多半是从通事那里听来的。其实,他所信任的通事,那里知道英国人要怎样处置叶名琛,不过顺嘴玩人罢了,可叶名琛却信以为真。作为一个具有牛脾气而且负责任的翰林,一个深感皇恩浩**,一心要为皇帝分忧而且充分自负的疆臣,在战、守无望的境况下,做出这样不靠谱的选择,看似荒唐,细想一下,似乎也是可以理解。换了别个,也许不会,但他叶名琛会。清史稿说他性子木僵,木僵的性子,就是牛性子,又说他特别自负,部下都怕他,同僚也不喜欢,看来,他属于那种特别刚愎自用的牛性子。只有这样的牛性子,才会幻想可以出这样的奇招,出奇制胜。他那里知道,当年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可能,让我们的叶大学士完成这样的冲折樽俎的伟业。漫说他跟英国人交流要靠半吊子的通事,就是他自己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事都实现不了,就算国王乐意听他的中国唠叨,都没戏。他根本不知道,当时的英国跟中国不一样,国王其实当不了家。难怪到了海外的叶名琛,一直自称海上苏武。原来,他是自己任命自己做了大清的使臣,远赴英国的使臣,像苏武一样的使臣。这样的自我感觉,也不能说完全错。直到被俘,他还是钦命跟夷人打交道的全权大臣,尽管被夷人拿了去,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管走到哪里,他的使命都在。可惜,他面对的英国,不是当年的匈奴。叶名琛临死,什么话也没有,只是一叠连声地感慨,辜负了皇帝的天恩,死不瞑目。连份遗折也没有,因为他的选择,已经押上了他的名节,他的一切,这样死了,什么都完了。的确,他没法闭上眼睛。
叶名琛其实跟咸丰一样,命里注定是悲剧人物。尽管前者有点喜剧色彩,而后者则是纯粹的悲剧,清朝历史上第一个弃城而逃的皇帝,第一个让皇家园林被人烧抢了的皇帝。1860年发生的事情,一直到今天,眼泪似乎也没有干。他们的悲剧在于,基本上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一个皇帝,一个疆臣,在各自的悲剧发生之后,都悲惨地死去,至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落到这般田地。
叶名琛死后,英国人把他装进了棺材,用一艘小轮船把他的尸体并一些财物和几个从人送了回来。广东地方官把叶名琛的尸体寄厝在城边的一个寺庙里,连洋棺材都没换一换,等叶的家人来领,财物则交南海县令收领封存。因为叶名琛在体制里,是一个罪人。死叶名琛回来的消息,由广东布政使报给了皇帝,皇帝知道之后,只批了一个字:览。钦此。叶名琛这一辈子,加上身后的名声,就这样彻底报销了。
当年叶名琛在加尔各答,虽然不过一年多点,但每日闲极无聊,只能涂涂画画,念念吕祖经,留下的书画应该不少。不知道这样的书画作品,有没有流传下来。诸位海外淘宝的中国人,留意一下可否?那上面的署名,不是叶名琛,也不是崑臣(叶的字),而是海上苏武。